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2014-10-18金淑娇
娄 虎,刘 萍,金淑娇
1 问题提出
在顶级竞技体育领域,仅具备高水平的技术或者体能等运动能力,已很难带给运动员成功表现。优秀的运动员需要具备体能、技术、战术、心理等多维度的综合能力,才能成功应对日趋激烈的竞赛情境[6],其中,很多运动员在关键时刻的获胜大都归结为心理上的优势。例如,Weinberg等的研究认为,当与能力相当的对手进行比赛时,运动员心理上的差异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大约可达到50%以上[34]。传统的运动心理学研究认为,自信或者应对焦虑的能力是运动员成功的主要因素[17]。这些研究试图通过自信或者焦虑理论来解释运动表现,但是,其得到的结果却只能解释很小的表现变量[27]。也许,这些理论并不是所想象的那么适用,因此,需要采用更加谨慎的研究方法重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成功表现相关的更重要因素是什么。在这些与运动员比赛成绩密切相关的积极心理学因素中,心理坚韧性(Mental Toughness)被认为是运动员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Jones通过对心理坚韧性的综述后得出结论,大量的探索成功运动员的研究都采用心理坚韧性作为重要成分,但是,专门对其研究的探索却不多,可以说,心理坚韧性是运动心理学最常用的却研究最少的术语[18]。
最早专门探索竞技运动领域中心理坚韧性的研究出现在Loehr于1982—1995年的系列书籍中,他认为心理坚韧性的定义是指个体不管竞赛的情境如何,有朝向自己状态和技术的巅峰持续前进的能力,其概念包含4个要素:情绪的适应性,即用一个有适应性和弹性的方式来对危机和竞争作回应,能享受竞争的乐趣,显示出自己的能力;情绪的易感应性,即反应在运动员对于压力情境,能保持情绪上的吸引力和连接;情绪的强度,即不管差距如何,或者目前的分数如何,运动员还是会持续的努力,想要去赢;情绪的恢复力,指的是能很快的从落后、失误中恢复,再回到良好的比赛状态中,准备再开始[19-21]。早期的心理坚韧性研究为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研究未建立在严谨的理论或者科学的方法之上,使得后续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Fourie和Potgeiter进行了第一个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被试的心理坚韧性的实证研究,他们对31个项目的291名被试进行了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坚韧性的内涵包含12个方面:动机水平、应对能力、信心的维持、认知技能、纪律和目标导向、竞争性、拥有必备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团队一体感、准备技能、心理的韧性、信仰和伦理价值观[11]。之后,Jones等基于个人建构理论的探索,对心理坚韧性的研究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8]。他通过访谈10位优秀的参加奥运会运动员,得出了心理坚韧性的定义,即拥有一种自然的或是发展而来的心理优势,使之能够比对手有更好的能力应对运动情境中的需求,尤其在维持决心、专注、自信,以及压力下的自我控制方面,会比对手更为出色[18]。基于这一研究,他又对心理坚韧性的模型进行了探索,被试为8名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奥运会)或世界级比赛的冠军运动员、3名教练员和4名运动心理学家,结果显示,心理坚韧性的模型包括30个特征项目,二级指标13个维度,一级指标4个方面,即态度/观念、训练、竞赛和赛后。这一研究的发现为心理坚韧性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描述[17]。
目前,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还不多,更多的是在一些教练员、运动员的报道中曾经涉及到,或者是研究者的推测。教练员Beswick认为有些心理技能能够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在技术、策略、生理和心理上设定的目标,可以增加专注力、努力程度、促进动机,并且可以鼓励个体在面对失败时继续坚持下去;在比赛或训练中感到有压力时,要发展一些放松或激励自己的策略来应对;在一些重要的时刻把消极的自我对话转换到积极的那一面;在训练和比赛中,想象可以用来学习新的技能、放松、建立自信心、和集中注意力[4]。网球记者 Warner提出增加心理坚韧性的10个因素,包括要评估自己的表现,设定适当和可达成的目标;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所有的情境;要享受和接受挑战;不用担心任何的情境;完全专注在比赛中,想想成功的表现;积极的自我对话;保持均衡饮食,注重碳水化合物,以及巅峰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练习放松技术,以便在压力情境中保持镇定;努力增进身体的适应能力,同时进行心理训练;在心理坚韧性的追求过程中,要有乐趣和享受它[1]。我国台湾的研究者黄崇儒归纳了心理坚韧性的影响因素,包括能力的知觉、生理状况的知觉、情境的知觉、目标设定、情绪的知觉、想象能力和社会支持。他进一步推测心理坚韧性的机制为压力情境下,受到心理坚韧性的内外因素的影响,改善心理坚韧性的状态,最终促进认知、行为、情感和表现[1]。