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育思想探微

2014-10-11马志栋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力行儒家德育工作

马志栋

摘要:自古以来,儒家的德育文化与德育思想一直是人类德育活动中的瑰宝,其倡导的德育目标、内容、原则与方法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于历朝历代的德育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儒家德育思想,梳理和总结其理论精华,对于当今的社会德育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 德育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来的正统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其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与理念,更是为千百年来的人们所珍视与利用,并形成了许多极富价值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在当代,深入研究儒家文献和典籍,深入了解儒家文化学说,梳理和总结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理论精华,对今天的德育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把实践结果作为德育活动的首要目标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所重视和提倡的,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儒家德育活动追求的价值和目标,“仁者不忧” “巧言令色,鲜矣仁”“克己复礼为仁”,《论语》中这些关于人的论述都有助于我们去思考和体悟孔子所指的“仁”的含义,但却没有明确地告知人们到底什么才是“仁”,给出的最接近的定义是“力行近乎仁”,力行,实际去做,去践行,那么距“仁”不远矣。由此可见,孔子对力行是相当重视的,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道德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学科,把实践的效果作为德育活动的首要目标,重视德育活动的实践效果是在情理之中的。孔子进而又提出君子要“内语言,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孔子之后,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同样强调力行,“行之笃而凡所学问思辨而得者,又皆必践于实而不空言矣”,力行,作为德育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所学到得到的理念和原理,才能体会到其中意义与个中滋味,自己的所学才不会成为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一直是朱熹所反复强调的。

二、把行为规范的教育作为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强调“礼”的重要性。“礼”是儒家德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代儒家关于礼的相关论述和理论,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礼”在中国古代其实是一种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论语》中讲到,君子不但要“博学于文”,还要“约之以礼”,这样就可以“弗畔矣夫”了。在这里“约之以礼”,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以礼约之”。然而,礼的价值是什么,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亦在儒家经典中找到了答案,“礼之用,和为贵”。至于为什么能达到“和”的境界,就是人们在社会相处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遵循行为规范,有条不紊,各行其道。

“隆礼”这一思想是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站在性恶论的角度提出来的,就是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要重视礼教的作用。他提出“礼者,治辨之极也”,不仅如此,礼还是强国之本,威行之道,功名之总。在他看来,礼,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规范功能,调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礼的社会规范功能的发挥与否,与国家治和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两汉时期,荀子的“隆礼”思想被贾谊所继承和发扬。贾谊强调“礼”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的性质,提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为“礼之至也”,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虽然不同,但是要遵从各自的行为规范。君对臣要仁,臣对君要忠,父亲要慈爱,儿子要孝顺。隋朝王通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为人君,为人父要各尽其道,遵守相应的规范,可谓异曲同工。

三、把知行合一作为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第一章,意思是学习的同时还要多加练习,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接受实践检验。这一句提出了儒家德育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德育原则——知行合一。

孔子一方面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要做到“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强调学的重要;另一方面又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认为作为完整的学习的过程,要把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坚持知行合一这一德育基本原则,德育活动才能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朱熹同样强调德育活动中知行合一的原则,指出要“知行常相须”,并对知行合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之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在他看来,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如果还没有用之于实践,没有接受实践的检验,那么还不算真正地掌握了知识,或者说只是掌握了知识浅层次的意思,只有在实践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其中意味,才能明白知识真谛。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同时知、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二者的关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明代儒家代表人物王守仁认为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体,是一不是二。指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在此基础上,他对知行合一的理论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与分析。提出更多相关理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另外,他还在德育体系当中提出了“考德”这一理念,让学生反省自己的言语与行为,也体现了他的知行合一思想,以及对该思想的重视。

四、把启发引导作为德育活动的主要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德育方法,通俗解释即为愤则启,悱则发,朱熹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在德育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把握好关键实际发挥启发引导作用。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自贡考虑人当面对贫困和富有时应该是怎样一个状态,他觉得,人在贫困时不能因为贫困而谄媚,富有的时候呢,不应该因富有而心生骄傲。这种想法到底正确与否,自己心存疑虑便询问孔子。孔子在此时,抓住机会首先肯定了子贡的这种想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贫而乐,富而好礼”,一种更为高尚和理想的状态,帮助子贡把思想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德治”“王天下”,同样善于运用启发引导的德育方法。《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乐甚”,孟子通过“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一步一步地引导梁惠王,使其能够达到“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实现对其进行道德教化,礼乐熏陶的德育目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家德育思想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出现了不同的代表人物,其对于儒家德育思想的阐释和理解也有不同的变化,但是其根本内容或者说是主旨我们认为不曾有过迁移,正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儒家德育思想作为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代相承的,理解和认清儒家德育思想中关于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原则等方面的理论,合理地转化和利用到德育工作中去,对于当代不管是学生德育工作还是社会德育工作都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力行儒家德育工作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身体力行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坚持实事求是 力行“三严三实”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Ethanol Spray-Air Combustion and Its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Advances in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Two-phase Combustion (I)LES of Spray Combu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