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典诗词主题现实化的整合理论诠释

2014-10-11邹智勇

关键词:主题思想框架诗词

邹智勇,程 平

(武汉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一、前言

概念整合理论是关于意义整合生成的一种认知理论,创始人为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Gills Fauconnier和 Mark Turner,其扛鼎之作是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一书。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概念整合理论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将概念整合视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活动,该理论的研究目标在于揭示人类表层思维能力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即后台认知的规律(袁周敏、金梅2008:218)。概念整合至少涉及四个心理空间,其中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各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mapping)和投射(projection)进行对应连接。认知主体有选择地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部分信息进行映射并 投射入合成空间(王寅2007:215)。类属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以保证映射和投射能够正确和顺利地进行。合成空间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并通过自身的组合(composition)、完 善 (completion)和 扩 展(elaboration)而建立起核心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李良彦2012:98-99)。层创结构可以创造出原来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新信息、新意义和新知识(王寅2007:215)。四个心理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和投射运作而彼此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王寅(2007:215)认为这是人们认识世界、形成思维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创造性的思维,为什么有丰富的想象力,为什么能获得概念和理解意义,为什么会形成语言,他还提出概念整合理论中的概念整合完全不同与传统语义理论中所讲的“组合过程”,它具有创新性,其过程类似于“化学变化”,能够通过变化产生新物质(王寅2007:216)。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在自然语言中比比皆是(汪少华2002:120)。This surgeon is a butcher 一 句 中 的surgeon和butcher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域,是两个输入空间,它们在类属空间中的共享结构为:二者都用刀子工作。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信息被提取出来后进行映射并投射入合成空间,再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等心理运作形成层创结构,产生新的意义,即这个外科医生的手术做得非常粗糙。Fauconnier和Turner(2002)指出概念整合是人类学习的途径、认知的方式和生存的必由之路,人类通过整合来理解他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

由于中国经典诗词极具想象力,所以心理空间与心理空间之间的整合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因为“认知科学证明概念整合正好构成想象的核心内容”(汪少华2002:47),诗词意义的构建、解读和欣赏实际上就是读者心理空间不断的整合过程。在中国经典诗词中,主题思想的现实化通常由意象或意象群的整合来完成。在诗词的解读时,总是意象或意象群在先,主题思想在后,先是有一个个的意象或意象群出现在读者的脑子里,然后再整合融化为一种主题思想。意象或意象群实质上就是输入空间,而主题思想就是在合成空间通过整合所产生的新信息和新意义。《题都城南庄》是崔护最得意的名篇之一,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这首诗中,作者整合了“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两个输入空间,回环往复和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以及失去美好事物的无限惆怅。

二、镜像型网络的整合模式与中国经典诗词的解读

(一)镜像型网络的整合模式

Fauconnier和Turner(2002:120-135)从心理空间组织框架的角度将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划分为四种:简单型网络(simplex networks)、镜像型网络(mirror networks)、单域型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和 双 域 型 网 络 (double-scope networks)。李良彦(2012:99-101)将后三者更名为镜像型拓扑网络、单域型拓扑网络和双域型拓扑网络并利用这三种网络模式对诗性隐喻的认知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也采纳李良彦(2012:99-101)的作法,以后三个网络模式为平台,但仍然以它们原有的名称来剖析中国经典诗词意象或意象群的整合以及诗词主题思想的生成。

镜像型网络的概念整合涉及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含有层创结构的合成空间。类属空间具有输入空间共享的相同组织框架,因此“两个输入空间中的元素通常能够一一匹配,形成对应关系”(李良彦2012:99)。这种一一匹配的对应关系实际上就是Fauconnier(1997)所提出的“映射”。“映射”是映射理论的核心,同时也是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心理空间理论、映射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一起构成了关于心理空间及其运作的系列理论体系。Fauconnier(1997:9-12)提出映射有三种模式: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和图式映射。投射映射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是“用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领会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朱永生 蒋勇2003:28)。语用函数映射是指两个本身可以建立联系的相关事物通过一个语用函数相互映射(Fauconnier,1997:11)。图式映射则是“将具体情境中的值填充到抽象图式的空档中去从而形成图式映射”(邹智勇、张武德2013:159)。Fauconnier和 Turner(2002:59-60)在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这本著作中提到了一位当代哲学家与康德辩论的例子,李福印和丁研(2006:176)认为这就是镜像型网络模式:

I claim that reason is a self-developing capacity.Kant disagrees with me on the point.He says it's innate,but I answer that that's begging the question,to which he counters,in Critique of Pure Reason,that only innate ideas have power.But I say to that,what about neuronal group selection?And he gives no answer.