心理坚韧性的影响因素还停留在主观的推测,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证实性的探索,但是,教练员实际在训练比赛中,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因此,对于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心理坚韧性在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而又发展迅速的概念,已有的研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研究者普遍采用了质性研究的范式以不同国家的运动员为被试进行了探索。例如,Fourie和Potgieter以南非教练员和顶级运动员为对象,调查了心理坚韧性的内涵[11]。Gould采用访谈的方法,探索了美国奥运会冠军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框架[14]。Gucciardi等对澳大利亚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的质性研究[15]。此外,还有英国、印度等 国 家 运 动 员 心 理 坚 韧 性 的 质 性 研 究[5,12,13,18,29]。 在 近 几届奥运会的比赛中,中国运动员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鲜见关于中国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报道。因此,与其他国家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研究的范式一致,拟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中国优秀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
这个研究的目的在于结构性的呈现心理坚韧性的影响因素。一个质性研究的方法: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可以用于描述优秀运动员所认为的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的结构。这种方法由Trochim提出,是一种归纳分析的方法,特别适合发展一个新的概念结构或理论[32]。概念构图的研究过程合并了一系列的程序(包括头脑风暴、非结构性的分类和项目的排序),采用综合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多维定标和聚类分析),得出可视化的结构图。国内的研究者娄虎曾经根据概念构图的过程原理,整合了SPSS、Excel和 Word等软件中的部分功能,实现了Concept Systems(一种专门用于概念构图的软件包)的计算,并进行了实际应用的说明,其结果呈现了较好的操作性[2]。本研究使用概念构图的方法描绘和发展一个图形化的因素结构。
2 研究方法
2.1 主试
本研究属于质性研究的范式,研究过程需要主试组织访谈、头脑风暴等开放式的信息采集手段,因此,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相关经验对于课题的准确进行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的具体操作人员具有教育学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曾经采用概念构图进行过探索,并具有省级运动队心理科研与服务的经验。
2.2 被试
根据心理坚韧性的已有质性研究的被试选择数目和标准(例如,Jones的研究中被试为10名参加过国际比赛的优秀运动员[18],Bull等在其研究中对12名具有国际比赛经验的优秀运动员进行访谈[5],Thelwell对6名有国际比赛经验的优秀足球运动员进行了足球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访谈[29]等。),11名优秀运动员(女运动员4名,男运动员7名)参与研究。运动项目包括:举重、跆拳道、柔道、羽毛球、散打、拳击、武术、排球、乒乓球等。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4.9岁(标准差3.9岁)。所有运动员均由领队和教练员推荐,符合高心理坚韧性的特征标准,且都参加过国际比赛或者在全国比赛上获得第1名(表1)。
表1 本研究被试运动成绩概况一览表Table 1 Overview of Players’Achievements
2.3 程序
Kane和Trochim详细介绍了概念构图的研究程序,以及采用这种研究程序来进行具体研究的案例[22]。本研究的过程包括2天连续的会议,每个会议持续的时间大约为2h(2012年10月)。会议中采用一台笔记本电脑进行记录和分析,扩展的第二屏幕投影后对被试进行部分信息的展示,连接打印机进行现场资料的发放。研究中的统计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计算,在必要时采用WORD进行美化和补充。
2.3.1 会议一
会议一的目的是产生心理坚韧性的影响因素。首先,采用头脑风暴产生分析所用的句子或者短语,期间鼓励被试尽可能多的陈述,要求在其他人陈述的时候不进行批判和讨论,并且鼓励所有的被试都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持续大约30min,共产生37个陈述。确认这些陈述可以代表刚才的意见,没有新的补充后,给予被试10min的休息时间,此时,研究者将刚才产生的陈述打印后,剪裁为37份独立的纸条。第二阶段要求每个被试对刚才的陈述进行分类,分类的要求为:意义相近的为一类,不能分为37个类,不能只有1类。
