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7”发展思路让祖国北疆风景线更亮丽
2014-10-15王占义刘军李晋生
王占义+刘军+李晋生
美丽的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风景亮丽,人民淳朴热情。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这片热土依托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增速的奇迹,开创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令人瞩目。内蒙古依托资源丰富优势,抓住我国能源需求扩张的机遇,利用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强力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全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续八年生产总值经济增速全国第一的事实让世人对内蒙古刮目相看。2012年,人均GDP一举突破1万美元,内蒙古的发展成就令人称羡。
然而,面对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恢复乏力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复杂形势,内蒙古无法独善其身,对于曾经以能源工业快速发展为特征的高速增长,内蒙古人开始理性思考如何面向未来,实现持续发展。
“8337”发展思路顺应了内蒙古发展的时代要求
最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急速降温,呈现出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变化难测、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地缘政治紧张等一系列现象。
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也呈现出“新常态”特征:经历了30余年接近10%的平均增长后,开始“换挡”。为应对危机,我国采取了4万亿强投资对策,经济迅速回升,一度冲破12%的高点,但在过去三年,经济增速持续走低,因发展方式转变缓慢而积累起来的风险日益凸现: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弱化,科技引领尚未破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处处力不从心;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动力不再,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极为紧迫;产能过剩、出口竞争力下降、人口的老龄化、政府性债务风险、以土地为核心的“融资-投资-建设-发展”模式困局……
过去十年,尽管内蒙古的经济总量由全国的第23位上升至第15位,但是欠发达的区情没有改变,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矛盾仍然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依然严峻:城乡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同步,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产业单一、区域和城乡不平衡问题严重;全区尚有200多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内蒙古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原先主要依靠“能源产业支撑、大型企业主导、少数地区领跑”就能实现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终结。
发展遇到问题,问题启发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党的十八大凝聚改革共识、推出了中国面向未来的“顶层设计”,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确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
跃上新起点,面临新挑战,开启新征程,催生新思路。内蒙古怎么办?自2012年年底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国“两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对内蒙古区情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对内蒙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道路,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建设美丽内蒙古,具有重大现实和指导意义。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必须立足欠发达的基本区情,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紧紧扭住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松劲,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
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和比较优势,在坚持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思路举措基础上,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的新思路逐渐清晰。2013年3月19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全区传达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代表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内蒙古面向未来的“顶层设计”——“8337”发展思路。
“8”,是从全国大局出发对全区的发展定位,包括“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是内蒙古发展蓝图的总体概括、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回答了“建成什么样的内蒙古”的问题――即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同时,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另外,还要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
“3”和“3”,是指与八个发展定位形成呼应的“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是内蒙古当前面临的薄弱环节、必须坚守的发展底线,和赖以驱动的活力源泉――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
“7”,是指与发展定位息息相关的、当前需要着力抓好的七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1号文件)已将内蒙古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今,“8337”发展思路细化了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和工作重点,符合自治区实际,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更好地兼顾和处理了自治区发展中当代与后代、需要与可能、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经济与社会等几对关系,抓住了内蒙古推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五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和经济带”描绘了内蒙古未来产业的轮廓。近年来,内蒙古一直力图扭转“一煤独大”的不利局面,尽力推动结构调整。目前,依托丰富的能矿和农牧业资源,内蒙古已形成能源、冶金建材、机械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化工、高新技术等六大主导产业,煤电一体化深入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但是六大支柱中“三强三弱”甚至能源产业“独木支撑”的格局久难改变。
