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新常态”助推新转型实现全区经济平稳提质发展
2014-10-15郭翔
郭翔
对于内蒙古总体经济而言,与过去的高速增长“常态”相比,新常态不同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是我区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变革期。其特征比较鲜明,具体表现为,全区经济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多年有所降低,但仍有望保持稳健增势;推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将转向主要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多元创新;经济结构也将发生新变化,服务业比重将稳步提升,投资比重达到峰值后会缓慢降低。
一、“新常态”与新特征
具体到当前内蒙古主要经济指标来看,也体现着新常态下的新特征:
宏观景气程度不断提升。今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回升,表明我国制造业稳中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新订单指数为53.6%,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为2012年5月以来最高点。
各类价格“温”、“缓”运行。PPI、IPI低位缓行。1-7月,全区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4%,降幅与上半年持平,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其中,与三次产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6%,降幅与上半年持平,工业生产趋缓态势依然明显;与居民消费价格(CPI)高度相关的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3.1%,涨幅高于去年同期0.7个百分点。1-7月,全区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8%,其中燃料动力类同比下降2.7%,黑色金属材料类同比下降1.4%。
CPI温和上涨。7月,全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低于去年同期1.8个百分点,增速低于全国总水平0.6个百分点。1-7月,全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低于上半年0.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七升一平”。食品类上涨1.8%,其中,鲜果类涨幅最大,达16.3%,鲜菜类价格下降6.0%;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衣着类上涨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8%、居住类上涨1.4%、交通和通信与去年同期持平。
工业经济质量提升。1-7月,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比上半年加快0.4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2.1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产量看,1-7月,全区原煤产量达5.74亿吨,同比下降1.7%,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3个百分点;发电量2086.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2%;乳制品145.13万吨,同比下降10.3%;钢材产量990.03万吨,同比增长2.1%;平板玻璃322.28万箱,同比增长21.5%;电解铝130.18万吨,同比下降0.7%。
今年以来,全区工业增速虽与之前年份相比有所回落,但增长质量和内部结构优化度不断改善。具体表现在:一是非公有经济增速较快。1-7月,全区私营企业同比增长15.3%,比1-6月加快1.0个百分点;非公有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3.4%,比1-6月加快0.8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快于传统产业。1-7月,全区部分高技术产业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而我区煤炭、黑色、有色金属采选业、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增速普遍较慢,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六大支柱产业增势良好。1-7月,除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外,其余五大支柱产业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化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达到11.4%、14.8%、14.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个百分点、5.2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
三大需求均衡性提升。投资成为“定向调控,精准发力”政策的着力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依然强劲;消费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平稳,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1-7月,内蒙古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459.52亿元,增长15.7%,快于上半年0.1个百分点,慢于去年同期4.1个百分点;但投资方向的选择比过去要更倾向于社会民生、服务业等行业。分产业看,1-7月,全区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2.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4.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8%,快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增长102.1%、85.9%和69.7%;采矿业投资增速趋缓,增长5.3%。从项目看,1-7月,全区施工项目个数15069个,同比增长10.8%,低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11650个,增长9.8%,低于上年同期5.4个百分点;本年投产项目个数6558个,增长13.6%,低于上年同期4.5个百分点。
1-7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3.04亿元,同比增长10.5%,与上半年持平;其中城镇2650.61亿元,增长10.0%,乡村342.43亿元,增长14.9%。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看,“五大类”消费品两升三降;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107.51亿元,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04.92亿元,同比仅增3.7%和1.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37亿元,石油及制品类326.87亿元,汽车类238.2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7.2%、0.2%和0.9%。
1-7月,全区进出口总额72.64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出口27.49亿美元,同比增长34.7%,进口45.14亿美元,同比下降0.9%。私营企业增速平稳较快,1-7月,全区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47.29亿美元,增长26.2%。从两种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39.85亿美元,同比增长6.5%;边境小额贸易20.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4%。与蒙古国、俄罗斯贸易额分别为19.68亿美元、17.07亿美元,分别增长31.3%和10.8%。
收入效益缓中提升。1-7月,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90.2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9.2%,同比增加36.7亿元,增长3.5%,快于上半年0.1个百分点,慢于去年同期1.0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725.3亿元,同比下降1.9%;非税收入364.9亿元,同比增长16.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44.50亿元,为调整预算的54.4%,同比增加167.9亿元,增长9.5%。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其中教育、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分别为235.15亿元、116.49亿元、267.40亿元,同比增长5.9%、19.5%、10.2%。
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80.28亿元,同比增长8.7%,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比1-5月提高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3.0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9%,同比收窄9.4个百分点,环比提高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交增值税333.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同比提高18.2个百分点,环比提高1.8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协同性提升。今年以来,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体现出一种调适性增长新特征,结构协调性、增长同步性特征明显;西部七盟市增长稳中提质,东部五盟市增长平稳较快。