会议一结束后,将被试分类和打分的数据以EXCEL表格的形式输入电脑中,然后导入SPSS软件中进行多维定标和聚类分析。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第一步根据分类的情况,形成37×37的相似性二维对称矩阵,Xij。对于任意的两个项目i和j来说,如果被试将两个项目放入一个类中则用1表示,反之则用0表示。然后将所有的二维矩阵相加,形成总和的矩阵Tij。因此,总和矩阵中每个单元格的最高值为11,即每个被试都选择两个项目进入同一个类,最低值为0,即没有被试选择两个项目进入同一个类。
总和的相似性矩阵Tij采用多维定标的方法进行分析,维度数选择为2,这与概念构图系列研究中所推荐的维度数相一致,目的在于采用多维定标展现项目聚合的结果[33]。多维定标的分析结果产生陈述项目在两个维度上的组合,如果两个陈述项目比较多的被放入一个类,则两个陈述在二维空间中距离较近,反之,如果两个陈述项目比较少的被放入一个类,则两个陈述距离较远。下一步将多维定标的结果采用Ward的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目前,还没有一个简便的数学标准用于确定类的数目,需要综合根据研究的层次和聚类分析的数据进行判断。之后,在多维定标的点图基础上,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产生维度图。
分析结束后,准备会议二所需的材料:以分类的方式呈现头脑风暴中产生的陈述;多维定标产生的点图;聚类分析后在点图基础上产生的维度图。
2.3.2 会议二
会议二的目的是对概念构图的结果进行解释。研究者提供给被试会议一中所呈现的结果,要求每个被试认真阅读所有的材料,并用一个短语或词概括每个类中所包含的所有陈述。所有被试完成命名工作之后,每个类分别进行名称的讨论,直到达成一致的意见才进行下一个类命名的讨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的多维定标
会议一共产生37个分析单元(表2),被试将其分为4~7类。对37×37的矩阵进行多维定标的结果显示应力值为0.069,应力值大小反应的是原始矩阵的相似程度与视图的拟合程度,应力值越小表示拟合程度越高[24]。本研究中的0.069低于Trochim报道的概念构图已有研究的平均应力值0.285[33],说明可以进行下一步概念构图分析。多维定标的结果输出在一个Dimension 1(X)-Dimension 2(Y)轴构成的空间图中,所有的分析单元都以点的形式出现(图1)。
表2 本研究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分析单元条目一览表Table 2 The Analyzing Items of Players’Mental Toughness
3.2 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
根据4~7维度数目相对应的分析单元及类别的聚类过程,推测符合研究的层次需要,并且内容具有意义的维度数目是5。至今为止,还没有较好的数学方法来根据系数确定维度的准确数量,需要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假设、研究需要,以及其他的统计方法综合考虑[31]。采用ward方法得出的聚类树形图第一层次共5个维度(图2),本研究接受5个维度的结果。
图1 本研究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多维定标的散点图Figure 1.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Points Map of Players’Mental Toughness
图2 本研究运动员心理坚韧性聚类分析的树形图Figure 2.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Tree Diagram of Players’Mental toughness
3.3 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概念构图
从概念构图的结果可见,5个维度分别为团队文化、社会支持、运动能力、应对策略和压力坚韧人格(图3)。
图3 本研究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的概念构图Figure 3.Concept Map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layers’Mental Toughness
4 讨论
概念构图的结果显示,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因素可能来自5个维度,这5个维度都是已有体育学中的概念,没有出现新的知识。但是,正如前言所述,通过实证的研究设计结构性的呈现这些影响因素是创新性的成果。研究者重新查阅了心理坚韧性相关的研究,本研究中的5个维度和37个项目的主体内容与以往结论大致相似,例如,Jones等认为心理坚韧性的归因是自我信念、渴望动机、处理压力和焦虑、集中注意、忍受疼痛和坚强等[18]。Bull等进行了更高维度的归因,包括坚韧特征、坚韧态度和坚韧思想三个方面[5]。
4.1 团队文化
