文伏波:一生“伏波”为大江
2014-10-21乔正权李卫星
乔正权 李卫星
2014年8月4日,从事治江事业65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迎来了89岁华诞。从1949年(大学毕业)南京解放时作为南京军管会工作人员来到长江委起,他先后参与对治理开发长江具有重要意义的荆江分洪工程、杜家台分洪工程和丹江口、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设计工作以及三峡工程论证及兴建过程中的技术咨询;文伏波从领导岗位退下后主持长江委技术委员会工作,现为长江委科技委员会顾问,他为长江水利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整整65年,文伏波的足迹踏遍大江上下,长江培养了文伏波,文伏波也见证了治江事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长江委领导刘雅鸣曾亲切地将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治江工作者称为“治江事业的开拓者、拓荒者”。
早年的爱国梦与治水梦
谈起自己的早年生活,文伏波院士说得最多的就是爱国与水利两条主线。
文伏波1925年8月4日生于湖南桃江。桃江位于资水与桃花江交汇处,邻近洞庭湖,是个“水窝子”,每到汛期,家乡时常出现洪水。父亲给他取名伏波,寄托了让他长大后治理江河、降伏洪波的愿望。上高中时,教授地理的鲁立刚校长向他们讲述了祖国气象、水文,还讲到长江三峡水利资源的丰富和开发的广阔前景,介绍了祖国大西北严重缺水的事实。文伏波听得如痴如醉,从此确定了将水利作为终身选择的志向。1943年高中毕业,他报考了中央大学和湖南大学,专业都是水利工程,都被录取,最后他选择了中央大学。
从1931到1943年,文伏波读小学、中学,正是日本人对中国侵略加重,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的时期。他读小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地区,并一度进攻上海。在小学毕业的仪式上,校长向他们宣布了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的消息。全体师生眼含热泪,紧握拳头,面对国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中学六年(1937—1943年)期间,省会长沙沦陷,学校迁往农村,他的学习生活基本是在迁徙中度过。当时物价飞涨,连米都要家里雇人推车走240里的山路送到学校,睡的是地铺,师生们虽生活清苦,却同仇敌忾。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学校不仅没有停办,还有所扩大,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文伏波把对侵略者的仇恨全部化为读书的动力。
1943年,文伏波考入了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来到重庆读书。1944年,日军为扭转失败命运,悍然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占领了祖国大片领土,甚至打到了贵州省独山县,逼近贵阳,整个大西南一片动荡,国民政府准备迁到西昌。各大学兴起了一股报名从军的热潮,文伏波来到设在重庆的中国驻印、缅远征军的教导团。经过军训,于1944年12月离开重庆,经昆明飞往缅甸的密支那,投入抗日战场,实践了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夙愿。
日本投降后,他随新一军回到祖国,在南宁休整时听说部队可能要开赴东北打内战,他认为中国人绝对不能打中国人,在那年的“双十节”(国民政府的国庆节),他与几个同学偷偷离开部队,辗转回到老家教了一年书。1946年,他来到迁回南京的中央大学,继续第二学年的学习。在那一年,他因成绩优异被评为全班唯一的荣誉生。
1946年,国民党倒行逆施,发动内战,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也暴露无遗。国统区内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爱国学生运动层出不穷,关心时势的文伏波成为运动的积极参与者。1948年4月他秘密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并于1949年1月入党。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文伏波在1948年11月还有一个学期没有学完的情况下,离开中央大学。 1949年5月,他以南京军管会文教委大学专科部秘书身份参与了接管国民党政府主办的部分大专院校任务,9月,分配到被接管的长江水利工程总局。1950年5月,他被求贤若渴的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委)主任林一山选中,调到设在武汉的长江委本部,由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治江生涯。
荆江分洪工程和杜家台分洪工程显身手
文伏波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治江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三大工程——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和葛洲坝两水利枢纽。
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大规模应用现代化手段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工程。
新中国成立前,长江流域的堤防标准低,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利工程几近于无,天然河床无法宣泄洪水,因此,一到汛期堤防就溃决成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围垦江滩和沿江湖泊的情况逐渐增多,更加剧了人水矛盾,长江洪水灾害损失也日甚一日。长江洪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1949年,长江暴发洪水,长江堤防多处溃决。新生的共产党政权领导沿江军民开展了抗洪救灾,才降低了灾害程度。
