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索教育中的幸福力
2014-10-11任燕平
任燕平
摘要:教育具有提供人立足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实用价值,同时具有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本体价值,因此它有助于人追求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倡导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它这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为我们探索教育中的幸福力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 积极心理学 幸福力
一、问题的提出
幸福力是一个内涵非常深广的词,同时它是一种能力,是可以学习的。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具有提供人立足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实用价值,同时还具有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本体价值,因此,通过教育使我们的受教育者获得幸福力是教育的必然使命。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股新思潮,强调心理学研究要通过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帮助所有人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从而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积极心理学积极的价值取向为我们探索教育中的幸福力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方向和重要启示。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教父赛里格曼主张积极心理学研究要以人固有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心态来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良好生活。在研究目标上,积极心理学是希望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小部分有问题的人,能够尽可能建设到他们所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从而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着积极情绪体验的个体能够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在感到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它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在积极心理学其中一项研究成果即Fredrickson(1998)的“拓延-构建”理论中就有指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人们个人资源的功能。如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这样的积极情绪,能使人的视野扩大,使人能更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作出更恰当的行动,选择并采取创造性行动。
(二)积极的人格特质
在赛里格曼和彼特森的《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中,界定了六种美德及相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
1.智慧。即聪慧明智、富有远见。其所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则是创造力、好奇心、判断力、好学、洞察力。
2.勇气。即有胆量。其所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是勇敢、坚持、真诚、热情。
3.仁慈。即仁爱、慈善。其所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有善良、爱心、社会智力。
4.公正。即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其对应的积极人格特质是公平、领导力、团队协作。
5.节制。是指对放任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其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包括宽容、谦虚、谨慎、自律。
6.卓越。是指杰出,超出一般,是一种追求远大理想并赋予人生意义的力量。其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是鉴赏、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可见,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是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关注,有助于激发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使人们获得一种幸福的能力。
(三)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社会环境具有相联性,需要对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积极心理学这种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广阔的视野对上述三项内容的研究对探索教育中的幸福力提供了积极的方向和重要启示。
三、积极心理学对探索教育中幸福力的启示
(一)在价值理念上,树立积极的教育观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中最根本的东西,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人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主体,而人的终极价值和人类的共同追求是幸福。因此,教育要为人的幸福助力,积极增进和提升人的幸福力。在教育中树立积极的教育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人性。
积极心理学家Abraham.Maslow说:“人性的哲学衍生出关于学习、教学和教育的新概念,简单地说,这一概念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标,人的目标,人性的目标,只要人还是被关注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完全成为一个人,达到人类或者是特定的某个个人能达到的最高高度。”通俗地讲,也就是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而非标准化、一刀切的“全面教育”;要承认“人”的教育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长价值,努力实现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能够对学习充满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对问题富有独立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对生活满怀希望、信心和力量。
(二)在教育过程中,增强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进化发展必然的过程。个体内在的自由体验、生长会转化为个体的能力和生活态度。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增强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
首先,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积极认知。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达到改变情绪体验的结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应该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认知。如考试得了第三名,消极的认知传递是:你看你,肯定还不够努力,只排在第三名。在这样的认知传递下,学生就会感到沮丧、有挫败感,甚至失去信心和继续努力的动力。而积极的认知传递则是:名次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努力了,第三名也不错,说明你还有上升的空间。在这样的认知传递下,学生就会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其次,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积极暗示。教育者应该对学生持有较高的期待,使学生感到被肯定、被赏识,从而在内心中一直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我行的,我可以。这种积极的暗示会催生一种能量,促使学生朝着那个高的期待努力奋进。同时,教育者对学生应多加以鼓励。美国著名教育家马尔瓦科林斯的口头禅就是“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你能成功”,她用这些激励的话语充分挖掘了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分和才能,并赋予了他们前行的积极力量。
最后,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积极行动。积极的情绪体验不能仅凭积极认知和积极暗示,积极行动才是沟通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积极行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卓越不是一次行为,而是一种习惯。”积极的行动是一个循序的习惯养成过程,最终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当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养成了积极行动的习惯时,他(她)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才有了平衡的协调,才能够具有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自主建构才能够达到幸福生活的彼岸。
(三)在内容方式上,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人格特质
我们知道,受教育者是有个体差异的,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性。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过程不同;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因此,要激发受教育者积极的人格特质,从教科书的编制、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计划的安排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内容需要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同时,在教育方式上,我们需要由灌输知识转变为发展受教育者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由灌输规范转变为鼓励受教育者追求崇高精神和信念。当学生拥有选择符合个人特性、个人兴趣的学习内容的权利;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悟,用头脑去判断,用语言去表达时,他(她)的那些好奇心、自信、勇敢、创造力、自律、希望、正直、爱等积极的人格特质才能得到挖掘,幸福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教育才能达到如我国著名学者周国平说的“使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四)在教育环境上,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
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它可以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在“润物细无声”中沐浴积极气息,放松心态。因此,在校园规划和设计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将自然环境对人的这种积极影响考量其中,将象征学校特有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校园环境生动活泼起来,使师生都能感受到校园积极、美好的气息氛围。校园人文环境则是一个学校特色的体现。
1.学校需要有开拓创新的教育理念、制度文化,使人文环境建设具有传承性、能够可操作。
2.学校要加强“三风”建设。即从一点一滴起持之以恒地培养、强化校风建设;有计划有系统地端正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狠抓学风建设;以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提升教学效果为落脚点推进教风建设。
3.开展丰富校园活动,如学科论坛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院系品牌创新活动等等。
总之,在教育环境上,同样需要坚持以积极为基础,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使他们能够投入地学习、生活,从而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
参考文献:
[1]马颖等.国外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2]杜夏华.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9.
[3]汪国新.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幸福力的提升[J].FORUM论坛,2011(10).
[4]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和谐校园的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