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型城镇化与住宅工业化发展关系

2014-10-20张再路于跃孔德芬赵爽岳远志

建材发展导向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张再路+于跃+孔德芬+赵爽+岳远志

摘 要: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是利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住宅工业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在回顾新型城镇化、住宅工业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新要求,结合住宅产业化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和阐述两者的发展关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住宅工业化;发展关系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强大引擎和必由之路。住宅工业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既是重要的民生行业,也是为相关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现离不开住宅工业化的促进、推动,住宅工业化的发展要与城镇化的进程相适应、融合,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住宅产业化的内在联系,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住宅产业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把握城镇化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财富收入提升的方向和重大意义,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仍将持续一个高速增长期,在这个期间内既伴随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回顾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过去传统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带来产业省级进展缓慢、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社会不稳定因数增多等一系列矛盾和风险。伴随着国内外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以提升质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的发展理念。为此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构建绿色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服务城镇化发展相关行业及企业的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可以续利用,提高效率。推进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

2 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现状

我国住宅工业化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解决人们居住问题的工业化思路,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充满曲折。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运用 PCa 大板工业化方法进行批量化进行住宅建设经历了研究、生产、使用、发展停滞等阶段。当时在国外大板工法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全国建筑生产企业在推行标准化、工厂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装配式住宅建筑,建筑业曾经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新工艺,如大板、升板体系、预制装配式框架体系等预制构件,而当时介于我国工业基础相对落后,工业化生产技术、管理等各环节不健全,对国外相关技术及工艺没有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出现了很多的质量问题。不仅降低了工业化住宅在人们心目中印象,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推动住宅产业化生产力水平提升的机会。

20 世纪末至进入 21 世纪后,受我国住宅产业化方针政策的推动和住宅技术发展的需求,住宅科技进步加速发展,我国住宅工业化研究、生产使用与实践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不断取得新成效,相关建筑企业和民营资本对住宅工业化技术问题也进行着许多大胆而富有成效的尝试,积累了宝贵技术和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的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取的了较大发展,在住宅工业化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技术创新、制作工艺、安装工艺、质量检测和混凝土新型材料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体系;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人们从新理解和定义了住宅工业化的概念和认真,推动了住宅工业化的蓬勃发展。

3 新型城镇化与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关系

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举措,住宅工业化又是建筑工业化的优选方向和必由之路,因此住宅工业化将再一次推动住宅产业化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区别于传统的住宅工业化的认识,当前所谓的住宅工业化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是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的生产方式或技术手段,这种生产方式或技术手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点,集结了新的技术创新,凝结了新的发展理念。

3.1 新型城镇化与住宅工业化的互动关系

新型城镇化可以促进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简单的理解就是空间、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住宅工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城镇化中三个聚集创造高品质的、低碳、绿色的居住空间。新型城镇化的推进,简单理解就是意味着多达数亿计的农业人口迈入城镇人口行列。据相关权威资料统计,城镇化率每提升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长1.4%。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居住,新增城市人口、原有城市人口居住水平的提高以及住宅年自然折旧率等因素都将带来巨大住房需求。这为住宅工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舞台,住宅工业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住宅工业化将借助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可以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住宅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除行业自身吸纳大量人员就业外,还通过自己产业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减少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缓解了行业用工压力,节约了大量劳动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加快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住宅工业化通过提供城镇化所需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不断改善城市的居住和生活、工作条件,吸引着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下转第389页)迁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3.2 新型城镇化与住宅工业化进程的适应关系

新型城镇化追求的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住宅工业化与传统的建筑工地现场浇筑混凝土工艺相比,生产环境稳定,操作过程可控性好,劳动效率高。构件的定型化和标准化程度高,产品按既定质量标准严格检验出厂,质量保证率高。与此同时工业化生产由于采用集约化、模块化、预制化、可控化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建筑方式普遍存在的渗漏、不隔音、不隔热、精度差等质量通病,有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新型城镇化倡导集约低碳的发展模式。大量工程实例表明,采用住宅工业化的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若预制率达到了90%以上,施工现场模板用量将减少85%以上、脚手架用量将减少50%以上,钢材节约2%,混凝土节约7%,节水40%以上,节电10%以上,耗材节约40%。建筑材料的节约不仅降低了采矿、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能耗,这种节约一直贯穿在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运输和安装的全过程中。由于能耗的降低而减轻了空气的污染。实验表明,生产一吨水泥大约有一吨的C02会释放到大气中。另外,节省建筑材料不仅节约了自然资源,也节约了能源,低碳环保的生产建造方式,更加符合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要求。

新型城镇引领绿色建筑新方向。住宅工业化体系使建造过程和住宅产品更环保,绿色,资源配置更合理。比如实现产业化生产可以有效减少现场垃圾,避免了施工工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筑用材可回收率达到66%以上;建造人员减少81%;建造周期缩短70%,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已建工程的节能指标,建筑能耗完全符合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和标准。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推进,伴随来的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资源与住宅建设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的形势日益严峻。原来建立在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基础之上的建筑行业发展红利,如今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劳动力资源不断困乏等问题,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建筑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我国新型城镇化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住宅技术发展的新需求,住宅工业化要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新的历史舞台上绽放自己的风采,推动住宅生产水平的新提升,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为实现住宅工业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绍有.轻质墙板裂缝的产生原因及若干解决措施[J].广东建材, 2009.

[2] 范悦.可持续住宅工业化的世界[M].董悦仲等,中外住宅产业对比,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刘东卫.建国六十年以来我国住宅工业化与技术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楚先锋.中国产业化路在何方[J].住区,2007.

[5] 范悦.PC住宅工业化在欧洲的发展[J].住区,2007.

作者简介:张再路(1989.10- ),男,助理工程师,山东兴唐源建设有限公司;于跃(1988.01- ),男,助理工程师,山东天勤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孔德芬(1986.08- ),女,助理工程师,山东天勤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赵爽(1973.05- ),男,工程师,山东鲁泰煤业有限公司鹿洼煤矿;岳远志(1985.09- ),男,助理工程师,山东兴唐源建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