在这段话中,一个输入空间为当代哲学家及其相关元素,另一个输入空间则为康德及其相关元素。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抽象信息结构在类属空间的体现是:哲学家们就某问题进行思考。两个输入空间的各元素形成一一相对应的关系,如当代哲学家和康德、他们各自的观点等。输入空间的元素有选择地被投射进合成空间,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的方式得到的层创结构是两个人就“推理”进行过辩论,而且当代哲学家赢得了辩论。

(二)中国经典诗词主题思想的镜像型整合生成

Fauconnier和Turner(2002)所提出的整合主要是指概念的整合。实际上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非概念性的单元的整合是非常常见的,譬如在中国经典诗词中,整合的单元主要是意象或意象群,即意象与意象的整合或意象群与意象群的整合构成诗词的主题思想。作为两个输入空间的意象或意象群中的各元素彼此之间一一相对应从而形成镜像型整合。刘禹锡《乌衣巷》的主题思想的生成就是比较典型的镜像型整合生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首诗中,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燕子飞入王谢堂”和“燕子飞入百姓家”。“燕子飞入王谢堂”这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包括“朱雀桥”、“乌衣巷口”、“燕子”和“王谢堂”;“燕子飞入百姓家”输入空间的元素则包括“朱雀桥”、“乌衣巷口”、“燕子”和“百姓家”,而且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燕子飞入王谢堂”空间的“朱雀桥”、“乌衣巷口”、“燕子”和“王谢堂”对应于“燕子飞入百姓家”空间的“朱雀桥”、“乌衣巷口”、“燕子”和“百姓家”(见蒋勇、祝克懿2004:32-33)。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轮廓结构,即“某物飞入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上述信息投射到合成空间。Fauconnier &Turner(2002:48)提出合成空间里所出现的层创结构不是从输入空间里直接复制过来的,层创结构的产生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对来自输入空间的投射进行组合生成,二是通过基于框架、认知常识等的完善生成,三是通过扩展,也就是运行合成空间生成。在《乌衣巷》一诗中,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得到的层创结构是“两个不同时代的燕子同时同地飞入两个反差很大的不同空间”。通过完善得到的层创结构是“两个不同时代的燕子同时同地飞入两个反差很大的不同空间实质上是进行两个时空的对比”,这是根据人们的认知常识进行完善所得出的层创结构。扩展是运行合成空间(Fauconnier & Turner 2002:44,48),具体到该诗中就是运行两个空间的对比活动,通过运行对比活动所得到的层创结构是“东晋时空的乌衣巷要比唐朝时空的乌衣巷繁华,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繁华盛况和今日的衰败景象表达了对今昔沧桑巨变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该诗的意象整合过程如下图所示:

根据文本“他治”的研究原则,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应该结合读者因素在内,其中包括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所拥有的知识、经验、记忆、感觉和感情等,“他治”的文本分析路径强调读者的动态参与,突出文本参与者,尤其是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关系,重视语境的作用(Stockwell 2009:136)。根据读者的背景知识,乌衣巷在秦淮河南岸,是东晋名相王导和谢安的宅院所在地,旧时王谢子弟善著乌衣,因而得名。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桥,临近乌衣巷。在东晋时代,朱雀桥上、乌衣巷里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而在唐代,朱雀桥边野草闲花蔓生,乌衣巷口一抹夕辉斜照,从前贵族堂前的燕子飞到寻常百姓家去作巢垒窝,“燕子飞入王谢堂”和“燕子飞入百姓家”这两个空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是这两个具有强烈反差的空间的整合才使得诗歌的主题思想显现出来。

