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激发的实践策略

2014-10-16陈海青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联觉大海故乡

陈海青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音乐教育美的实质——情感教育。我国音乐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可见,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优化音乐欣赏的情感效应,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情感体验,已经成为每一个音乐教师关注的话题。

一、问题探究,激发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可展示一些普遍认同的“音乐结论”,让学生探寻这些结论的“渊源”,即“音乐结论”背后的音乐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要素组合、创作思维等。

比如在教学《大海啊故乡》时,先让学生阅读歌词,并欣赏范唱,然后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作者把大海比喻成故乡?”“歌曲中哪句歌词最能表达作者对大海故乡的深深情感?”让学生以开放式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讨论的形式表达各自的理解与认识。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探究出现困难时,及时给予提示。这种探究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大海、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唱歌曲,激发情感

唱好歌是在会唱歌中体现的。歌曲的处理和表达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完成的。这是因为,音乐教学需要把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融合到一起。因此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逐层深入地学习,可以让学生从音乐的本质上去理解作品自身所隐藏的内涵,更能引导学生将这种理解注入歌声。

在《大海啊故乡》的学唱中,首先在课件中插入规范的三四拍图片,或者在黑板上规范板书,让学生聆听录音范唱,寻找“3/4X X X · X X | X X X - |”的节奏型。告诉学生《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里就有很多这样的节奏,请学生一边听,一边找。在学生感受这种节奏型所带来的韵律美的时候,教师以肢体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波涛起伏的大海形象,并学会与教师一起体会节奏中摇曳、动荡、推动的感觉。

紧接着教师以钢琴伴奏的形式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进行范唱,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范唱情绪的变化,并组织讨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从音乐的角度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变化?”把学生的学习带入歌谱的学习,从理性上认识这种变化。在教师范唱和学生的学唱中不断感受歌曲所包含的“深情、诉说、回忆、激动、高涨、歌颂、颂扬、感叹”等情绪变化。学生在了解歌曲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演唱获得了情感。

三、理解背景,激发情感

1.促进对歌曲创作内涵的理解

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背景,包含着创作者的理解和演唱者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又会演绎出不同感情的表达。比如在歌曲《小小的我》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向学生介绍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让学生懂得“小小的我”的深刻含义,特别是朴素而又促使人积极进取的歌词经过理解,就会引起学生情绪上的波动,以这样的基础走进音乐当中,得到的必将是真情的感悟。

2.通过视听结合效应构建情感联觉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联觉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愉悦、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都重视音乐的聆听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联觉。如欣赏歌曲《小小的我》,在优美的旋律和图画中,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欣赏着大自然中嫩绿的小草,涓涓的溪流,还有朵朵小花……这些默默无闻的“小小的我”已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他们不仅深深感受到了音乐作品中语言的情感美、美术线条的流畅美、音乐似流水的优雅美,同时也体验到视听画面所表达的自尊、自重、自豪的情感,能用自尊、自爱、自豪的情感唱歌,体验到“小小的我”与集体的密切关系,能理解“汇涓成海,聚沙成塔”的哲理,并懂得“成就大业,从点滴小事做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人生道理。

四、创作表演,激发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即进行艺术创新,引起情感的升华。

比如在欣赏了《大海啊故乡》之后,让学生通过舞蹈、歌唱、绘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演绎他们对大海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不仅可以反馈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达到了拓宽学生音乐视野,丰富学生音乐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目的,为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袁妮)endprint

猜你喜欢

联觉大海故乡
故乡的牵挂
大海捞金
走在故乡
问大海
月之故乡
你是联觉人吗
《故乡》同步练习
冬日的大海
令人兴奋的大海
联觉的发展与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