受访者认为团队文化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坚韧,包括队伍中具有拼搏的气氛、认真努力的训练氛围、团队凝聚力强、积极向上的团队、整个团队士气高涨、整个队伍的目标一致和团队成员充满了热情活力等7个项目。团队文化是团队成员在长期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文化,这种文化能够统一成员意志,增加凝聚力,促进表现水平。因此,如果能够形成积极、团结、进取等特征的团队文化,运动员就更有可能出现较高水平的心理坚韧表现。这一结果与台湾地区研究者黄崇儒的观点相一致,在他的研究中也曾提到“队上的风气”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状态[1]。头脑风暴中被试曾谈到:“我们的队伍以敢打敢拼而小有名气,在比赛和训练中当我看到其他人都很拼的时候,我自己也不好意思放弃,因为大家都是吃一起、住一起,同样的训练,我不能掉队,这样会影响到其他人,所以我会告诉自己一定坚持下去”。引文中的话显示积极的团队文化能够产生良好的表现影响。团队文化通过影响组织沟通、决策行为、团队动机、成员满意感等来实现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相互信任和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能够对团队冲突有改善[30]。需要指出的是,在运动心理学领域西方的相关心理坚韧性的研究中并未出现团队文化的影响,但是本研究结果中团队文化却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对于国内运动员来说团队文化意义重大。这可能是因为,国内的运动员基本从小住在运动队之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集体生活,因此,团队中的气氛比较容易成为影响运动员具体表现的外部规范和激励。
在这一维度中还包括“整个队伍的目标一致”等内容,在整个队伍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能够为团队中的成员导航,知道要往哪里努力,反之没有这个目标,运动员在困难面前就可能失去继续坚持的动力。有效的团队目标促进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运动表现,从而实现团队目标。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目标设置在促进心理坚韧性的研究中是运动员的应对策略[10],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团队目标的设置能够作为一种外环境来影响队内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
Connaughton等对于顶级运动员发展心理坚韧性的策略研究强调了外环境的重要影响,这些外环境包括动机气氛、团队发展等团队文化的内容。他们的研究认为,适当的动机气氛对于获得心理坚韧性和最佳运动表现都有重要的意义[7]。因此,在运动队中形成拼搏、努力等适当的文化氛围,就有可能促进运动员的心理坚韧性发展。基于应用运动心理学领域提高运动表现的应激接种训练(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原理,运动员持续的处于应激忍耐环境中可以提高耐性,推测建立压力训练环境比无压力训练环境更适合心理坚韧性的发展。例如,发展积极的训练环境,形成乐于挑战的团队心理,鼓励训练中的竞争性,让大家知道那些能够克服训练中困难的运动员是令人骄傲的。具体而言,可以提倡“训练是克服困难的过程,不以困难解释训练,只用训练解决困难”,不管训练任务的困难程度如何,教练员都要传达一种战胜困难的运动员令人尊敬的理念。还可以提倡“个人成绩属于每名运动员共同努力”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能够使成功的运动员更加冷静思考自己的成绩,以谦虚和努力的态度回到新一轮的训练中。这种思考也能使普通运动员在训练中以成功者要求自己,团队中运动员的成功和失败都是存在的,在人人努力的队伍中,失败的运动员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态度也能获得尊重,从而对失败、甚至是不幸表现出回弹力。
4.2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主要包括观众加油热烈、队友的期望高、教练员的肯定、十分重要的比赛、比赛的奖励大和有重要的人支持。由于社会支持在概念构图的结果中与团队文化距离相对较近,在概念构图的结果中,维度的具体位置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距离越近表示两个概念的关系越紧密,所以,社会支持和团队文化的概念较为接近。在聚类分析的树形图之中,社会支持和团队文化如果合并为一个维度的话,距离为5,表示较为接近。但是,由于研究层次,以及具体维度中的内容,研究者没有合并社会支持和团队文化这两个维度。社会支持主要强调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而团队文化强调长期形成的规范和激励。
教练员的肯定会影响运动员是否决定要积极奋斗的态度,例如,“教练员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比赛中如果遇到困难的时候,教练员不是责骂而是鼓励和支持,我就会受到感染,努力投入比赛,争取更好的成绩”。类似地,运动员从他人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就更可能促进心理坚韧性的表现。社会支持和运动员优异表现之间已有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队友的支持是许多成功运动员的必要条件,观众的期望也会影响运动表现的发挥[14]。另外,比赛的重要程度、奖金和有重要人物观看时,也有可能影响运动员的坚韧表现。正如被试所述“在重大比赛中,一般不会轻言放弃,即使受了很大的伤或者落后很多,也会试图奋力一搏,或者努力为荣誉而战。但是,在一些影响力不大的比赛中,常会有以赛代练,或者当落后很多时候,觉得已经无所谓了,就提不起精神来”。因此,在重要性比较大或者有重要人物在场的比赛中,运动员更容易有坚韧的表现。