三、单域型网络的整合模式与中国经典诗词的解读

(一)单域型网络的整合模式

单域型网络的概念整合同样涉及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与镜像型网络不同的是在单域型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不同,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非对称地投射到合成空间”(李良彦2012:100)。李良彦(2012:100)还提出这类概念整合网络经常被用来解释抽象事物。生意场上所说的Mundoch knocks out Iacocca(Fauconnier & Turner 2002:126-127)这样一句话就属于单域型网络的概念整合。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拳击空间”和“商业空间”。“跨空间映射在CEO与拳击手、拳击手的出拳与CEO的商业措施等之间建立了对应连接”(李福印、丁研2006:177),类属空间包含的是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组织框架,即“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合成空间里的层创结构则产生新意义和新信息。对于两个心里空间的整合而言,激活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心理空间中的元素都是通过激活而来的。根据Collins和Lotus(1975:407-428)所提出的激活扩散模式,“激活首先是在语言层面上进行,然后再拓展至客体部分,激活的关键和理据是人们的大脑中词与词及其它们所代表的客体与客体之间的认知语义联系度”(邹智勇、张武德2012:17)。“拳击空间”中被激活的最基本元素大致有体育、竞技、拳击台、拳手、出拳、击倒等,而“商业空间”中被激活的最基本元素一般有商业场所、生意人、竞争、击败等。通过认知的作用,类属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抽取反应事物规律性的、高级别的、抽象性的概念结构,即“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合成空间以“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为类属结构并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产生新创结构:Mundoch在生意场上击败了Iacocca。在这个整合中,只有“拳击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并经过组合等运作从而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Vanity is the quicksand of reason.(转引自朱永生和蒋勇2003:28;李良彦2012:100)也是一个典型的单域型整合模式。在这句话中,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关于“流沙”的认知域和关于“虚荣”的认知域:流沙会使旅行者陷入其中而达不到目的地,虚荣会使人们丧失理智,终归失败(朱永生、蒋勇2003)。两输入空间所抽象出来的类属结构为“某事阻碍另一事”,合成空间以此为基础产生层创结构,即盲目追求虚荣会导致理智丧失,最终导致失败(李良彦2002:100)。显然,在这个整合中,只有关于“流沙”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了合成空间中,而“虚荣”由于是一个抽象名词本身没有组织框架,因为在Fauconnier &Turner(2002:123)看来,“心理空间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用来详细说明相关活动、事件和参与者本质的框架”,也就是说,一般只有活动、事件和参与者等才有心理空间上的组织框架。但在该例子中,“流沙”可以赋予“虚荣”组织框架,人们可以通过“流沙”来解释和理解“虚荣”。

(二)中国经典诗词主题思想的单域型整合生成

在中国经典诗词主题思想的表现过程中,单域型整合是一种常见的整合模式,其整合单元同样是意象或意象群,即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意象或意象群,只不过一个通常是关于具体事物的空间,另一个是关于抽象事物的空间。具体事物空间将自己的组织框架投射至合成空间,而抽象事物的发散型结构也被投射到这个已经在合成空间存在的具体事物的紧凑型组织框架之中并获得具体事物的组织框架,这样一来,两个输入空间的部分元素之间便呈现出映射关系。合成空间以类属空间为基础,通过组合等手段产生层创结构,产生新意义。李煜的《相见欢》就是通过单域型整合生成主题思想的一个典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该词的上阕写景,下阕言情,上阕和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阕情随景生,下阕从具体到无法形容,百般写情,感人至深。下阕就是一个单域型整合,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乱麻丝”和“离愁”,它们在类属空间的体现是“某物乱”,通过喻象的方式,“乱麻丝”和“离愁”被置放在同一个属性框架之内并且两个空间的元素形成映射关系:“乱麻丝”的“长”对应“离愁”的“绵绵不绝”、“乱麻丝”的“乱”对应“离愁”的“纷乱复杂”、“乱麻丝”的“无法解开”对应“离愁”的“无法排解”。不难看出,“离愁”是一个抽象事物,本身没有具体的组织框架,而“乱麻丝”是一个具体的事物,有自己的组织框架,这两者被搁在同一个属性框架之内,“乱麻丝”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然后“离愁”被投射到这个已经位于合成空间的“乱麻丝”的组织框架内,于是“离愁”便有了和“乱麻丝”相同的组织框架,正因为如此,是“乱麻丝”的组织框架,而不是“离愁”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了合成空间。合成空间通过组合得到的层创结构是“乱麻丝和离愁被置放到了一起”,根据认知常识进行完善所得到的层创结构是“乱麻丝是长的、杂乱的、无法解开的,而离愁通常是绵绵不绝的、纷乱复杂的、无法排解的,二者有相似之处”;通过扩展得到的层创结构则是“词人在词中表达了自己离乡去国的锥心哀愁就像乱麻丝一样无法排解”。这个主题思想和读者对李煜的认知是相吻合的。李煜是南唐国君,在宋师长驱渡江,迫困金陵时不得已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从小皇帝到阶下囚,其内心的悲愁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李煜后期的作品多反映亡国之痛。这首词的整合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李煜的另一首词《清平乐》表达他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首词同样有单域型整合,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春草”和“离恨”,类属空间为“某物多”,“春草”空间赋予了“离恨”空间组织框架,因此两个心理空间的某些元素形成映射关系,譬如“春草”对应“离恨”,“无边无际”对应“绵绵不绝”、“除之又生”对应“时常萦绕”,合成空间基于类属空间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最终形成的层创结构是词人借春草表达了他对弟弟入宋不得归来的离恨与伤感就像春草绵绵不绝。