由于当时技术能力和综合国力尚不足做到高标准控制长江洪水,以林一山为首的长江委人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以防洪为重点的“治江三阶段”思想,第一阶段以加固加高堤防为主,做到一般洪水不溃堤,安全下泄;第二阶段在沿江受洪水威胁的平原地区和大城市修建分蓄洪区,蓄纳超过堤防安全泄量的洪水;第三阶段在上游山谷区修建水库,拦蓄更多的洪水。
在此思想指导下,1950年2月,长江委向中央提出了在荆江河段兴建分蓄洪区的计划,作为治江第二阶段的主要工程。
荆江分洪工程正是为解决荆江灾害性洪水采取的一项迅速、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它位于荆江南岸,关键的进洪闸坐落于长江边,直接建在软弱的细沙基础上,规模和技术难度在国内均属空前。
在林一山和曹乐安等领导、专家的领导下,年轻的文伏波参与了该项工程的设计。由于国内没有现成经验可寻,他们只能参考外国的有关资料,一边做模型,一边进行试验,并发扬民主,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商讨。模型中的消能防冲措施在试验中多次被冲垮,但却没有消磨他们的决心。经过反复探索试验,他们终于找到用消力塘结合防冲槽形式解决了安全消能防冲难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主体工程的设计。
1952年,工程开工,文伏波担任分洪区的控制工程——北闸的施工指挥长任士舜的秘书兼质量检查组组长。在参建30万军民的昼夜奋战下,主体工程只用了75天便胜利完工。
1954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55年,文伏波又参加了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的设计,该工程可分泄超过汉江下游河段安全泄量的洪水入长江,对汉江下游及长江中游的防洪具有重要作用。在设计中,他们对闸基采用大规模填土预压以提高承载力,边墩采用空箱结构克服不均匀沉降,以及两级消能措施,解决了软弱地基的难题,许多技术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杜家台分洪工程建成后已运用19次,效益显著。该工程配合堤防加培和丹江口水库运用,已形成汉江比较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
经过荆江和杜家台两个分洪工程的锻炼,文伏波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在工作中,他多次参加林一山主任组织的毛主席《实践论》、《矛盾论》的学习,总结荆江分洪工程规划设计思想。杜家台工程竣工后,长江委布置当时的设计科认真总结平原建闸的经验,文伏波又协助曹乐安设计大师编制完成了《平原地区建闸设计手册》,该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平原地区水利建设的重要参考书。
丹江口水利枢纽设计负责人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长江委在重点抓堤防和分蓄洪工程的同时,开展了具有防洪效益水库的建设。治江事业开始跨入第三阶段,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正是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
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干流上游山谷河段的出口处,是综合治理开发汉江的关键性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综合效益,在技术上是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在调水规划上是南水北调中线的调水水源。
文伏波参加了丹江口工程设计的全过程。1958年9月工程开工后,他又长驻工地,任工程设计核心组组长兼现场设计代表组组长,负责全面设计,协助监督工程质量。
丹江口工程兴建于“大跃进”时期,建设者是从河南、湖北山区临时召集的10万民工大军,“左”的影响不可避免。临出发前,林一山专门向文伏波交代了3句话,第一,严重影响质量安全,且难以补救的,坚决不让步;第二,影响质量,但事后可以补救的,还是坚持,但可适当让步;第三,纯粹施工方案和方法,只要不影响质量,不必多提意见。这3句话,文伏波不仅牢记在心,还经常讲述给他的同事和以后的驻工地人员,以此作为设计人员处理问题的原则。
为适应民工队伍土法施工的形势,文伏波与设计人员一起,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将坝型由原设计的混凝土轻型大头坝改为重力坝,结合实际制定开挖处理规程,日夜在现场监督检查基础质量,并对施工中发现的大型破碎带交汇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楔形梁等措施,尽量做到方便施工。
1962年,丹江口主体工程因质量事故暂停,做机械化施工准备。此时正值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加上“大跃进”的失误给国民经济造成很大困难。随后国家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丹江口工程被压缩规模,由一次建成改成分期建设,确定的初期规模为正常蓄水位157米,库容209亿立方米,装机容量90万千瓦(后期规模为正常蓄水位170米)。
文伏波与广大设计人员一起,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夜以继日地工作,及时完成大坝混凝土补强设计轮廓方案、混凝土防裂及裂缝修补技术和机械化施工方案,这两项设计保证了复工后的工程质量和按计划正常施工。
艰难的条件,使文伏波和他的同事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度的政治热情,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形成了长江委的一代人风、学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挑起葛洲坝水利枢纽设计大梁
1970年,文伏波与曹乐安、张瑞瑾教授等一道,由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点名到葛洲坝工程指挥部。文伏波任勘测设计团参谋长,曹乐安等任副参谋长,开展葛洲坝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