在形成和维持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研究中,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策略而影响心理坚韧性归因的多个方面。Connaughton的研究中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共有12条归因,其中,社会支持影响其中的自信、成就动机、决心、努力、应对、压力下表现、心理控制、注意控制和分心等9条路径[7]。围绕运动员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对提高心理坚韧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运动员的社会支持不仅来自运动领域的教练员、队友、运动心理学家等,也需要来自朋友和家人等生活领域,甚至还有可能来自观众、记者等舆论领域。社会支持的系统网络能帮助运动员在竞赛承诺和生活承诺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教练员可以通过设计心理坚韧性的训练计划,强调挑战目标的完成,特别要事实求是的肯定运动员在不同训练阶段和比赛中获得的成绩。运动员需要知道获得成功不仅是足够优秀的实力,而且,还需要他们的教练员、队友、家人支持。运动员能够在社会支持网络中获得信心,就更容易在训练和比赛的逆境中养成坚韧不拔的精神。
4.3 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另一个影响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因素,包括的项目有身体恢复能力强、对疲劳不敏感、运动经验丰富、在训练中有进步、较好的完成训练目标、和对手的比赛成绩占优、伤痛忍受力强。运动能力既包括身体有关的忍耐能力,也包括技术水平和训练情况。如果运动员的技术水平高并且经验丰富,那么在出现逆境的时候,对策也可能更为充足和有效。如果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进步明显,则有可能激发其更为努力,并且较容易更有信心。
运动员的身体忍耐能力也被认为是心理坚韧性的构成要素之一[16],在本研究中,被试曾谈到“我觉得每个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不太一样,有的运动员可以忍受巨大的身体疼痛,而有的人遇到一点点伤病就会退缩,这是一种身体能力,存在运动员之间的差异,身体能力强的运动员就更容易出现坚韧的表现,反之则较容易退缩和放弃”。以上引言的内容说明运动员的身体运动能力越强,其心理坚韧性的表现就可能更出色,当比赛中遇到困难,往往比的就是耐力,谁能够坚持的时间更长,就更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获得胜利。另外,如果训练中效果较好,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或者较好的完成了训练目标,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具有强烈的信心,当比赛遇到困境之时,不会轻言放弃。最后,被试也谈到“对手每次都输给我,他见到我就怕我,我落后时我也不着急,按照自己的节奏打,他一定还是输”。这个引言说明,和对手的交锋记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优势或劣势,从而影响到坚韧表现。
Crust对于心理坚韧性的综述性研究认为,提高运动员忍耐生理应激的能力、身体耐力和伤病忍受能力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情绪稳定性、增加中央和外周神经递质活跃水平,并外显为提高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另外,逆境应激的有效应对需要抑制皮质醇反映和阻止儿茶酚胺的减少,重要的是这些生理能力可以通过认知行为干预而改变[8,9]。这些研究对于试图通过提高运动能力改善心理坚韧性而言是具有启发性的。根据Crust的建议,通过训练身体能力改善心理坚韧性需要注意运动员面对应激的运动经历、应激免疫训练、挑战性的训练和经验四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可以进行力量训练来提高心理坚韧性,鼓励运动员逐步提高力量能力,特别是相对较差的力量,从而在建立运动员身体能力的同时磨练坚韧。也可以在耐力训练中提高心理坚韧性,耐力是克服疲劳的能力,与心理坚韧性有着天然的联系。假设10000m是令运动员感到比较困难完成的目标,那么将其分成10个1000m,运动员通过一个一个目标的完成,同时发展身体和心理的耐力。
4.4 应对策略
