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式初探
2014-10-11杨德秋
杨德秋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了,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初一新教材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不是象以前的思想政治教材那样主要讲空泛的政治理论和概念,规定学生必须怎样做,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成长,为了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以人为本”是贯穿初一思想品德新教材的一根“红线”。因此,任课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不能象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而应当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这根“拐杖”学会走路。课堂教学方式要由过去的“教学”转变为“导学”。为此,我对初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现将肤浅的认识与初步做法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调动兴致
一节课教学效率如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充分调动起来。“万事开头难”,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我在教《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节课时,首先就要求学生上台讲自己知道的有尊严的人或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人或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说得特别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导入新课成功地进行了铺垫和引路。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导入新课,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置情境,学习探究
新课改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改变过去那种简单地从教师那儿接受知识,转到主动去学习、掌握、应用知识上来。这种改变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引导,通过设置情景、探究学习最终达到改变学习方法的目的。
1.教师要积极创设“乐学”的课堂情境,力求师生活动积极主动,气氛热烈而有秩序,教师不累,学生轻松,效率较高,形成优化教学状态。
2.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密切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要尽可能地接受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一些例证材料和中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感知性、情境性、行为示范性都不强,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很难受到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深刻的思想教育。我通过教学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紧密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一般来说,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理论同他们生活实际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们渴望在思想政治课上得到说明和解决的。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令学生困惑的难点。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把握了这些矛盾,也就获得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动力。
联系中学生实际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有“入心”“明理”“解惑”和“力行”等环节。“入心”主要是运用来自中学生生活、能够为中学生了解和引起他们情绪共鸣的实际材料,创设情境;“明理”主要是运用中学生熟悉和能够接受的实际材料说明理论,帮助学生形成观点;“解惑”主要是利用理论和中学生实际生活的材料,设疑激疑,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而“力行”主要是指导学生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主要采取“接受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又使这种学习方式变为单纯的“机械记忆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很差。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仅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常识的过程,而且是探索社会和人类奥秘的过程。只有在主动探索中,学生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较强的认识能力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采取“接受学习”和“探究发现学习”相结合,以“探究发现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思想政治课中,“探究发现学习”主要是在理论与现实矛盾形成的“问题情境”中,开展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辩论。
探究发现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这是一个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及具体的行为对象和行为条件,要探究的是应采取的具体行为方式、行为对策和行为步骤,最终形成的是科学文明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只要求学生会叙述“孝敬父母”的大道理,更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父母之间的矛盾。如通过关于“当你和父母为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和“星期天你想出去玩,但父母不同意,应该怎么办?”等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明确处理此类矛盾的基本原则与恰当的方式方法,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地解决矛盾和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奠定基础。“探究发现学习”方式能够把“入心”“明理”“解惑”“力行”等方面的教学要求统一起来实施。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消除认知和情感的障碍,因而它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