举世闻名的葛洲坝水利枢纽是在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水利枢纽,位于宜昌境内,是三峡水利枢纽的航运梯级和反调节水库。
匆匆上马的葛洲坝工程在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3个棘手问题。第一,它在“文革”中上马,必然会在“左倾”影响下走一段弯路。第二,作为三峡工程的反调节水库,葛洲坝工程本应安排在主体工程之后,或同时进行。可工程提前上马,将使低矮的葛洲坝不得不承担本应由三峡高坝完成的众多复杂技术难题。第三,它集防洪、发电、航运等多种效益于一身,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必须协调多方对它的不同要求。
匆匆上马的葛洲坝工程很快走上了丹江口质量事故的老路,而且基本的设计方案尚未拿出,致使工程在一开始就困难重重。1972年年底,经周恩来总理决定,主体工程暂停施工,成立以林一山为主要负责人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文伏波被确定为长江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兼现场设计代表处处长。由于他在技术上的突出成就,稍后又任命他为长江委副总工程师。
在重新设计期间,文伏波与同事们一起进行了补充地质报告及岩基试验等工作,弄清了基岩中的软弱夹层的分布规律和性状变化,提出了可靠的基础处理、泥沙处理、枢纽布置方案,对大江截流、围堰工程、泄水闸、水轮发电机组、大型闸门和启闭机、南津关航道整治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调研,并通过科学试验予以解决各种问题。
取消过鱼建筑物、挖除葛洲坝小岛、取消大江五孔冲沙闸3项成果最为世人称道。它们完全打破了人们的思维惯性,效果却极其理想:取消鱼道节约了大量经费;挖除葛洲坝小岛使一系列困扰工程的水力学问题得以解决;而取消大江冲沙闸,硬是在有限的大江内挤出4台12.5万千瓦的机组位置,将葛洲坝枢纽的装机容量由221.5万千瓦提高到271.5万千瓦。
葛洲坝工程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它以磅礴的气势巍然屹立于万里长江之上。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为兴建三峡工程做了实战准备。其大江截流工程、二江工程分别获国家优质工程优秀设计金质奖和银质奖;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获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文伏波均为主要获奖者之一。 为治江根本规划——“长流规”献谋略
1984年,文伏波被确定为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订报告》(简称“长流规”)的项目经理,是主要负责人。
“长流规”的编制还要追溯到1959年,当时长江委联合有关部门,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编制完成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得到中央批准,并指导了以后数十年的治江实践。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治江经验积累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这个规划已显不足,必须补充修订。
根据国家关于制定长远规划的意见,长江委被确定为流域规划的主要编制单位和汇总单位,文伏波任项目经理,组织长江委内各主要部门和参编兄弟单位的大量技术人员,根据中央提出的“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的方针,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趋势做了切合实际的科学分析与论述,提出了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治涝、水力发电、航运、水土保持、城镇布局及干流和19条支流开发等诸多规划。
历经数载,《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修订报告》共经过5次审查,最后浓缩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于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委员陈俊生对此做出了高度评价,从而为相当一段时期内合理利用长江水资源,勾画出又一幅宏伟蓝图,为依法治理长江提供了依据。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是《水法》颁布后第一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大江大河流域规划,体现了长江委和有关部门近40年的工作成果,获水利部1994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文伏波为主要获奖人。
由于文伏波对治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94年他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从重新论证到正式施工,为三峡工程献心血
20世纪80年代,葛洲坝工程设计工作接近尾声,长江委的主要技术力量投入到三峡工程的规划设计。
三峡工程凝聚着长江委几代人的心血,在职时,文伏波主要在丹江口和葛洲坝工地,对三峡工程涉及不多,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兴建,三峡工程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他与同事们从自己参加水利工程的实际工作出发,认识到移民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向原长江委主任黄友若建议成立专门机构。1983年,长江委库区规划设计处成立,成为国内组建最早、实力最强的水库移民专业队伍。
1986年,文伏波从长江委副主任的岗位退下来,任长江委技术委员会主任。在这一年,他参加了三峡工程重新论证工作,担任施工专家组专家和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七五”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施工专家组专家。