应对策略包括的题目有善于在头脑中模拟实践、相信努力和勤奋是达到成就目标的重要条件、愿意采取冒险的决定、对自己的思维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善于逻辑分析、集中注意能力强、积极的迎接挑战、把困难视为挑战而不是威胁、心理技能知识丰富等。已有研究已经证实了心理坚韧和应对方式[23]、心理技能[9]之间的关联。心理坚韧性水平高的运动员会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7],他们因此更能够去努力争取某个目标而不是由于心情糟糕采取消极的回避策略。运动员也有可能由于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压力和焦虑,从而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而获得坚韧的表现[17]。
在头脑中模拟实践是一种典型的认知策略,即运动表象(Imagery)。善于运动表象的运动员在缺少外部刺激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回忆存储在头脑中的感知体验过程。应用运动表象能够帮助运动员建立自信、增加动机、从伤痛中恢复、应对压力等[26],因此,也有助于运动员建立坚韧的人格。另外,善于逻辑分析、集中注意能力强还有思维控制能力等运动智力因素也会影响心理坚韧性,运动智力水平高的运动员善于阅读比赛的过程,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关键时刻下的决定更准确和有效。例如,曾经有被试谈到“某运动员是他所见过的最聪明的运动员,他理解比赛的能力很强,他知道比赛的艰难时刻对手的想法和战术,所以你以为他身处困境,就要失败了,结果他往往能妥善处理危机,对于他的比赛来说,不到最后时刻就没有输赢”。此外,相信努力、把困难视为挑战等内容较多的出现在压力下运动表现的文献中,这类文献普遍认为拥有此类策略的运动员更容易出现流畅表现[28],避免压力下的Choking[3],从而表现优异。反之,运动员更有可能相信运气、宿命,或者把比赛中的压力视为威胁,也就不太可能出现坚韧的运动表现。
Bull[5]、Jones[17-18]、Thellwell[29]等人的研究支持应对策略对心理坚韧性的影响,但是,这些研究没有阐明哪些应对策略与高水平的心理坚韧性有关。归纳本研究的结果,心理坚韧性可能与较多的积极应对策略,并且较少的消极应对策略有关。根据Nicholls研究中[23]有关应对策略促进心理坚韧性的建议和头脑风暴中被试的讨论,实践的环节可以考虑让运动员学习一些应对策略来增强心理坚韧性。例如,练习和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困难面前可以默念“我可以战胜它”、“我可以处理好”、“像我这么坚强的人,这点困难根本不能打倒我”等;在顺利的时候可以默念,“就是这样”、“真的很好”、“我喜爱挑战困难”等。通过训练建立一些强化的“信号”模式,这些“信号”可以是沮丧、感到要失败、无助,当这些“信号”出现后,迅速调整情绪状态,或者采用回避问题的方法,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如果是一段时期比较困难,那么需要运动员从生活中慢慢调整,可以把发生的不顺利放在一旁,也可以对自己的伤痛给予一些积极的意义等。这些有助于运动员应对危机和困境。
4.5 压力坚韧人格
最后一个影响运动员心理坚韧表现的是压力坚韧人格,包括的内容有:强烈的好胜心、渴望成功、乐观的态度、成就感强烈、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具有感恩的心、具有责任心和强烈的自信心。除了具有感恩的心这一内容之外,其他的项目都与过去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见心理坚韧的综述文献[6,8])。压力坚韧人格(Stress-Hardy Personality)是一种当运动员面对压力时,支配应对资源的一种个人特质。本研究的结果强调和继续证实了这种特质结构的多变量性,而好胜、自信、乐观等基本素质毫无疑问会影响运动员的坚韧表现[11]。Sheard等曾对坚韧人格与心理坚韧性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探索,结果支持了坚韧人格有效预测坚韧表现的观点[25]。
中国运动员认为具有感恩的心是影响心理坚韧性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本研究对以往成果的一个补充。中国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林丹曾经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母队培养了你,他们在你的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所以我觉得当你有能力去回报他的时候一定要全力以赴!我每一次都会很认真的打!”显示出林丹因为感恩而强大自己。运动员具有感恩的心使得挫折成为意志的磨练,苦难成为品质的锤炼,也可能使得运动员学会勇于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怀抱感恩之心,会让运动员去努力克服困难、战胜挑战,不向压力低头,不向困难屈服。国外的已有研究中,感恩影响心理坚韧性还鲜有提及,这可能是由于西方的竞技运动体制造成的运动员成长环境与我国不同。在西方的体制下,运动员主要是通过奖学金、比赛奖金,或者家庭培养等方式,这些被认为是社会支持方面的影响。但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运动员的成长由国家负责,这可能会带来动机方面国内外运动员的差异,如果我国的运动员具有感恩的心,可能其内在动机更为强烈,从而带来坚韧的表现。
