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思辨性的再思辨

2014-10-13杨忠平张悦群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思辨性作文题脚印

杨忠平+张悦群

那种想都不用想,或者根本不给考生思考机会和空间,只要求顺着给定的题意演绎内容,考查的只是考生揣摩命题者想法的能力,而与自由思考、自由表达无关的八股式作文题,已经随着近几年注重思辨的命题趋势而趋向衰微。今年的高考命题,正如温儒敏在2014年3月18日《光明日报》上“强化思辨”的讲话(《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普遍突出了作文的思辨性。

突出作文的思辨性

无论是全国课标题I“山羊过独木桥”、课标题II“喂食动物”、山东题“开窗看风景”,还是浙江题“门与路”、安徽题“台词改写”、辽宁题“祖孙夜话”等,都提出了思考或讨论而没有明确结论的思维问题。

全国课标题I “山羊过独木桥”提供了一种超常规的思考角度,当双方相遇必须有一方下场的情况下,想出了另一个双方都能过去的方案。虽然违背比赛规则,却是一种创新方法,值得人们反思。上海题“穿越沙漠”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辩证思考。北京题“老规矩”,列出“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表现,要求考生综合思考。这类作文题,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都尽可能地让考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怎样评价眼前的风景,怎么看待青春不朽,怎么看待可能出现的智能芯片,怎么评判剧本台词修改与不修改……都需要考生进行思辨,不仅需要正面看与反面看,而且需要前面看、后面看、背面看、侧面看……尤其是重庆题“收拾碎玻璃”,能让考生从整个故事的过程,分析出“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生态与环保”等立意来。

这些思辨性作文题比较灵活,靠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未必“管用”,而那些善于思考与长于文字表达的考生自然会发挥得好一些。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确实有些中学生片面、偏激、偏执、虚无与不着调,这些毛病与思维混乱、思维能力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我们学校教育没有思维课,只是上世纪80年代一度开过逻辑知识课。阅读教学长期陷入教参框架中文本解读与中心归纳的泥沼中,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就算试卷中应是读者“再创造”的阅读题,也被固定的套路卡得死死的。如果作文题再让考生写那些不容怀疑的“高大上”的观点,怎能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与自由思维呢?

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往思辨靠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理性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还应当认识与了解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思辨性的表现形式。

思辨性的表现形式

只要认真梳理一下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的思辨表现形式,不难发现有二元对立、并列对比、对比反衬、多元并列等基本方式。

(一)二元对立

这里的二元对立,源于西方哲学二元论中“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如辽宁卷“祖孙夜话”,把眼前的失去了“繁星满天”的“万家灯火”与过去的没有“大街通明”的“繁星满天”对立在一起,构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又如课标题I“山羊过独木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实际上是比赛规则能否违反的二元对立。彼此对立的两种概念或判断,之间没有概念与判断,肯定一个就是否定另一个,不好同时都肯定两个或否定两个,否则就是自相矛盾。再如广东题“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两种照片都有典型的优点与缺点,要么肯定黑白胶片的照片,要么肯定数码技术的照片。

(二)并列对比

并列对比与二元对立不一样,在并列两个概念或判断之间还有其他概念或判断。福建题“空谷联想”,“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虽然彼此对照,但是,根据题目“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的揭示与客观事实的存在,自然会想到这两种现象之间的其他现象,如“藤蔓披拂”“索道山车”之类。并列对比只是突出若干现象中的两种现象,考生既可以对比两种现象进行思辨,也可以由这两种现象联想到其他并列的现象。

(三)对比反衬

对比反衬,与并列对比不一样,两个概念或判断并不一样重要,有主次之分,即以一个反衬另一个。比如湖北题“山上的风景”,以“没有好看的”反衬“好看的”;浙江题“门与路”,以“挡住你脚步”反衬“让你走向世界”。也就是说,在对比反衬之中,材料的倾向与观点已经明显表现出来,考生可以据此审题立意。

