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高校教师的适应性调整

2014-10-20张良悦郭素玲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教师

张良悦+郭素玲

摘 要:学分制的实施,改变了学年制下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无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校教师必须积极应对,在教学观念、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适时做出适应性调整,为学分制实施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教师;性适应调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逐步推进学分制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高校学分制改革,对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应按照学分制要求,尽快做出适应性调整。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分制实施的成效,对整个教育教学改革关系重大。

一、学分制及其特点

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的学分制最早从美国哈佛大学开始实施。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核心,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标尺,注重因材施教,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作为改革的目标。学分制是集导师制、选课制、弹性学制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1.以选课为核心的多样化培养机制

选课是学分制的核心。学分制改变了学年制教学制度下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培养计划,自主选择专业、选择修读课程和授课教师,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以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需求。学分制以学生为本,能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学生的特长,满足学生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2.有助于理论与实践贯通的弹性教学模式

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学习时间的决定权在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修学时间,修学的年限不受固定模式限制,可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或延后毕业。灵活的学习时限既能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创造较高的修学效率,也有助于更多的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参与社会创新实践活动的安排确定具体修读计划,实现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可灵活安排修学的时间和进度,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实习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3.给予学生全程修学指导的导师指导制度

导师制是学分制实施的重要保证。学分制的实施,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培养。但这一预期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强化导师制,导师给学生在专业选课、实践、就业、思想等方面给予全程的修学指导。首先,学分制的实施以选课为前提。由于受学生自身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解的偏差,往往在选课环节不能合理地选择修学课程,有的仅凭一时爱好选修一些课程,或者根据是否较容易获得学分作为选修课程的依据。这些都可能使学生在实现自由选课的同时,带来专业知识间的不匹配,或者修学课程体系不完善,甚至修学前后逻辑颠倒。这些问题亟需通过导师制完善来解决。其次,学生在思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需要导师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二、学分制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学分制打破了原有学年制下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组织、同质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无疑会对高校教师提出一些新要求。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不论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1.知识性传授向知识与技能兼顾型教学模式转化

学年制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虽然经过一些改革,但我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仍没有较大的改观。学分制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要求教师在教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与技能培养兼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2.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安排向个性化、多样性发展

学分制通过选课,消除了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单一,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创新型、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的弊端。在授课环节上,打破了专业和班级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时间自主安排选修课程。教师授课不再以行政班级划定,而是按选定的班级授课。班级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学习需求都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在授课中不能再像学年制那样安排统一的教材、整齐划一的授课内容、统一的进度,提出一样的要求,而是要在充分了解选课班级学生实际和需求的前提下,设计不同层次的授课计划、安排不同的讲授内容,提出不同的考核标准,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根据不同授课对象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3.由单一的课堂组织教学向课内课外全方位教学延伸

在学年制下,教师只要能精心做好教学计划,按计划进度安排好课前备课,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随着学分制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仅要组织好课堂教学,而且要向课前、课后延伸,不仅要承担导师职责,还要加强实践指导。为此,要求任课教师在上好自己专业课程的同时,担任学生导师,对学生在选课、思想、生活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为适应这一变化,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相关的学生管理知识和技能,当好导师。另外,素质培养的重任使得高校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不断向实践领域拓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在实践育人的理念越来越得到重视的情况下,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分制管理将会成为推动创新实践活动更好、更有效发展的有力助推。实施过程中,需要专业教师组成的竞赛指导委员会全程对学科竞赛、专业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实践活动的悉心指导。在学分制下,就要求教师对这些创新实践活动的流程、规则进行全面学习,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实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4.专业教学由教师单打独斗向教学团队合作转化

选课是学分制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修学课程,选择授课教师,并对授课教师做出评价。可以说,在学分制实施之后,学生评教将成为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主要依据。将市场竞争全面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教师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样的竞争不仅在本专业、本院校出现,随着各学校学分的互认,各高校从校外引入大量的精品课程供学生选修,无疑会使竞争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特别是地方高校教师的压力会不断增大。为此,专业教师需要进行整合,形成特色优势,组建教学团队,打造精品课程,将是未来高校教师必然的选择,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是教师的必然要求。

5.由偏重学术科研向学术科研与教学研究并重转变

在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学术科研水平高低是评价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标准,而且多数高校依此标准对教师进行科研奖励。这样的评价系统促使教师将更多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没有科研成果的支撑是很难取得评优评先资格。学分制下,教师水平的高低,更多地由学生进行评价。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并运用于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学校给予积极的奖励。引导教师将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是学分制改革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学分制下高校教师的适应性调整策略

学分制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目前,高校教师对于学分制改革仍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教师应高度认识学分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育观,根据学分制要求做出适应调整。

1.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学分制改革首先要求高校教师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在教学全过程主动服务于学生,在学业指导、实践教学、思想疏导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指导。其次,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授课过程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实现个性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师要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上先行一步,在不断学习中得以锻炼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树立学术科研与教学研究并重的理念,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

2.树立竞争意识,寻求团队合作共赢

学分制将市场竞争最大限度地引入课堂教学,高校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尽快树立竞争意识,适应发展需要。学分制下的竞争的最终结果是以竞争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学分制下寻求团队合作是取得这一成效的最佳路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专业相近或相关的教师沟通合作、发挥特长,实现优势互补,开展合作教学公关和研究,争取上项目、出精品,以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特色优势学科等方式取得教学上的重大突破,在教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3.勇担导师责任,助力学生全程发展

为适应学分制变化,专任教师应主动承担导师责任,在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予以科学引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第一,教师要深入宿舍、食堂、课堂,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二,提升内在修养,言传身教,以广博的知识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第三,加强学生管理知识学习,提高参与学生管理的能力。

4.提高教学技能,力争专业与博学结合

学分制灵活的选课制度和弹性学制,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分制下,高校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要得到学生的好评,一般需要专业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融入学科前沿知识,并关注学生需求。所以,教师在开设必修专业课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涉猎跨学科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博专结合,以丰富的课堂授课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高校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为促进学分制改革,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1).

[2]王海娇,任泓泽.完全学分制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教导刊,2013(12):89.

[3]吴旭东.经管类专业创新实践学分制管理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55-359.

[4]刘小琴.学分制下高校教师的转型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6):54-56.

猜你喜欢

学分制高校教师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中职学分制改革及思考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休学创业要以“完全学分制”为前提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