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憾乎?怨恨乎?

2014-10-17邹海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古汉语古代汉语仇恨

邹海峰

近来组内教研,学习了初三的一节语文复习课,在复习到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者将词中的“恨”释意为“怨恨”。笔者对此产生了质疑。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就编选了北宋大词人苏轼的这首中秋咏月词。“恨”字就出自词的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教材下面的译句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对照译句,可知教材将“不应有恨”的“恨”释义为“怨恨”。再翻阅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书上面也如是释义的。教者可能就受此影响。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两书对“恨”的解释均非妥帖,都不符合原文的解释,贴切的解释应为“遗憾,不满意”。下面就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弄清楚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怨恨”与“遗憾,不满意”意思的各是什么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不同的字来表示“怨恨”与“遗憾,不满意”的意思。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我们可以查到,表示“怨恨,仇恨”意思的字是“怨”。如《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商君列传》:“是积怨畜祸也。”《墨子·尚贤》:“举公义,辟私怨。”上述三类中的“怨”都是“怨恨或仇恨”之意。

而表示“遗憾,不满意” 之意的字是“恨”。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它没有第二个义项。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吾尝为陇西太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这里的“大恨”指“最大的遗憾”不是指“最大的怨恨、仇恨”。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长恨”就是“永久的遗憾”之意。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的“长恨”也是这个意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报任安书》:“恨私心有所不尽。”《汉书·苏武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明代的杨仪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这几句话里的“恨 ”都是“遗憾,不满意”之意。

从“怨”与“恨”的释意中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中,“怨”的感情色彩重于“恨”。如《淮南子·缪称》:“一恨不足成非,积恨而成怨。”再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 这里的“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意思就是怨恨大将军卫青让自己的父亲带着遗憾而死。这两个字一起出现句中,就更容易让人辨别其意思与感情色彩了。可见在古代汉语中“怨”是“怨恨、仇恨”之意;“恨”是“遗憾,不满意”之意。它们的用法有着严格的区分,都表示各自的意思。

其次,要弄清楚“怨”和“恨”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各是什么意思。

为了方便辨别,请看下面表格:

可知,《现代汉语词典》中“恨”字有两条解释:一是仇视,怨恨,如成语“恨入骨髓”,“恨之入骨”;二是悔恨,不称心。《现代汉语词典》对“怨”的解释也有两条:一是怨恨,如抱怨、结怨;二是责怪,如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在现代汉语中就第一义项来看“怨”与“恨”是同义词。由此可以推断,教材在解释“不应有恨”的“恨”时,可能是受其在现代汉语中两字释义相同的影响,再加上教材编者可能没有在意到“怨”和“恨”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有严格的区分。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古汉语中“不应有恨”的“恨”释义成现代汉语中的“怨恨”之意。

造成这种释义张冠李戴的结果,可能是教材编者的疏漏,但是这种疏漏却持续了这么多年,编者们就是没有注意到。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在汲取貌似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知识。这不得不让人心中感到遗憾。古人写文章遣词用字是极其严肃讲究的,这个地方该用这个字来表达意思,就用这个字,绝不用那个字来代替。

在此,我要特别呼吁:真心希望编者们能以古人为榜样,不要让站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将教材中对“恨”的解释更正为“遗憾,不满意”吧。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

[2]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

[3]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下册).语文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韦淑红)

近来组内教研,学习了初三的一节语文复习课,在复习到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者将词中的“恨”释意为“怨恨”。笔者对此产生了质疑。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就编选了北宋大词人苏轼的这首中秋咏月词。“恨”字就出自词的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教材下面的译句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对照译句,可知教材将“不应有恨”的“恨”释义为“怨恨”。再翻阅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书上面也如是释义的。教者可能就受此影响。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两书对“恨”的解释均非妥帖,都不符合原文的解释,贴切的解释应为“遗憾,不满意”。下面就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弄清楚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怨恨”与“遗憾,不满意”意思的各是什么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不同的字来表示“怨恨”与“遗憾,不满意”的意思。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我们可以查到,表示“怨恨,仇恨”意思的字是“怨”。如《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商君列传》:“是积怨畜祸也。”《墨子·尚贤》:“举公义,辟私怨。”上述三类中的“怨”都是“怨恨或仇恨”之意。

而表示“遗憾,不满意” 之意的字是“恨”。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它没有第二个义项。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吾尝为陇西太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这里的“大恨”指“最大的遗憾”不是指“最大的怨恨、仇恨”。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长恨”就是“永久的遗憾”之意。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的“长恨”也是这个意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报任安书》:“恨私心有所不尽。”《汉书·苏武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明代的杨仪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这几句话里的“恨 ”都是“遗憾,不满意”之意。

从“怨”与“恨”的释意中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中,“怨”的感情色彩重于“恨”。如《淮南子·缪称》:“一恨不足成非,积恨而成怨。”再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 这里的“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意思就是怨恨大将军卫青让自己的父亲带着遗憾而死。这两个字一起出现句中,就更容易让人辨别其意思与感情色彩了。可见在古代汉语中“怨”是“怨恨、仇恨”之意;“恨”是“遗憾,不满意”之意。它们的用法有着严格的区分,都表示各自的意思。