在论证期间,三峡工程施工期对外交通问题引起了较多关注。有些专家主张以铁路为主,另一些专家主张以公路为主。文伏波组织长江委设计部门进行反复比较,深入论证,并请铁道部审定专线建设工期为4年,交通部审定准一级全封闭公路工期为2.5年。在此基础上,长江委提出专题报告,推荐采用建专用公路,辅以水路运输的方案。论证领导小组认为,铁路方案和公路方案在工程施工期都能满足对外交通的需要,但铁路投资高,而且是断头路,工程完工后作用将大减,而公路能够长期使用。决策部门最终确定采用建公路的方案。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1989年3月,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结束;1992年4月,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工程正式开工。文伏波又组织有经验的部分技术委员对施工设计与一些质量事故处理方案进行跟踪咨询,一年至少到工地4次,所提意见大多数被采纳。对现场的设计人员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保持了长江委在工程技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把一切献给长江,文伏波的终身愿望
文伏波在担任长江委技术委员会主任期间,给技术委员会的定位是“拾遗补阙,帮忙不添乱”,但并非消极对待,在具体行动上始终积极主动,只要有机会,他都会积极下工地调研,也要求技术委员会的老同志下工地,且必须写出完整的纪要,每篇纪要,他都会认真审阅把关。
他把技术总结当作技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长江委成立以来,开展的治江工作范围广,专业齐全。经过实践有不少专业,如大流量截流、深水围堰、万吨级船闸、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等,属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值得总结提高,供后人继承和同行参考。
在文伏波的领导下,长江委技术委员会以老同志为主,老中青结合,编辑出版《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丛书》,以总结长江委承担的工程实践的经验教训为主,力争提高到理论的认识高度。在文伏波的主持下,现已完成或即将完成的丛书有17册,约800万字。
随着退居二线,文伏波青年时期对地理的兴趣此时也有了延伸,他始终认为,水利地图是地图学中的重要分支,随着水利在我国基础地位的确定,水利地图学必将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他组织同仁历时5年完成了《长江流域地图集》的编制出版工作。这次编图工作成立了专门机构,培养了一批制图、印刷制版人才。之后,又陆续出版了《长江防洪地图集》、《长江隐蔽工程建设图集》等。
众人眼中的文伏波——尊敬的学者、长者、老师
如果从1943年他考入中央大学水利系算起,文伏波与水利的结缘已经长达71年,从事治江工作也达65年。他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治理开发长江的建设中,所从事的荆江分洪、丹江口、葛洲坝和三峡工程均为各阶段治江工作的主要成就,而长江流域规划更是治江事业的纲领性文件。在漫长的治江实践中,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渐锻炼成长为治江学术权威。
年富力强的长江委设计院院长钮新强将文伏波的精神浓缩为3句话:尊敬的学者,尊敬的老师,尊敬的长者,这是对文伏波院士的中肯评价。
作为尊敬的学者,文伏波在完成了治江事业中关系重大的几项工程设计的全过程,提出了大量科技创新建议,起到了节约投资、加快进度的作用。在理论上,他总结多年经验,笔耕不辍,完成了大量技术报告和论文,无论是设计还是著作,他获得的国家级奖励都不在少数,1994年,他成为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在设计中把质量放在远远高于进度与投资的地位,在工作中把自己智慧放在集体智慧中。
作为尊敬的长者,文伏波有一股只争朝夕的精神。虽然治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长江这个水资源宝库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发掘。他对治江事业不仅没有淡化,相反却因摆脱了具体事务而眼界更宽,眼光更高。如今,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以及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更大的课题研究上。
作为尊敬的老师,文伏波对年轻人的培养不遗余力,总结经验耗去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却将这些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人。近年来,他还为长江委在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长江委设计院人才辈出,已形成了一批年纪在40上下、稳定的专业队伍,许多人都接受过他的指导。
在文院士80华诞的茶话会上,长江委主任蔡其华指出,文伏波无论是年轻时,还是现在,无论在顺境,还是遭遇挫折,身上都集中体现了老一辈治江工作者志存高远、坚忍不拔的执著追求,临渊履薄、戒慎恐惧的责任意识以及勿图激扬、但求行实的严谨作风。他们视质量为生命,树精品于江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长江委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始终为长江委人所铭记。
文伏波名字中有水,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将他的事业传给了孩子,他的3个孩子——文洪、文潮、文丹,名字都与水和水利工程有关,其中文洪和文丹也从事水利工作,均有建树。
最近,文伏波参与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接近通水,他感到很高兴,他希望南水北调工程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民生做出贡献,也希望他从事了一辈子的长江水利事业更加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