四、双域型网络的整合模式与中国经典诗词的解读

(一)双域型网络的整合模式

双域型整合网络和单域型整合网络一样有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彼此不同,并且经常存在冲突,两个输入空间都有部分结构被投射至合成空间,这两个部分结构在合成空间里进行整合,尔后产生层创结构,而不是像苏晓军和张爱玲(2001:34)所说的那样,两个输入空间有两个不同的组织框架,到了合成空间还是两个组织框架。前面提到的 The surgeon is a butcher.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双域型整合网络。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外科医生”和“屠夫”,它们的组织框架非常不同,外科医生是用刀救人,而屠夫则是用刀杀死动物。类属空间为“人们用尖锐的工具对另一个生命体实施某一动作”(王寅2007:474)。两个输入空间存在一些映射关系:外科医生对应屠夫、病人对应动物、手术刀对应屠刀等。“外科医生”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的部分结构是“医生的角色”,而“屠夫”输入空间投射到合成空间的部分结构是“屠夫的工作方式”。“医生的角色”+“屠夫的工作方式”就构成了合成空间的层创结构,产生了新的信息和新的意义,即这个外科医生的手术做得非常粗糙。Fauconnier和Turner(2002:131-134)在解释双域型网络时用了You are digging your own grave.来作为例句,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自掘坟墓”和“无意识犯错误导致严重后果”,两个空间之间的跨空间映射由掘墓者与犯错误者、掘墓与犯错误、死亡与严重后果等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出来。类属空间是“做不该做的事”。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非常不同,“犯错误”与“严重的后果”之间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而“挖掘坟墓”和“死亡”之间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错误犯得越多后果就越严重,而坟墓挖掘得越深并不等于死亡得越厉害等。合成空间从“挖掘坟墓”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结构为坟墓、挖掘、掩埋等的具体结构,从“无意识犯错误导致严重的后果”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结构为因果关系、内部事件结构等,两者在合成空间整合构成了层创结构。在层创结构中,由于“无意识犯错误导致严重后果”输入空间的因果关系的制约和引导,挖掘坟墓这一具体动作原有的因果关系被虚化了,新的反向因果关系产生了:即坟墓的存在可以导致死亡,并且坟墓挖得越深,掘墓者死亡的几率就越大,自己挖掘坟墓是更有可能导致死亡的严重错误,而这一新的反向因果关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这一新的反向因果关系以及常识背景知识推导出层创结构、新的信息和新的意义(Fauconnier &Turner 2002:133):无意识犯错误导致严重后果等同于自掘坟墓导致自己死亡。由于双域型网络整合的层创结构具有和输入空间截然不同的组织框架,所以创造力最为显著(李福印、丁研2006:177)。

