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探寻
2014-10-13王茵
王茵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只有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才能够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关键字]小学数学 自主探究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而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学提供适宜的课堂生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相关知识。小学数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常识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一起,共同承担这培养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的探究新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意义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些感受和体验使得他们更能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教师应该负有激发学习兴趣的责任。教育家霍懋征也说“教好学生的秘诀就两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也没有教育。”
每一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内容恰当地创设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本堂课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习的需要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
例如:在教学“认识千米”时,问:“同学们,你喜欢爬山吗?你爬过的最高的山是什么山?你知道有多高吗?”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并留下了高度的悬念让学生根据米与千米之间的数量关系去探究。
2.转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气氛
魏书生说过: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出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见解。但这个过程必然是平等的、民主的、团结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一堂和谐、自然、活跃的课堂氛围,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新景象。
3.小组分工合作学习,促进主动探究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喜欢在动手操作实验中探究学习数学知识。小组探究不但减少了听老师讲这种枯燥过程,而且增强了课堂活跃氛围,也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兴和好胜心。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着引导作用,大胆放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更能使抽象、枯燥的问题变得直观、生动有趣。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自己动手尝试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发现,只要将平行四边形剪下一个三角形,然后可以拼出一个长方形,从而发现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一样,通过剪拼发现这个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这个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宽,继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高。通过了小组分工合作实验,既能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也能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面向全体同学,鼓励参与探究
面向每一个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每一个班中,都存在着不同层次发展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由老师提问题,指名回答,从形式上是学生独立思考,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听别人的“说”而学到的,特别是后进生是否真正理解,老师只从“明不明白”或“懂不懂”中让学生举手得一个表面的印象。形成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的形式。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由教师先启发诱导,提出整体要求再让全体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尝试列式,人人参与探究过程,多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技能技巧,那么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5.正确激励评价,确保探究热情
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尊重孩子的差异,赏识孩子的成功,教育之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蹲下来,你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自己做得对,得到老师表扬在儿童心理中是特别强烈需要的。所以,在日常教学探究过程中,不管学生是否探究成功,教师都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给学生以自信。对于未获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教师应该尽量发现其错误中的正确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才能保持着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心动力去争取新的更好成功。
例如:在教学低年级加减混合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有一道上下车的题目,大多数学生都是把车上原有的人减去下车的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者是把车上原有的人数加上上车的再减去下车的,但也有学生是先将上下车的人数相减,知道算出来的这个数是多出来的或是少掉的人数,再与原来车上的人数相加或相减。对于最后一种方法,其实是很好的,但是由于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思维,对于能这样理解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从而使学生对自己探究的成功而感到兴奋与自豪。endprint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教学过程窄化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的过程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只重视其知识获得功能,而只灌输式地“教”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只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深化训练,实际上仍只是知识的传授,成了关于方法的知识的传授。那样的话,探究性学习事实上成了为探究而探究。因此,我们在这过程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探寻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索,在经历和体验中理解探索性学习。
2.防止教师作用的边缘化和空洞化
在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和学生都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探索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学生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
3.防止教师过度干预学生的探索过程
我们的传统说:三十而立。所以,成人常常认为孩子生来是需要被帮助、被保护的。没有成人的帮助,孩子怎么长大?教师也一样,我们同样害怕一旦放开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所以,教师认为自己必须善尽保护、帮助之责。但殊不知,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样的帮助更是束缚,更是枷锁。如果教师长期为孩子提供这样的帮助,而学生也习惯于依赖教师这样的帮助,那么,他们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当习惯于教师帮助的学生面对问题不会再说“我试试”,而只会说“老师还没教过,我不会”。教师好心的帮助就成了扼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元凶”。学生要不要这样的帮助,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孩子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成长需要成本,那么这
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我们惟有懂得释放,孩子才能展现独立,才能张扬个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驱赶者和搀扶者,这个“度”的把握在让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总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是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怎样把这种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究者,这还需要一个进一步探索的过程。不过,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在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凡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只需适当交流形成共识;凡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的时候,教师才进行适当的、精要的讲解、指导、点拨,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可持续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