(四)多元并列

江西卷“学习中的探究”,将“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三项内容并列出来,再加上省略号,表示所要并列的内容更多。其实,一则材料包括一件事情之中常有可供考生选择的一系列立意点,也是一种多元并列的现象。如江苏题“青春不朽”,既可写“青春万岁”“莫负年华付水流”,又可写“弄清观察的角度”,还可写“享受每一天”。再如重庆题“收拾碎玻璃”,让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出“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生态与环保”等立意来。材料作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材料之中往往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立意内容,这恐怕也是人们青睐材料作文的一个原因吧。

理解与掌握这些思辨形式,无疑对审题立意是有帮助的。可静下心来一想,笔者觉得高考作文也不能如此突出思辨,因为,一味强化思辨容易异化写作特性。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与一般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会思维。人的一切活动都与思维有关,写作也不例外。你不提思维,不强调思辨,他写作文也自然要思维乃至思辨的。但今年在考前明确提出思辨,在命题中刻意设置一些“二元对立”之类的思辨形式来考查考生,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把考生平时写作时自然的思考与思辨行为,变为特殊的思辨活动了。

有命题者本着突出思辨的目的,就刻意设置那种具有明显“思辨”性的题目。如浙江题“门与路”,“门”是“路”的“起点”与“终点”以及“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已经体现了相当的思辨性。但命题还觉得不够,又说:“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如果真要思辨一番,这里就大有文章可做。“已知”“未知”,既可以说从未知到已知,学习使自己从不懂到懂;也可以说从已知到未知,学习让自己探究未知世界。“脚印深”“脚印浅”,可能人们会以为“脚印深”是积极的,“脚印浅”是消极的;但也未必,脚印的“深”“浅”也可以表示学习研究的艰难与顺利,那“脚印浅”则不是消极的。这就构成了一个二维结构,可剖析为如下四种具体内容:endprint

1.从已知到未知脚印很深;

2.从已知到未知脚印很浅;

3.从未知到已知脚印很深;

4.从未知到已知脚印很浅。

如果再结合前面“起点”与“终点”以及“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的维度,所剖析的内容就更多。考生在考场中能做到吗?好,如果你做不到那就算你偏题或走题。因为不少命题者就是阅卷者,他们要求考生像下级对上级那样,对其既定的指示精神“心领神会”;而自己则拿着标准,坐看谁中我肯綮,合我绳墨,不写出体现“思辨”的文字不肯罢休。然而,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把思辨看得非常重要。不能造成考生思辨上的困难而影响他们写作活动的进行。好作文题应当让考生一看就懂,一想就通;不宜刻意讲究什么“思辨”,以致考生坠入“怎么想不清”的“云里雾里”,影响考场中写作的正常发挥。

这种以思辨为前提的作文考查,曲解了作文测试的本意,影响了作文测试的个性,异化了作文测试的特点。作文测试还应该回归到写作的本位上来,不能把思维能力作为写作文能力的前提来考查。写作就是写作,写作测试就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起承转合的构篇能力、内容安排的选材能力、文句处理的修辞能力等。如果突出思辨考查,容易干扰写作考查,异化写作的本质属性。试问,高考作文是考查语言运用,还是考查理性思维?固然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但语言表达与理性思维毕竟是有区别的。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涉及读者、作者、内容、形式、语体等多方面要素,除了一般性思维之外,还涉及情感、意志、兴趣及至一些“默会”因素;思辨,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逻辑思维活动。写议论文,思辨所进行的定义、判断、推理活动并不能代替论证活动;写记叙文,思辨活动更不能代替记叙、描写及抒情活动。

在商言商,在文论文。作文考试就得谈语言表达,就得谈文从字顺,就得讲究起承转合,注意语病、错别字与标点符号……当然,其中都有思维,但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思维。如果刻意提出理性思维,要求“强化思辨”,容易转移写作考查的重心,乃至异化写作的特性。

再说,今年“思辨”性命题中的对比非常多,可“一种……,一种……”“有人说……,有人说……”“可以……,也可以……”的形式,这又陷入了简单化思维的俗套。考生只要看到这种形式,就会不假思索地选择任何一种进行写作,真正思辨的目的也不能达到。至于二元对立,在哲学史上本来就有严重的局限性,也不宜照搬过来用于作文测试。

(江苏省宿迁中学;2238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辨性作文题脚印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