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排污调查:“被动式”低成本治污必须改变
2014-10-15张云龙任军川林超
张云龙+任军川+林超
近日有媒体报道“腾格里沙漠现巨型排污池”。记者赶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腾格里经济技术开发区了解到,当地累积和遗留的污染问题正在化解,但从中暴露出“被动式”低成本治污的问题需引起重视。
记者走访未发现近期排污迹象
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腾格里额里斯镇东北方向的沙漠排污蒸发池。一片沙丘盆地中从南到北并排有4个排污池,池旁停放着几辆铲车。1号、3号池中没有多少污水,露出池底厚厚的黑色污泥,1号池污泥中掺杂着细沙、熟石灰,升腾起白色的烟雾。2号池里存有污水,散发出非常难闻的味道,4号池没有投入使用,白色的水泥地缝中长出一些绿色沙生植物。
记者查看污水池旁的排污管道,看不出近期排放污水的痕迹。污水池南侧直线距离约5公里就是开发区的生产区,可以看到有几家企业正在生产,一家企业的烟囱还冒出白烟。记者踩着高低起伏的沙丘一路查看,看到一根白色的玻璃钢管道和一根黑色的PE管道时隐时现。黑色的管道在一个沙丘后断开,断口处已被封堵,封堵的铁盖锈迹斑斑,旁边有另一根黑色管道,一端埋在沙中,另一端是一截断口,断口周围是干净的细沙。记者同样没有发现管道近期排污的痕迹。
开发区环境保护和安全监督管理局局长马巴雅尔介绍,从2012年11月,特别是2013年3月媒体报道蒸发池污染问题以后,园区一直在整改,再没有向池中排放污水。
但是,记者采访中也发现一些疑点。比如,沙漠中多处显现不明来历的黑色印迹,政府部门回应,可能是之前的排污管道爆裂渗漏,不会有太大影响。还有牧民称,企业今年上半年往沙漠中排放污水时他和几个牧民曾去阻挡。这位牧民给记者推荐了带头阻挡排污的牧民,但当记者联系采访时,对方称不知道一年来企业有无新的排污行为。
政府回应:三方面工作积极处置污染问题
据阿拉善左旗和开发区有关部门介绍,2012年11月底,尤其是2013年3月媒体曝光以来,当地主要做了三项工作处置污染问题。
一是旧园区185家企业搬迁。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占云说,去年3月以来,园区企业全面停产治理,旧区15家企业彻底停产并进行搬迁;保留的企业停产治理,后有4家企业验收合格后开工生产,另有2家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新开工,目前有6家企业生产。
二是一直停用的园区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后投入使用。据阿拉善左旗副旗长石玉东介绍,2008年园区曾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原计划2009年投用,但因建设方资金、技术问题及设备未达到要求而停用。2013年园区引进新的企业改造后于当年正式投入使用。
三是对蒸发池已有废液进行处理。经内蒙古环保厅批复同意,园区于2009年、2012年建设了4个总容积40多万立方米的蒸发池,接收符合标准的高含盐清净下水,后实际使用3个。
马巴雅尔说,2013年3月停止污水向蒸发池排放时,3个池中存有污水约9万立方米。一年多来,一方面通过自然晾晒、雾化喷淋等方式处置,剩余污水约5万立方米;另一方面园区去年引进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制定并处理高浓度废水处理方案,具体事宜双方仍在协商中。
陈占云说,目前确定的治理途径主要是“倒、清、修、建、处理”。“现正处于‘清的阶段,蒸发池处理完毕后,将改为‘冬储夏灌中水库。”
“被动式”低成本治污须改变
回顾几年来的历程,园区治污的进度总体呈现出一种“被动式”治污、低成本处理的状态,长远来看,不但埋下隐患,而且得不偿失。
原腾格里工业园区曾规划2009年建成污水处理厂,但最终却成为长达4年的摆设;而园区积极申请建设排污蒸发池,并很快投入使用。这实际上是把主动治污变成了被动防污。
更重要的是,蒸发池建成后,当初环评规划的“绿化”“生态景观”不见了,反而出现了园区监管跟不上,企业变相排污。记者采访时,内蒙古新亚化工公司生产部长张晓东就坦承,公司的染料生产污水因处理成本太高,与利润倒挂,两年前曾向蒸发池直排过污水。
即使到了污染非治不可的时候,政府部门也往往重点考虑治污“经济账”。在腾格里开发区,由于南京环科所治理蒸发池固废的预算可能达到亿元,又是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这一方案至今缺少明确的日程表。
“污水靠蒸发”是“被动式”治污、低成本处理的典型体现,但这样的现象在全国并不鲜见,仅内蒙古就有多个类似的污水湖,有的还多次酿成污染事件。尽管有防渗措施,有关部门称检测也没有发现污染地下水质,但是记者在腾格里沙漠蒸发池现场注意到,除了闲置的4号池西侧路边长有绿草,其余3个污水池西测路边的杂草大多枯死。
腾格里开发区正在搬迁的15家企业,政府初步核算需要拿出1亿元的资金;蒸发池从建设到今后的固废处理,也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这些后果与当初保护企业生产、增加GDP和利税的初衷早已南辕北辙,是该警醒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