其次,要弄清楚“怨”和“恨”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各是什么意思。

为了方便辨别,请看下面表格:

可知,《现代汉语词典》中“恨”字有两条解释:一是仇视,怨恨,如成语“恨入骨髓”,“恨之入骨”;二是悔恨,不称心。《现代汉语词典》对“怨”的解释也有两条:一是怨恨,如抱怨、结怨;二是责怪,如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在现代汉语中就第一义项来看“怨”与“恨”是同义词。由此可以推断,教材在解释“不应有恨”的“恨”时,可能是受其在现代汉语中两字释义相同的影响,再加上教材编者可能没有在意到“怨”和“恨”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有严格的区分。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古汉语中“不应有恨”的“恨”释义成现代汉语中的“怨恨”之意。

造成这种释义张冠李戴的结果,可能是教材编者的疏漏,但是这种疏漏却持续了这么多年,编者们就是没有注意到。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在汲取貌似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知识。这不得不让人心中感到遗憾。古人写文章遣词用字是极其严肃讲究的,这个地方该用这个字来表达意思,就用这个字,绝不用那个字来代替。

在此,我要特别呼吁:真心希望编者们能以古人为榜样,不要让站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将教材中对“恨”的解释更正为“遗憾,不满意”吧。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

[2]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

[3]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下册).语文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韦淑红)

近来组内教研,学习了初三的一节语文复习课,在复习到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者将词中的“恨”释意为“怨恨”。笔者对此产生了质疑。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就编选了北宋大词人苏轼的这首中秋咏月词。“恨”字就出自词的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教材下面的译句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对照译句,可知教材将“不应有恨”的“恨”释义为“怨恨”。再翻阅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书上面也如是释义的。教者可能就受此影响。

然而,笔者认为上述两书对“恨”的解释均非妥帖,都不符合原文的解释,贴切的解释应为“遗憾,不满意”。下面就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弄清楚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怨恨”与“遗憾,不满意”意思的各是什么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不同的字来表示“怨恨”与“遗憾,不满意”的意思。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我们可以查到,表示“怨恨,仇恨”意思的字是“怨”。如《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商君列传》:“是积怨畜祸也。”《墨子·尚贤》:“举公义,辟私怨。”上述三类中的“怨”都是“怨恨或仇恨”之意。

而表示“遗憾,不满意” 之意的字是“恨”。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它没有第二个义项。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吾尝为陇西太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这里的“大恨”指“最大的遗憾”不是指“最大的怨恨、仇恨”。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长恨”就是“永久的遗憾”之意。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的“长恨”也是这个意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报任安书》:“恨私心有所不尽。”《汉书·苏武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明代的杨仪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这几句话里的“恨 ”都是“遗憾,不满意”之意。

从“怨”与“恨”的释意中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汉语中,“怨”的感情色彩重于“恨”。如《淮南子·缪称》:“一恨不足成非,积恨而成怨。”再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 这里的“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意思就是怨恨大将军卫青让自己的父亲带着遗憾而死。这两个字一起出现句中,就更容易让人辨别其意思与感情色彩了。可见在古代汉语中“怨”是“怨恨、仇恨”之意;“恨”是“遗憾,不满意”之意。它们的用法有着严格的区分,都表示各自的意思。

其次,要弄清楚“怨”和“恨”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各是什么意思。

为了方便辨别,请看下面表格:

可知,《现代汉语词典》中“恨”字有两条解释:一是仇视,怨恨,如成语“恨入骨髓”,“恨之入骨”;二是悔恨,不称心。《现代汉语词典》对“怨”的解释也有两条:一是怨恨,如抱怨、结怨;二是责怪,如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在现代汉语中就第一义项来看“怨”与“恨”是同义词。由此可以推断,教材在解释“不应有恨”的“恨”时,可能是受其在现代汉语中两字释义相同的影响,再加上教材编者可能没有在意到“怨”和“恨”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有严格的区分。这样,就很自然地将古汉语中“不应有恨”的“恨”释义成现代汉语中的“怨恨”之意。

造成这种释义张冠李戴的结果,可能是教材编者的疏漏,但是这种疏漏却持续了这么多年,编者们就是没有注意到。一茬又一茬的学生在汲取貌似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知识。这不得不让人心中感到遗憾。古人写文章遣词用字是极其严肃讲究的,这个地方该用这个字来表达意思,就用这个字,绝不用那个字来代替。

在此,我要特别呼吁:真心希望编者们能以古人为榜样,不要让站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将教材中对“恨”的解释更正为“遗憾,不满意”吧。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

[2]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

[3]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下册).语文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古汉语古代汉语仇恨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Chapter 15 Avenger 第15章 复仇者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历史与仇恨
Fire and Ice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