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有理数运算的教学探讨
2014-10-20宁经创
宁经创
一、负数的引入技巧
引入负数在学生心中会引起新旧知识的冲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所引进的负数,教学时教师要将这一知识点的实际问题背景展示得充分一些,更好地与前段学过的正有理数和零的知识相衔接,也能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通过气温、净胜球数、零件的误差范围让学生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二、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技巧及其教学
做有理数的加法时应遵循以下步骤:“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即第一步观察两个数的符号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否互为相反数;第二步确定用哪条法则;第三步运用法则求其结果。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如何进行?我们可以利用“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法则,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常见的技巧主要有:1.相反数结合法——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优先相加。2.同号结合法——符号相同的数优先相加。3.同分母结合法——分母相同的数优先相加。4.凑整法——几个数相加得整数优先运算。5.同形结合法——将带分数的和转化为整数与整数相加、分数与分数相加。
三、有理数乘除法特点及其教学
在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有理数的乘除运算属于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有理数的乘除运算是基本的、基础的,但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运算,稍不留意就会导致结果错误。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明白以下几点:1.在解答包含有较复杂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时,一定要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不能想当然地调换运算顺序。 根据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可知,乘除法属于同级运算,必须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顺次进行。2.在运算过程中灵活地把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会简化整个计算程序,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但并非简单生硬地把除法变成乘法,应特别注意在改变运算符号的同时将除数转化为其倒数。转化为乘法运算后,能约分的尽量先约分再计算,这样会更简便。3.进行乘除混合运算时,在没有把其中的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之前,算式中的各项不能随意交换和结合。还要注意若被除数是和的形式时,可利用分配率把除数分配给和中的各个项;若当除数是和的形式时,是不能把被除数分配给和中的各个项的。4.有理数运算的最关键是积(商)的符号的确定,所以,运算中要分清因数的个数,然后运用法则计算。多个非零因数相乘时,如何确定积的符号,关键就在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下这句话的意思了:“多个非零因数相乘除时,积的符号由整式中负因数的个数确定,有奇数个负因数则积为负,有偶数个负因数则积为正,然后再把绝对值相乘作为结果。”当然,若因数中有带分数时,应要把带分数先化为假分数后再相乘,能约分的还要先约分。
四、有理数运算作业设置的思考
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情,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掌握程度不一样。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会对各种运算法则理解不到位,经常出现绝对值运算或符号处理的错误;基础略好的学生,基本上能掌握运算法则,但应用中会出现呆板、不灵活、不融会贯通的情况;基础牢固、思维灵活的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把握各类运算法则,还能根据题目特点,采用多种简便的方法去创造性地完成复杂的运算。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进步体验和思维发展,教师的作业布置应该分为四个层次:1.基础型练习——紧靠教材,巩固知识。2.变式练习——发散思维,形成技能。3.综合型练习——整合融汇,提高能力。4.开放型练习——探索开拓,发展思维。同时,在注重层次的前提下,设计适量的、精炼的作业。即做到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精炼,选择具有针对性的、代表性的题目,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尽量避免难繁多杂一锅端,做到机械重复的精炼,难度大的适当练,作业量适中,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特点。
五、总结提升
教材中的有理数是从生活、生产和科研中几个具体的问题开始的。其中的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有用”的数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科学道理。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务必紧靠学生的现实生活,灵活运用身边关于有理数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在探索中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从而感受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上的数型结构关系,领会有理数的运算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占立.有理数新题型例析[J].中学数学杂志,2007(6).
[2]邬云德.“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2005(2).
[3]林文华.浅谈新理念下的有理数教学[J].林区教学,2007(5).
(责任编辑黄 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