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型材料作文
2014-10-11郑建伟
郑建伟
一、新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优势
全国高考话题作文已连续使用多年,2006年全国高考卷中新材料作文的出现,让全体师生耳目一新,这种材料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继承并发展了旧材料作文。20世纪90年代末的旧材料作文形式,优点是用材料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必须从材料中得出见解作为主题,才能成文。思维与表达是语文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学生作文差的根本原因是思维能力差。一个文学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没有思想,就无从谈起主题的“深刻”“透彻”。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无理性思考,让作文见解低下,成了制约文章水平的瓶颈。新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自己从话料中提炼话题,确定主题,进行多元思考,继承并发展了旧材料作文训练思维的长处。
2.继承并发展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闪光之处是三自原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极具开放性。其历史任务是超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题目上的限制。
话题作文是命题者自行从材料中提炼话题,考生对话料不必进行太深思考,有的话料干脆不对话题限制,纯粹只是引用,甚至有的话题作文没有话料,直接说“以‘杂为话题作文”。话料的思维价值没有发掘出来。
新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从材料中自选话题,既发掘了材料的思维价值,又把三自原则扩展成四自原则(增加了自选话题一项),更加具有开放性。
3.教学适用性。学生在自由写作实践中,常常表现出思考能力差的问题。当然这跟教师思维训练不足,指导不力有直接关系。很多原始材料生动活泼,富有深意,学生发掘不出主题,散乱不能成文,根源是不能够分析出材料中蕴涵的话题。新型材料作文的设计,要求考生自选话题,旨在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训练思维能力,受益的是学生。这也算遵从学生为本的原则。从材料中析出话题进而确立主题,这是遵守了通过多元思考进行写作的自然过程。
4.考试适用性。用材料做限制,依然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材料本身包含什么话题,是固定的、有限的。在限制下现场作文,就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用材料做限制,也有利于发挥其选拔功能。新型材料作文要突出思维考查,考生对材料认识上必有高下之分。这种区分也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不必顾虑抄袭和宿构。抄袭和宿构,从科举以来就不曾彻底避免过。话题作文也不能绝对消除这种现象。新型材料作文,增加开放度之后,抄袭和宿构将更无从准备。
总结以上所述思考,新型材料作文的结构基本上应该是材料、四自原则及字数要求。考查的是思维,引导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高考作文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应对策略:训练对材料进行多元思考的能力
1.练熟提炼话题的方法——原因分析法。对于一则材料,直接以现象为话题也是可以的,如果用原因分析法,思考会更加深入,更利于多角度提炼话题。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中对发展等级的要求中,对“深刻”阐释的第二条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给问题归因,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原因归纳不对,也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高考这样要求,也说明这项能力的重要。
示例1:南方都市报报道,因为教师即将到来的一次家访,在深圳一中学读高二的女孩逼父母将现住房子换为豪宅,要求没能满足后竟离家出走。根据以上材料,请自选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解题指导:直接以现象“离家出走”为话题就可以。进一步分析出现本材料所列现象的原因,也即女孩出走的原因,是其心目中的“虚荣”“攀比”“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只索取而不回报”的心理在作怪。所以,我们提炼的话题有“离家出走”“虚荣”“攀比”“要求别人与要求自己”“索取与回报”。
2.明确提炼话题的角度。过程的多环节,故事中的众人物,人物或环节间的相互关系,都是思考问题的角度。示例1中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的多原因分析,也是思考角度。多元思考首先应该学会寻找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了话题之后,立意时还可正反立意。这样,对材料的分析就够开阔了。
示例2:在学校里,有的学生间发生一点小摩擦,就大打出手。一些父母不是教育子女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宽容,学会与人相处,而是告诉孩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致于一架之后还有一架。根据以上材料,请自选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解题指导:这则材料所讲述的事情,有个前后发展的过程,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可提炼出一些话题。比如,第一过程,小摩擦引发打架事件。就现象可以提炼“打架”为话题。用原因分析法可提炼出“关爱”“宽容”。第二过程,父母教育及相关内容,可提炼出“家教”“宽容与以牙还牙”。第三过程,校园中反复打架的事情,可从学校、家庭角度提炼话题“德育”,从学生角度提炼话题“狭隘”。考生可从众多话题中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一个立意成文。
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思维素质的形成,须借助考试来推动。期望这种题型也在学生素质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