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2014-10-11吴仕永
吴仕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正是基于此,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终于摸索出一条较为适合高中历史学科现状的教学模式,下面是具体做法和一些心得:
一、预习阶段,要求全体学生课前自学教材
根据教师的提示,让学生完成教师所出的导学案,上面包括课标要求、情感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梳理、合作探究、反馈练习、小结与反思等内容。其中知识梳理是必须按课文看书完成的,反馈练习、合作探究可做可不做。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知识体系。
2.由组长附纸在本组的导学案上记下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或一知半解的知识,先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阅读分析,给学生一个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然后教师检查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并把学生生成的问题作为备课的一部分。
二、课代表在上本课前将学生生成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教师先纠正学案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与研究黑板上的问题和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题,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问题较多,就分两步,先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后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如有必要也可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解决黑板上的问题,一部分解决合作探究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必须全员参与,或讨论,或查资料,由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做简要记录。在各组回答问题时,其他组给予纠正或补充。为增加竞争意识,实行记分制作为奖励的依据。目的是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上,让他们通过搜集材料,组织论据,参与探讨,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历史学科的这种教学模式所获得的第一个成果就是改变了过去学生上课睡觉现象,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高昂的斗志、浓厚的学习情绪。
三、反馈矫正,巩固所学,并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与反思
历史课的这种教学模式要获得最大的成效,教师必须注意或做到:
1.备课要充分,包括专业知识、学情、课标、教材等,特别是学情,教师要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从备课环节就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所以从一开始,教师要先帮助学生学习怎样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指导他们自己构建知识结构。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逐步过渡到完成导学案。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包括专业知识、时政知识,而且要对学生有耐心。
在解答问题时,要随机应变。有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特别高,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水平。比如有位男生在探讨过程中问我:“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怎么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呢?我认为应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我首先表扬了他不迷信权威的挑战精神。但又阐述了另一种观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问题上,因‘左倾错误的干扰成效不大,因此说邓小平的讲话‘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这样既避免打击他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又鼓励他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拥有一种自然的心态。
在新课程中,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历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历史教师将不仅是历史和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始终让自己扮演“指导员”的角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这种情境会使学生愿意多尝试解决问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在教师面前也能够很自由地表现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使其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
例如,在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原因时,一位女生回答说:“人民解放军勇于献身,不怕牺牲……”还没等这位女生回答完,有位男生立刻反驳说:“不对,应该是八路军、新四军英勇奋战。”继而就有学生说:“对,现在也这样说。”学生争执不下。这一方面表现出学生基础知识实在薄弱;一方面表现出学生答题语言叙述的不严密;更表现出那位男生对别人的不尊重。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第一、我们一定要等别人把话说完,否则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第二、现在我国军队虽然称人民解放军,但这个称呼开始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称八路军、新四军。答题一定要注意时代的条件限制,不能所心所欲,这是答题的基本要求。”我顺势把我军的发展情况简要地叙述了一遍。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3.唤起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形成基本的学习行为习惯。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方法的编导者,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唤起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
如在讲到《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实践》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先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门》烘托气氛,创造情境。当解决“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思考题时,我播放了《乡愁》这首诗,并问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马上回答出“表达了诗人怀念故土,渴望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时正是解决合作探究题“你认为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我通过书刊、影视、图片等资源,培养了学生收集运用史料,综合历史、文学及政治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力。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升华。
4.提倡让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强化训练。让学生设计知识结构是检查学生阅读水平、分析能力的最好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从易到难,层层深入,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去训练学生。根据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我们主要设计了两种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在完成反馈练习时,如有时间,就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或口头回答问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有利于规范答题,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后来,过渡到利用双周休息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自己设计练习,要求题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题型不限,注重基础,强化能力,并附有参考答案。将设计得好的用作自习课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自己出题,活跃思维,开阔眼界,从而不断调整学习方法,学会自学,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较好地实现师生心理同步,教与学的结合。
(责编 金 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