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在承德传统文化世界遨游

2014-10-11郑秀伟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承德水流探究

郑秀伟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母体,如果我们舍弃了它就舍弃了我们的根,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它的滋润。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在这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世界大同的今天,时空距离日益缩短,西方文化大潮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冲击日甚一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文脉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承德有5000年红山文化,300年山庄文化,纵观古今,昭育后人。承德地方传统文化值得很好地挖掘、研究和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和发扬。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校提出了《以承德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这个课题。承德文学是子课之一,“承德文学”课题旨在使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如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歌谣、故事和名人的文学作品等,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在实践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激发文学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领悟体会我们民族文化、家乡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法,我们主要以传统的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单调地讲、学生单纯地听,这样长此下去,学生势必失去兴趣。作为课题组的成员,我一直在思索采取何种策略和手段,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地方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地方传统文学,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地方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要达到这个目的,探究式学习是有效的途径。

一、探究性教学实施依据

(一)教学理论依据

“探究学习”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探究学习”是强调儿童中心的教学活动,通过探究的过程,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结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由于“探究学习”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方面更具体、适用,加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从理论上对“探究学习”进行了论证,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广泛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并由理科教学扩展到文科教学中。

(二)教学现实依据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活经验逐渐丰富,思维十分活跃,新的需要与原有思维结构之间的矛盾成为内在动力,推动着思维的发展,他们厌恶教师的“满堂灌”,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希望通过学习增长智慧。从承德传统文学教学自身的看,由于没有现成的、可遵循的教材教法和经验,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课前备课难、课堂组织难,唤起学生学习兴趣难,学生听懂难、融会贯通更难。面对这样的现状采用探究教学方式,则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其一,探究式教学是以知识的体验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的学习,教师的备课任务可简化为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情境信息来源,使学生通过对承德文化知识的了解,逐步认识、感悟承德文化,从而正确的认知和掌握地方传统文化知识。其二,承德文化教学与规定课程教学目的不同。承德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给“结论”,而是挖掘、引发不同质的疑问和想法,使其互相碰撞,进行探究,加以解决。使学生对承德传统文化知识有了愉悦的感性认识并为学生打开通往理性认识的大门。第三,承德文化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是通过对承德文化探究的过程,强调地方文脉传承、引导孩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二、探究式教学初探

(一)培养学生质疑、探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又一关键。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疑惑是在有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疑惑是激发深入探究的发动机,质疑、探疑是连通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桥梁。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多思出智慧”,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探疑的习惯,并适时组织相关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实际探究的机会,促使探究学习走向纵深。

(二)授给学生探究方法,延伸探究范围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师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方法,放手让他们自动去探究,多向求解。多向求解探究法即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学习方法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推向纵深,从而获得创造性的发现。

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承德文化教学中,以“激发兴趣—质疑、探疑—多方探究”为模式,我们进行了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探究式教学尝试。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原志山的“水流云在随想”这首诗时是这样做的。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充分的朗读欣赏这首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优美课件,引导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实地探查的兴趣和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让学生利用放假、双休日时间亲自和爸爸妈妈或者和同学结成小组到避暑山庄游览,找一找“水流云在”这处景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可以拍一些照片、录像还可以写一写随笔、日记。接着学生通过读书、上网或向父母询问等方式搜集与此有关的背景资料、诗词、文章及历史渊源等。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和心得体会制作成读书卡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同学分享。

课堂上,各小组向同学们介绍了本组探究学习的成果。在汇报中,学生结合资料介绍了“水流云在”这个亭子建在澄湖西岸,其造型十分奇特,中间为方亭,有16个角,亭中常有一些老人在此拉着二胡,唱着小曲,别有一番情趣。从亭中观望四周,有极美的风景,北可以望到素有蒙古草原之称的万树园,南可以欣赏波光粼粼的如意湖,西边是郁郁葱葱的山林,东边是端庄素雅的烟雨楼。四季轮回,美不胜收。

还有的学生介绍了当年康熙在这儿建了避暑山庄(又称离宫),山庄里把全国各地有名的景色全揽了进来,依山临水,一一再现。康乾两朝天子还为此题名,各题三十六处,加起来七十二景。很好分辨的是,皇爷爷题的都是四个字,如‘月色江声‘南山积雪,皇孙题的都是三个字,像‘采菱渡‘冷香亭。

还有的学生了解到康熙题额“水流云在”是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并且还搜集到了《康乾七十二景诗》这本书,康熙曾为水流云在赋诗一首:“雨后云峰澄,水流远自凝。岸花催短鬓,高年寸寸增。”在课堂上我们对这首诗进行了品读。诗中流露出的是对韶华易逝的感慨和无奈的情绪。康熙大帝虽然丰功伟绩,一统天下,但却无法抗拒生命的轮回。有的学生还写了几篇描写“水流云在”这处景点的小文章。

这样做,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掌握了知识技能,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并且学会了观察提问,学会了处理信息,学会了交往合作。

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承德水流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