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预约的精彩

2014-10-13包旭东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盖尔女歌手小节

包旭东

《女歌手》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罗斯作家维·彼·阿斯塔菲耶夫。备课时,我预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女歌手的形象和欣赏景物描写的独特视角。

或许是外国作家的作品与我们的生活有相当大的距离,学生读书的时候显得漫不经心。为了给分析女歌手的形象作准备,我首先问了一个问题:文中女歌手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有学生回答说,盖尔卡的父亲是一位做事粗心、情感粗糙的航标工。连续问了几个学生,答案大致相同。他们也找到了一些能说明父亲“做事粗心、情感粗糙”的情节,比如父亲点烟时才发现忘了带火柴(第5小节),又如父亲在石头滩上推送小船时常常使盖尔卡从吊座上跌落下来(第8小节),等等。

这样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原本以为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多少难度,但至少答案不会惊人的一致。学生太容易先入为主了,想当然地认为从事繁重、肮脏工作的航标工自然是做事粗心、情感粗糙的。

片刻犹豫之后,我决定暂时放下预设的教学内容,将这个问题解决清楚。我把“做事粗心、情感粗糙”几个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重新读一遍课文,同时关注第6小节中的一个细节,“父亲在两只拢成船型的手掌里点燃了烟,一面难以觉察地微笑着……”我提出问题:文章为什么突出父亲“难以觉察地微笑着”这个细节?

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课堂争论,课堂实录如下——

师:为什么是“难以觉察的微笑”?

生1:我个人觉得这个细节不难理解,这位身为工人的父亲风里来雨里去,饱经风霜的脸很难让人觉察到笑容的存在。我农村的爷爷就是这样的,他的笑我基本上看不出来。

师:哦,是这样的。“细雨湿衣看不见”,连笑也可以是无形的?

(很多学生小声议论着,似乎不同意这种观点,也许他们没有住在农村的爷爷。)

生2:我觉得盖尔卡“故作大人状”的样子让父亲感到可笑,但繁重而清贫的生活又让他笑不出来,笑容在转瞬之间消失了。所以这种笑“难以觉察”。

生3:我也觉得父亲是想笑又笑不出来。

师:欲笑还休?

生3:对。文章第2小节写盖尔卡模仿着母亲的样子和声音跟父亲说话,让父亲动作快一些,第5小节盖尔卡板下脸用大人,也就是母亲的口吻责备父亲没有记忆。盖尔卡的样子、声音让父亲看到了她母亲的身影,引发了父亲的记忆,有点温馨,又有点哀伤,“难以察觉的微笑”就是这种复杂情感的体现。

(课堂上有些沉默,有的学生在点头)

师:现在似乎有这样几种看法:一是笑容无形;一是欲笑还休,因为繁重而又清贫的生活让父亲的笑容很快消失,或者温馨而又哀伤的记忆让温暖与哀愁相伴的微笑“难以觉察”。是这样吗?

生4:我觉得这种微笑是带有得意意味的笑。

(一石激起千层浪,也许因为观点奇特,课堂议论声很大。)

师(示意大家安静):得意?请继续。

生4:父亲受了女儿的责备还微笑,本身就是因为他是故意让女儿责备他,他故意忘了带火柴还故作“胆怯”,他知道盖尔卡是带了火柴的。他这么做是有原因的。盖尔卡的生活是孤独的,没有正常孩子的童年生活,父亲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千方百计让盖尔卡尽量快乐地融入生活中去,现在他的“计划”成功了,所以会心一笑。

(课堂秩序有一点杂乱,我没有制止学生的争论。也有些学生认真翻着书,几分钟后,声音渐小了。)

师:还有同学要讲话吗?

生5:我觉得父亲的微笑充满了温馨和哀伤。文章第24小节写道:“父亲摇摇头,在黑暗中忧伤地微笑了一下……”父亲在女儿睡着之后,开始他的回忆,开始思念亡妻,考虑女儿的现状。“温馨”是一时的,“哀伤”是长久的,所以笑容短暂到“难以觉察”。

生6:我本来是觉得父亲“欲笑还休”的,现在我觉得父亲的微笑带有得意意味的观点也有道理。这位父亲有故意忘带火柴的可能,文章第30小节写父亲自言自语,实际上透露了父亲的心声,他这样做是让盖尔卡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

课堂争论还在延续,我让学生暂时停止对这个细节的思考。当我再次提及那个“简单”的问题以及黑板上的那几个字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笑了。

盖尔卡的父亲做事并不粗心,文章第23小节这样写:“父亲小心翼翼地移近吊座,把自己的棉背心扔到船头,双手抱着盖尔卡,爱怜地把她放在衣服上,上面再盖上另一件背心。”盖尔卡的父亲情感也很细腻。文章第24至30小节,刻画了一位寂寞忧伤、情感丰富、为女儿的幸福着想的慈父形象。

这节课余下的时间只够完成女歌手的形象分析了,关于景物描写独特视角的欣赏只能让学生课后去自行完成了。

按照惯例,课后的作业是针对课堂和学习内容写下自己的反思和感悟。我摘录了一些学生的作业片段。

张嘉莹:上了今天的语文课,我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我读的书不算少了,自己也常常以此为自豪。但我真的都懂了吗?想当然的事情肯定不算少的,我该找时间重新阅读了。

于思成:文学作品中,细节的力量太强大了。今晚我细读了昨天学习的文章《父亲》,果然有了许多新的感悟。文章在第9节写“从未出过远门,在泥土里劳作了一生的老父亲终于决定送我去千里之外的高等学府”,以前读书没有注意到“终于”这个词,这次我发现了。一个“终于”,写出了父亲的犹豫,写出了父亲的表面强大和内心怯懦,写出了父亲的面冷心慈……

柳丽倩:放学回家,在饭桌上我们谈起考雅思的事情。我说我只是考考,出国的事情我得等我想明白了再做决定。我看到爸爸脸上有一种惊异的表情,一下子就回想起今天上课老师让我们思考的那个笑的细节。我从来没有这么在意父母的表情,爸爸是怎么想的呢?

读了学生的感悟思考,原先那错过教学重点的些许不安立刻烟消云散,我甚至庆幸自己当时做出的那个决定了。回想起以往那些拘泥教学设计的课堂,当教学过程一步步推进的时候,可能教师也在一步步远离学生了。叶圣陶先生在《排除“空瓶子观点”》一文中说:“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有一些教师把学生看成空瓶子……什么是教学工作呢?……揭开盖子,把各种知识、各项道德条目装进去,今天装一点儿,明天装一点儿,直到该装的东西全装进去,就算功德圆满。”学生不是空瓶子,教师也不能是装运工。

今天,作为教师该思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关系了,如果教学设计不向教学实施转移,课堂在失去精彩的同时,也将失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以及对学习的热爱。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盖尔女歌手小节
快把我哥带走
母亲的影子
女歌手和梦想者
让光自己画画
节节草的秘密
沉睡在掌心的大拇指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
沉睡在掌心的大拇指
握住自信
请为我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