在压力坚韧人格与心理坚韧性同时出现的文献中,常把压力坚韧人格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而心理坚韧性认为是一种心理技术[25]。具有压力坚韧人格的运动员能够通过应激缓冲(Stress-buffering)和表现增强(Performance-enhancing)机制的中介作用与提高心理坚韧性相关联[25]。这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来源于三种相互作用的信念,包括承诺(涉入的倾向)、控制(感受和行动的倾向)和挑战(生活的本质就是挑战,这种挑战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压力坚韧人格虽然影响心理坚韧性,但是,在实际训练中培养这种人格相对较为困难,还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压力坚韧人格作为研究变量,在运动员选材中的意义更大。
最后,在头脑风暴的讨论过程中,被试还曾提到其他培养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训练手段。例如,通过目标设置使运动员在完成适当难度的挑战性任务时获得鼓励,完成长期的目标需要一段时期的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这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和能力的感知。但是,长期目标的完成,需要设置系统的短期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包括周目标,甚至日目标,设置这些目标的原因是让运动员能够体验到一步一步的成长。还可以把积极表象作为运动技术的一个环节而成为运动员的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运动员能够在压力情境下减少注意力分散等影响成绩的现象发生,还可能通过回忆完美的表现而增加自信心。
4.6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以中国优秀运动员为被试对心理坚韧性的理论提供了一些新观点和看法,但是它仍然有一些局限。下面就结合本研究的不足,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思路。第一个不足是被试的不足,本研究中共有11名被试参与研究过程,虽然达到了这类研究范式的要求,但是数量还是偏少,未来的探索可以进行更大样本的验证;11名被试的选拔过程是由教练员推荐的心理坚韧的运动员,这是一种较为省力和方便的做法,但是也成为了本研究的一个遗憾。未来的研究可以先采用相关心理坚韧性量表进行群体测量,然后选择得分较高的运动员进行特征的研究,会更有效度。如果能够再将得分较少的运动员进行特征的比较,就会更加令人信服;另外,运动员覆盖的运动项目偏少,本研究中还没有进行跨项目的比较,这些都可以成为未来继续探索的方面。第二个不足是本研究的结论中的5个因素在影响心理坚韧性的机制中可能并不是一个层次的心理环节,而本研究中采用的概念构图方法,虽然更有利于呈现结构化的因素和项目,但是却无法对心理机制进行分析,这使得在本文的讨论中无法将心理机制进行描述。从头脑风暴所记录的文本中,研究者还是看到了一些因素可能起的是基础作用,一些可能起的是中介作用,但是由于研究的目的和设计的不足,使得这些还只停留在推测阶段,需要未来的继续探索。第三个不足是研究内容的不足,由于本研究以影响因素为论题,导致在头脑风暴期间并未对如何依据这些结果指导训练而进行系统的设计和数据采集,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以高心理坚韧性运动员为被试进行成功训练手段的描述性研究,也可以展开系列的干预实验,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5 结论
根据概念构图的结果表明,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心理坚韧性的因素有团队文化、社会支持、运动能力、应对策略和压力坚韧人格。团队文化是我国优秀运动员所体现出来的有别于国外以往报道的新维度,而感恩的心等具体内容也是我国运动员心理坚韧性影响因素所出现的新特征。
[1]黄崇儒.运动心理坚韧性概念的建构与测量 [D].中国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娄虎.“clutch”运动员模型的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84.
[3]王进.解读“反胜为败”的现象:一个“choking”过程理论 [J].心理学报,2004,36(5):621-629.
[4]BESWICK.Focused for soccer[M].Champion,IL:Human Kinetics,2000.
[5]BULL S J,SHAMBROOK C J,JAMES W,et al.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toughness in elite english cricketers[J].J Appl Sport Psychol,2005,17(3):209-227.
[6]CHANG Y-K,CHI L,HUANG C-S.Mental toughness in sport:A review and prospect[J].Int J Sport Exe Psychol,2012,10(1):79-92.
[7]CONNAUGHTON D,HANTON S,JONES G.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mental toughness in the world's best performers[J].Sport Psy,2010,24(2):168-193.