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看,1-7月,东部五盟市增速普遍快于西部七盟市。东部五盟市除呼伦贝尔市(9.5%)、通辽市(9.1%)以外,其余三盟市增速均在11.0%以上,其中兴安盟增速最快,为11.4%;西部七盟市除呼和浩特市(8.5%)以外,其余六盟市增速均在9.2%以上,其中阿拉善盟增速最快,为10.4%。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1-7月,全区十二盟市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东部五盟市在14.0%-28.5%的区间范围内,其中兴安盟增速最快,达28.5%。西部七盟市增速在10.7%-25.0%的区间范围内,其中呼和浩特市增速最快,达25.0%;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1-7月,东西部十二盟市增长较为均匀。全区增速最高为兴安盟,增长12.1%,鄂尔多斯增长9.3%,其余十个盟市在10.0%-11.8%的较小区间范围内运行。
“克强指数”三大指标向好运行。从用电量看,1-7月,内蒙古全社会用电量1340.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0%,其中工业用电量1187.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快于上半年0.4个百分点。从货运量看,1-7月,全区货运量109591万吨,同比增长17.9%,其中公路货运量74976万吨,增长28.0%,快于上半年3.0个百分点;铁路货运量34611万吨,增长0.5%。从金融存贷款看,1-7月,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5819.65亿元,同比增长7.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4310.31亿元,同比增长13.9%,其中新增贷款1279.97亿元,同比多增20.49亿元,增长1.6%。
二、“新常态”与老问题
内蒙古经济“新常态”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相吻合。在这个特殊时期,内蒙古经济必须承担煤炭等传统能源性产业的“去产能化”压力,而且要消化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累积而成的财政与金融风险,同时还需严控房地产泡沫。问题的关键在于,内蒙古现阶段无论是新兴产业的成长与对接,还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亦或是对资产错配的纠正,都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增速平缓时期。当前,内蒙古总体经济运行仍突出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一)市场需求仍显不足
从反映市场需求的工业品价格涨跌情况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持续下降。1-7月,全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4%和0.8%,延续了2013年1-2月以来的双双回落态势,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出厂价格1.6个百分点,呈“高进低出”态势。工业品价格下跌的势头得不到扭转,势必造成产量大幅下滑。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下滑、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明显减弱影响,我区工业产销状况堪忧。1-7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7%,同比下降0.2%,40个行业大类中有27个行业产销率低于100%,比重高达67.5%。产销衔接不良进一步加重了我区企业负担。
(二)主要行业回暖基础尚不稳固
以全区占比最大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为例,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下降5.2%,利润下降17.7%,比1-5月加快2.0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8.0个百分点,下拉作用十分明显;全区420户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亏损135户,同比增加3户;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37.3%,比1-5月收窄8.8个百分点;主营活动利润同比下降22.6%,比1-5月加快3.1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应收账款净额增速较快,达21.2%,应交增值税121.4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
(三)运营成本稳中略升
上半年,在全区427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121户,比上年同期增加84户,亏损企业亏损额157.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4%,同比上升5.8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7230.69亿元,同比增长11.8%,比1-5月加快0.4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元;主营活动利润下降13.5%。目前全区工人工资基本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上涨,用工成本高企,加之需企业支出的社保费用占工资的30%左右,企业负担进一步加重。
(四)相对产能过剩短期难以化解
尽管市场需求低迷,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但我区相当多的企业在相对产能过剩背景下选择的不是消减产能,而是继续生产,主要是为了摊薄固定成本和维持人员工资、社会保险等刚性支出,维持市场占有率,维持生产的平稳。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595.46亿元,同比增长10.5%,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3个百分点,库存占用资金仍处高位,并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增速和负债增速分别达到11.3%和13.3%,与主营业务收入(8.7%)和利润(-4.9%)相比,增速反差明显,经济效益持续下滑。产能相对过剩不仅降低了全区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工业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还导致竞争加剧和工业品价格低位徘徊,制约内蒙古经济增速回升,因此,对相对的产能过剩问题仍需高度关注。
(五)财政增收困难较大
受经济整体下行及企业效益不佳的多重影响,全区财政收入增长去年以来一直处于低位。1-7月,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5%,虽有所回升,但收入结构不合理,税收收入带动财政增收能力差,且距全年7%的预期目标仍有不小差距。从目前经济、财税形势看,后期增收的潜力有限,制约财税持续增收的因素反增不少,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因此,后五个月,努力广辟财税增收渠道,对税费严格征管,努力实现全年财政收入目标将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综合相关数据分析后我们认为,当前内蒙古存在部分重化工业的困难向居民消费行业传导的潜在风险。企业上报数据显示,煤炭、电解铝、重型机械制造业等部分困难行业,已经出现一定范围的减薪、减人现象。如果企业困难继续加剧,减人减薪的局面将会扩大,这将引致连锁反应。失业和减薪会导致居民收入下降,随着收入下降效应的扩散,有可能传导和影响到与居民消费相关产业,对此,要密切关注。
三、“新常态”与新转型
下阶段,我区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发展的积极动向,把握国家宏观调控的各种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因应新常态,稳中促转型,实现全区经济平稳提质发展。面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清醒研判,又需提振信心,全力以赴稳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千方百计惠民生,全力保持全区经济行稳致远。
首要,抓好政策跟踪落实。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举措,各盟市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落实,加大监督考核力度,确保政令畅通,取得实效。
其次,向提供优质服务转型。建立健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专人跟踪和绿色服务制度,为大企业的各种审批、备案、核准开辟直接通道,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做好融资、土地、用电、运输协调等要素保障。推动银行资金与企业、重点项目对接,促使贷款资金向实体经济早投放、多投放。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职业培训,为企业和劳动力提供对接平台和服务。
再次,向集群式现代经济转型。从发达国家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产业增长的一种显著特征,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群可以促成区域品牌,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在发挥我区现有规模企业作用的同时,积极引进、培育和扶持符合各盟市、旗县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骨干企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同时,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最后,向大数据、互联网经济转型。要加强互联网与传统零售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纵深跨界融合,促进衍生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内蒙古要特别借助建设国家级云计算中心的有利时机,利用云计算实现区内外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按需供给、贴身服务和共享共创,实现“以产品带服务”向“以服务带产品”的转变。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