(二)中国经典诗词主题思想的双域型整合生成

双域型网络整合和单域型网络整合一样,两个输入空间内都有自己的组织框架,但就单域型网络整合而言,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而对双域型网络整合来说,两个输入空间均有部分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李良彦(2012:100)提出双域型网络整合在政治、科技等领域均有体现,但在诗词中的体现却最为突出。在中国经典诗词中,双域型网络整合的两个输入空间同样既可以是意象,也可以是意象群。譬如柳宗元的《江雪》就属于双域型网络整合模式,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由各种意象所组成的意象群:“冬天”和“钓鱼”,这两个输入空间在组织框架上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后者是人类的一个普通行为,但它们在诗中还是存在着一些跨空间的映射关系:“鸟飞绝”对应“孤舟”,“人踪灭”对应“独钓”等(详见李良彦2012:101)。类属空间表达了“冬天”输入空间和“钓鱼”输入空间的共享元素:孤独和安静。合成空间从“冬天”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冬天的场景”,从“钓鱼”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钓鱼的行为”。在合成空间中,“冬天的场景”+“钓鱼的行为”构成了层创结构,产生了新的信息和新的意义,即诗人通过在冬天里钓鱼表达了自己孤寂和抑郁的心情以及睥睨一切的性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诗人曾巩的《咏柳》通过咏柳来讽世,对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进行了讽刺和警告,诗中的主题思想就是通过典型的双域型网络整合方式生成的:“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在这首诗歌中,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乱舞的柳条”和“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一个是柳树枝,一个是人,因此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它们的组织框架是非常不同的,在意图、内部事件结构和因果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冲突:柳条借风乱舞是自然现象,势利小人依仗权势胡作非为是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柳条乱舞和它们最后枯叶凋零没有因果关系,而势利小人借助权势逞强施威和他们最后受到惩罚有因果关系,他们越是逞强施威,最后遭受的惩罚也就越大。与此同时,两个输入空间彼此间也存在着一些映射关系,譬如,“柳条”对应“势利小人”,“借助东风”对应“倚仗权势”,“柳条乱舞”对应“胡作非为”,“枯叶凋零”对应“遭受惩罚”等。类属空间表达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元素,即“倚仗某物做某事”。合成空间从“柳条”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柳条遇东风时的具体形态”,从“势利小人”空间提取的是“势利小人的愚蛮可笑”。合成空间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组合所得到的层创结构是“柳条和势利小人被置放到了一起”;对两个输入空间进行完善所得到的层创结构是“柳条遇风乱舞,势利小人仗势逞强,柳条终有枯叶凋零的时候,势利小人必有遭受报应的那一天”,这实际上也是柳条和势利小人在人们心目中比较典型的图式,是人们对他们的认知常识;最后通过扩展,也就是运行合成空间所产生的层创结构便是“势利小人和柳条一样遇势猖狂,但最终逃脱不了历史对他们的惩罚”。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柳》一诗中写道:“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人以柳自喻,先写春柳之荣,后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诗中柳树荣枯的变化正是诗人自己身世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除了可以通过映射理论来分析外,也可以通过整合理论来分析,诗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柳树和诗人,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输入空间在组织框架上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是柳树,一个是人,彼此之间在内部事件结构、因果关系等方面存在一些冲突,柳树由荣变衰是自然现象,诗人少年得志到老年失意乃是一种社会现象,柳树在秋天枯叶凋零与其本身没有必然联系,而诗人后来的沉沦潦倒则与他本人先前的所作所为有因果关系。尽管如此,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些映射关系,譬如“诗人”对应“柳树”,诗人的“少年得志”对应“春柳之荣”,诗人的“老年失意”对应“秋柳之衰”等等。类属空间表达了两个输入空间的共享元素,即“变化”。合成空间从“柳树”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柳树的形态变化,从“诗人”输入空间提取的部分组织框架是他的人生经历,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最后得到的层创结构是诗人以柳自喻,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五、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概念整合理论又成了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概念整合不仅能够科学地折射出人们使用日常语言时的认知机制,同时对中国经典诗词主题思想的整合生成也有很大的解释力,只不过在日常语言中是概念整合,而在中国经典诗词中是意象或意象群的整合。在国内,概念整合理论目前依然是处于引进,调整和完善阶段,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日常语言现象并不多见,运用该理论对中国经典诗词主题思想的生成进行探讨就更少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中国经典诗词的主题思想实质上是一种摸索性的研究。整合生成主题思想是中国经典诗词中的一个客观实际,也是一个认知实际,人的认知加工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人们对中国经典诗词的认知来看,有些诗词的主题思想是通过镜像型网络整合生成,其特点是四个心理空间都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也有些诗词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单域型网络整合生成,在这样的整合生成中,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非常不同,而且只有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被投射到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后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李福印、丁研2006:177)。还有一些诗词的主题思想则是通过双域型网络整合生成,两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亦各自不同,这两个彼此非常不同的组织框架均有部分结构或特征被投射到合成空间,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形成自己的结构(李福印、丁研2006:177)。对中国经典诗词主题思想的生成进行整合理论的诠释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和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同时也可以为中国经典诗词的解读另辟一条新的路径,具有较好的理论性和现实性。

[1]Collins,A.M.&E.F.Loftus.A Spreading Activation Theory of Semantic Processing[J].Psychological Review,1975(82):407-428.

[2]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UP,1997.

[3]Fauconnier,G.&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4]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2002.

[5]蒋勇,祝克懿.诗篇中的映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30-57.

[6]李良彦.概念整合理论关照下的诗性隐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12(5):98-101.

[7]李福印,丁研.《我们思考的方式》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6(2):174-179.

[8]苏晓军,张爱玲.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力[J].外国语,2001(3):31-36.

[9]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2):119-127.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1]袁周敏,金梅.概念整合理论对诗歌意象的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8(4):217-223.

[12]朱永生,蒋勇.空间映射论与常规含意的推导[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1):26-33.

[13]邹智勇,张武德.意象映射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现实化的认知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3(1):155-161.

[14]邹智勇,张武德.及物-叙事结构的结构能产性和语义自然性[J].山东外语教学,2012(5):12-17.

猜你喜欢

主题思想框架诗词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韩国古典假传《书斋夜会录》的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思想研究
论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