按照“8337”发展思路,内蒙古正在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五个基地”的阐述中,在原来“四个基地”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把产业定位由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在表述中也突出了“清洁”、“示范”、“新型”、“绿色”、“体现草原文化”等定性和定向的要求,虽然着墨不多,但指向明确、意义重大,体现了低碳发展、科技引领、绿色革命、文化追求等全新的发展理念。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向长链条、高附加值转变,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发展非煤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发展支柱产业,依托现有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门户,内蒙古毗邻八省、界接俄蒙,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内蒙古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内蒙古与俄、蒙及周边地区经济的互补性前景广阔,这种优势发挥好甚至可以将远东和欧洲连接在一起,带动特色加工业、旅游业、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对内蒙古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促进“三驾马车”协调发展意义深远。
内蒙古地跨“三北”,生态环境脆弱而地位至关重要。坚守这一底线不仅决定着内蒙古能“跳多高、走多远”,而且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大局。
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非公经济发展不足、民生与社会管理滞后,在内蒙古的经济“长跑”中渐显力不从心,成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薄弱环节。为了尽快拉长、弥补“短板”,内蒙古深入调查研究,出台了加快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
“8337”发展思路不断丰富让内蒙古的明天更亮丽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对自治区的工作充分肯定,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并提出“四个着力”的重点任务,为内蒙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的前进方向和行动指南,是内蒙古改革发展的根本指针。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指出,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最重要的是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区情实际的认识和把握,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完善“8337”发展思路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内蒙古的发展方向,更好地谋划和推动内蒙古发展。
今年4月,自治区党委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发展理念上,要按照总书记“登高望远”的要求,大力推进思想解放,着力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之路。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持续发展、转型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
在发展目标上,要按照总书记“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契合民生期待,打造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和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6条亮丽风景线。
在发展定位上,要按照总书记“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的要求,自觉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内蒙古的战略定位。立足内蒙古的基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这既是内蒙古的现实需要,也是内蒙古的责任担当。需要我们围绕“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的定位,为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政治安全和向北开放做出内蒙古独特的贡献。
在发展路径上,要按照总书记“努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不断取得新成效”的要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把和谐稳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让“8337”发展思路落地生根
“8337”发展战略在各地如何落地生根?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态度。
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各地文化习俗、资源秉赋、自然环境等差异都很大。自治区党委站在全区的角度提出了“8337”发展战略,这是立足自治区发展实际和比较优势,在坚持近年来行之有效的思路举措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它既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又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是内蒙古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细化、实化和具体化,是对过去思路的丰富和发展,是推动自治区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总动员。
落实“8337”发展战略,要因地贯彻、突出优势,不能不顾实际,一窝蜂一拥而上。各盟市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秉赋、自然环境等因素,有选择地发展。适合农业生产的,要持之以恒地抓好粮食生产;适合畜牧业生产的要在积极打造现代畜牧业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上下功夫;适合工业生产的要紧紧抓住“五个结合”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努力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不要不顾客观实现,盲目追求“全盘”贯彻落实。
过去一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在“8337”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内蒙古草原创新发展的“星星之火”已开始点亮:
我们注意到,在“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煤炭、稀土产业领域,内蒙古包头的稀土交易中心、鄂尔多斯的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都已具有一定规模且在业界小有名气。2014年3月,神华集团把神东矿区所有的地方煤采购,全部放到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这一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实施。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以这一平台为基础,重新整合煤炭的生产、物流、采购、销售各个环节,并向与此相关的新能源货运车辆生产、高速公路加气站布局、煤炭供应链金融服务、区域能源保障和节能减排解决方案、能源大数据分析等各类新型业务拓展。在以装备和技术为核心的“硬件升级”走向世界一流之后,在煤炭这个传统优势产业中,以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为核心的“软件升级”正艰难起步。
在和林格尔县,继往开来的“蒙牛”,脱胎换骨的“蒙羊”,脚踏实地的“蒙草”,融入自然的“蒙树”……以这一批“蒙字号”企业为代表,哪怕是古老如“养牛养羊、种草种树”产业,也正在孕育着一场蓬勃的革新。
习近平总书视察“蒙草抗旱”时,站在一株长青石竹旁说,目前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已逐渐向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转变,科学发展观逐步树立起来后,关键还是在于怎么有可以实现的途径、平台和手段。就是要走出一条符合我们自己规律的、符合国情、地情的路,一条自我开发、推广之路。就像这种长青石竹,四季常绿,以前大家就是到处去找,靠外来引进奇花异草,成本高、不适宜,不可持续,实际我们自己就有。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内蒙古各地、各部门在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内蒙古讲话精神和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的工作中,亮点频出,成果初现,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和好的经验做法。
凝心聚力,创新发展。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正守望相助,满怀信心地走在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大道上,谱写出更为华丽的壮歌。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