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贴紧生活,展现个性
2014-10-13王玲巧
王玲巧
[摘 要] 作文在中、高考中所占分值越来越大,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但是面对作文学生总是觉得无话可写或无情可抒。通过分析近些年苏州中考作文题,笔者发现,教会学生从贴近生活的亲情、友情等亲情元素入手比较容易写出情感真挚的佳作,也更容易作出个性化表达。
[关键词] 作文 亲情 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能不拘一格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些新精神新理念给了学生精神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为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充分张扬个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说:“人的潜能、个性和价值是高于一切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境界。”
一、初中生作文的现状
作文在中、高考中所占分值越来越多,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但是一提起写作,都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都困惑不已,或愁眉苦脸,或抓耳挠腮,或如坐针毡……最后是东拼西凑,敷衍成篇,写出的作文大多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路,表现父母之爱,在他们的作文中大体上就只有两种可选的材料:某个下雨天,父母为自己送伞,并将伞向“我”这边倾斜,从而感到很幸福,很感动;或是某次生病,由父母背着去看病,因而觉得父母的伟大,母爱的圣洁;写人间关爱,总是写“让座”、“拾金不昧”等,好像世界只有这么点儿大了,生活中只有这些事儿了。其他能选择的比较典型、具体、真实、深刻地表现出亲情的事例寥寥无几。无论写什么文体,几十个人都差不多,有时连语调都是一样的,完全没有个性,出现大话、假话、空话、套话,语言干巴、内容枯燥等问题。
若是这样,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成为一种骗人的事情,是失败的教学。因为学生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学以致用,不会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世界,去发现自己身边的真、善、美,也就不可能发现自己和亲人之间哪怕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善意的批评、一句安慰的话语,其实这些都是他们作文时的材料。若能以这些入文,只要用得恰当,也不失为优秀作文。我们要从生活中获取能使我们感动的人和事,这样才能把语文的外延扩展开来。
二、近些年苏州中考作文分析
苏州市近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文化、生活化、诗意化的特点。纵观2003年以来的作文题,除2007年的《晨》、2010年的《总有属于我的季节》外,其余年份的作文题都可以从和学生生活贴得很近的亲情角度入手。2003年的《牵挂》,牵挂指因放心不下而想念。牵挂的可以是事,可以是人,能让你想念不已的应该是血缘亲人、师长、朋友、国家和其他对你产生很大影响的人和事,这个作文题和亲情的关系很近。2004年的《心事》,心事即心中所想的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写亲情方面的内容也是较容易得高分的。2005年的材料作文,更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探究,和亲情的关系非常接近。2006年的“伸出你的双手”这一话题,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理解为“帮助别人”,这正是社会亲情。2009年的《一丝惬意心中来》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学生品味生活中的惬意,引导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2011年的《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风景”可写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精神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选材可以是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也可以是一杯牛奶、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选择亲情元素一定也是可以写出真感情的。
这样看来,在近些年的苏州中考作文中,亲情元素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重的,尤其是在强调抒写学生的真情实感、自我体验,探求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倡“自主”、“真实”、“创新”、“健康”的写作理念的情况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亲情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作文切入点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以亲情等情感因素为切入点,紧贴生活,展现个性。
在本校上学期期中考试中,初二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名为《我渴望得到_____》的作文题。不少学生写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理解,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话题。但在作文中满眼都是自己的委屈及对大人的埋怨。他们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却又不懂得首先要尊重理解别人。较多的学生把自己得不到理解的责任完全推给了父母,有的甚至因为母亲满足他无理的要求而在作文中称呼自己的母亲为“老太婆”、“讨厌鬼”、“她” ……
学生生活中满溢着骨肉亲情、友情。我们可以通过“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方式,着重抒写以骨肉亲情、友情等情感元素为内容的作文。在阅读课的亲情教育中,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后,就可贴近生活,结合阅读教学布置课外作文。要求学生积累亲情材料,仔细观察亲人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并选取典型材料和细节,学习课文表达技巧,写作反映亲情的作文。这样,学生向生活学习,在观察积累中再次体验了亲情,就会激发创作欲望,写出饱含亲情的、富有个性的优秀作文。
很多青少年不大明白何谓幸福,他们总是会羡慕别人,以为充足的零花钱、父母的放任自流是自己最大的愿望。一次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描写自己家庭幸福生活的画面,许多孩子无从下笔,作文交上来后,我发现许多孩子选择的仍然是“生病”、“送伞”等常见的话题。为此,我特地提前学习《散步》这篇文章,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读完文章以后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个家庭和每一个成员。在形容这个家庭时,许多孩子选用了“幸福美满”这个词,因为大家觉得这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等文章学完后,孩子们才明白,幸福就是如此简单。一位学生学完课文后,用这样一段文字刻画祖父母晚年幸福生活的一幕 :“他们安然地坐在椅子上,竟也你一言我一语,趣味无穷,空气中溢满了芬芳。一阵微风吹过,花海荡起微波,也荡漾了爷爷奶奶幸福的微笑,我不禁举起相机记下这永恒的美。许是起风了,奶奶便一手扶着爷爷,一手托着牛奶,颤颤地向前走去。余辉洒落在那对夫妻的肩头,模糊了他们的轮廓,却湿润了我的眼角,成就了我心中那一道最美的风景。”
我们教师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去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的亲情,帮助学生挖掘出这些大大小小的关爱的价值,要充分利用家庭这块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感受生活,感悟真情,反映生活,学会生活。
一个学生曾经写了一篇题为《你是我最熟悉的味道》的作文,她在作文中写道:“冬天的时候,鸡汤就是妈妈的关爱,看着爸爸埋怨他平常都没得吃的表情,看着他那一丝忌妒我这个女儿的样子,妈妈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你就吃鸡骨头吧!鲜嫩的鸡肉吸满了枸杞的甜味,汤里头还有鸡骨所渗出的胶质,有些黏黏的,香菇的清新芬芳附在其中。这锅鸡汤早已令我心动不已,更何况还有妈妈在灶台边烫去血水、捞走浮油所花的功夫,更有灌注在这里头满满的爱。”这样细腻的语言,如果不是勤于观察生活、乐于品味幸福,是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出的。
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文字,一定是个性化思想的真实表达、学生内心的真实展现!
参考文献:
[1] 翁惠芳.作文如何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动人[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 [2]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译林出版社,1997
[3] 董培能.不能让作文脱离学生的生活[J].素质教育,2011(8)
[4] 张丽虹.语文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2006(2)
[5] 李建忠.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J].语文教学研究,2005(3)
[6] 叶圣陶.作文论[M].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