[8]CRUST L.Mental toughness in sport:A review [J].Int J Sport Exe Psy,2007,5(3):270-290.
[9]CRUST L E E,AZADI K.Mental toughness and athletes'use of psychological strategies[J].Eur J Sport Sci,2010,10(1):43-51.
[10]DRISKA A P,KAMPHOFF C,ARMENTROUT S M.Elite swimming coaches'perceptions of mental toughness[J].Sport Psy,2012,26(2):186-206.
[11]FOURIE S,POTGIETER J R.The nature of mental toughness in sport[J].J Res Sport Phy Edu Rec,2001,23(2):63-72.
[12]GORDON S.Strengths-based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Team and individual[J].Int Coaching Psy Rev,2012,7(2):210-222.
[13]GORDON S,GUCCIARDI D F.A strengths-based approach to coaching mental toughness[J].J Sport Psy Action,2011,2(3):143-155.
[14]GOULD D,DIEFFENBACH K,MOFFETT A.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n olympic champions[J].J Appl Sport Psy,2002,14(3):172-204.
[15]GUCCIARDI D F,GORDON S,DIMMOCK J A.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toughness in australian football[J].J Appl Sport Psy,2008,20(3):261-281.
[16]GUCCIARDI D F,JONES M I.Beyond optimal performance:Mental toughness profiles and developmental success in adolescent cricketers[J].J Sport Exe Psy,2012,34(1):16-36.
[17]JONES G,HANTON S,CONNAUGHTON D.A framework of mental toughness in the world's best performers [J].Sport Psych,2007,21(2):243-264.
[18]JONES G,HANTON S,CONNAUGHTON D.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mental toughness?An investigation of elite sports performers[J].J Appl Sport Psy,2002,14(3):205-218.
[19]LOEHR J E.Athletic Excellence:Mental Toughness Training for Sports[M].New York:Plume,1982.
[20]LOEHR J E.Mental Toughness Training for Sports:Achieving Athletic Excellence[M].Lexington,MA:Stephen Greene,1986.
[21]LOEHR J E.The new mental toughness training for sports[M].New York:Plume,1995.
[22]MARY KANE W M K T.Concept mapping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M].Thousand Oaks,USA:SAGE Publications,Inc.,2007.
[23]NICHOLLS A,POLMAN R,MORLEY D,et al.Coping and coping effectiveness in relation to a competitive sport event:Pubertal status,chronological age,and gender among adolescent athletes[J].J Sport Exe Psy,2009,31(3):299-317.
[24]OUDEJANS R R D,KUIJPERS W,KOOIJMAN C C,et al.Thoughts and attention of athletes under pressure:Skill-focus or performance worries?[J].Anxiety,Stress Coping,2011,24(1):59-73.
[25]SHEARD M,GOLBY J.Personality hardiness differentiates elite-level sport performers[J].Int J Sport Exe Psy,2010,8(2):160-169.
[26]SMITH D,WRIGHT C,ALLSOPP A,et al.It's all in the mind:Pettlep-based imagery and sports performance[J].J Appl Sport Psy,2007,19(1):80-92.
[27]SWAIN A B J,JONES G.Explaining performance variance: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intensity and direction dimensions of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J].Anxiety,Stress Coping:An Int J,1996(9):1-18.
[28]SWANN C,KEEGAN R J,PIGGOTT D,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xperience,occurrence,and controllability of flow states in elite sport[J].Psy Sport Exe,2012,13(6):807-819.
[29]THELWELL R,WESTON N,GREENLEES I.Defining and understanding mental toughness within soccer [J].J Appl Sport Psy,2005,17(4):326-332.
[30]TONY SIMONS,PETERSON R.Task conflict and relationship conflict in top management teams:The pivotal role of intragroup trust[J].J Appl Psy,2000,85(1):102-111.
[31]TROCHIM W,KANE M.Concept mapping:An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ed conceptualization in health care[J].Int J Q Health Care,2005,17(3):187-191.
[32]TROCHIM W M K.An introduction to concept mapping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J].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1989,12(1):1-16.
[33]TROCHIM W M K,COOK J A,SETZE R J.Using concept mapping to develop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staff's views of a supported employment program for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J].J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1994,62(4):766-775.
[34]WEINBERG R,GOULD D.Founda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