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有“新招”
2014-10-11张利坪
张利坪
一、借鉴文本,仿写拟题新
在语文文本中,写人物的文章很多,作者经过冥思苦想,细心地琢磨、推敲,才能确定含义深刻、富有新意的文字做题目。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用文中的结束句:“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中的“再见了,亲人”做题目。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1.跟谁“再见了”?“亲人”指的是谁?2.送别志愿军的亲人——朝鲜的民众那么多,为什么课文只写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就能明白作者拟定《再见了,亲人》题目的意图。又如《金色的鱼钩》一文,题目含义深刻,作者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拟题。“鱼钩”象征着老班长,突出了老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走出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感人事迹;“金色”是运用比喻,赞美老班长闪耀着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学习文本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借鉴文本,进行仿写拟题,让学生发挥想象,拟出新颖的习作题目。例如,一个学生的奶奶剪了20多年的窗花、年画,举办了剪纸展览,她的作品被一位新加坡的老板看中,聘请她到新加坡去讲学,传授剪纸技术。小作者以这一事例拟题——《奶奶“出嫁”了》,这个题目与习作内容相对应,既生动、新颖,又突出奶奶剪纸艺术的高超。又如一个学生看见爷爷每天都在做着“包揽家务”、“包揽剩菜剩饭”、“包揽旧衣服”三件事,于是,便拟题《爷爷的“三包”》,把爷爷每天都在做着的这三件事在习作中进行介绍,表达了“我”对爷爷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二、突出典型,文章立意新
叶圣陶先生说:“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淌了。”由此可见,文章题目拟定后,要围绕题目,选择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来写,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例如,一个学生观察到妈妈非常爱“我”,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照顾“我”,便选择了妈妈“帮我买水鞋”、“生病护理我”的两个典型事例来介绍妈妈,拟题为《有妈的孩子是个宝》,并通过与一位六年级的大姐姐进行对比,大姐姐的狠心妈妈抛弃她改嫁了,使她变成孤儿。这样巧用对比,突出有妈的孩子是个宝,表达了“我”爱妈妈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如,一个学生拟题《“孙悟空”看豆子》,写了“我”看见奶奶在菜地里遇到小鸟吃豆子,无法解决这个难题时,“我”冥思苦想,产生了做“‘孙悟空看豆子”的想法,最后终于成功了,为奶奶排忧解难。文章把自己做“孙悟空”和赶鸟的过程写得栩栩如生,既充分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又把遇事能想办法,能解决疑难问题这样立意新的题目与文章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抓住特点,描绘外貌新
描写人物一般要写外貌、形象。外貌可以从“头、脸、眼睛、耳朵、嘴、头发、衣着”等方面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但描写时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外貌的特点来写。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大伙都叫他‘老班长。”这段话用“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的外貌描写,衬托了老班长饱经风霜,过度劳累,所以还不到四十岁,就显得很衰老。“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家对他表示尊敬和爱戴,便叫他“老班长”。这些外貌描写为下文老班长舍己为人、牺牲自己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对人物外貌描写时就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外貌的特点来写。如一个学生写《活泼可爱的我》时,这样介绍自己的外貌:“我姓‘戴,佩戴花的‘戴,名‘倩雯,‘倩是美好的意思,‘雯表示布满花纹的云彩。我的脸圆圆的,浓浓的眉毛,头上梳着两条小辫子。一笑起来,脸上露出两个小酒窝,左眉毛上面的那颗小黑痣一动一动的,就像一盏小黑灯。”这样写不但突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还让人感觉到小作者的活泼、可爱。
四、展示兴趣,生动具体新
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有的人兴趣爱好很广泛,唱歌、跳舞、书法、下棋等样样都喜欢。但在描写时却要抓住一两个兴趣爱好进行详写,做到生动具体,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风筝》一文,第二自然段用“拔几根细苇,再找几张纸”做起风筝来。“我们”是“精心做着,心中充满憧憬和希望”。风筝虽然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是依然快活,并把风筝叫作“幸福鸟”,由此来突出做风筝的兴趣和快乐。又如,一个学生写自己爱读书,这样描写:“我特别喜欢看书,一有空就会钻到书堆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也要看一会儿书,当看到精彩的地方,我会禁不住咯咯地笑。为看书我还闹过一次笑话呢!记得有一天,我看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妈妈的大嗓门叫喊开了:‘书呆子,快来吃饭了。于是,我边吃饭边看书。当我把菜往鼻子里送时,妈妈连忙说:‘你怎么把菜往鼻子上塞啊!当我醒悟过来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样来描写爱好读书,多么生动、具体啊!
五、画龙点睛,突出性格新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温顺、温柔,有的火性暴躁;有的说话粗声、快速,有的慢条斯理;有的有意志、做事非常坚决……在描写人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写具体、写清楚。例如,《一定要争气》一文,讲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为祖国、为人民争气的事迹。童第周家里穷,上中学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差,校长要他退学,他“再三要求”,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说明他有志气,有为祖国、为人民争气精神;当他到比利时留学时,遇到困难多,家穷,国更穷。旧中国贫穷落后,他被外国同学瞧不起。但是他“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教授做了几年实验,没有成功;而他“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终于成功了,突出他为祖国、为人民“争气”的决心和意志。一个学生学了《一定要争气》一文后,在习作中写小芳挺倔强的性格:“小芳性格特别倔强,像一头水牛一样犟,拉也拉不回头。有一次,她要做一个塑料花篮送给孤寡老人黄奶奶。她做得不满意时,马上就拆掉,于是做了又拆,拆了又做。她不要妈妈来帮忙,坚持自己做,直到晚上10点钟,才做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塑料花篮。妈妈指着她的鼻子说:‘你真是倔强得像一头水牛。她只好低着头笑一笑。”这样描写小芳倔强的性格,显得多么生动、新颖。
六、侧面描写,衬托主角新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它不是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绘,而是借助文章中其他人物或事物进行间接渲染,起到烘托的作用。文本中是怎样用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呢?例如,《登山》一文中,侧面描写巴果茨基过小路危险的程度:“背部紧紧地贴着峭壁”,说明路窄山高;“把头扭向一旁”,说明谷深万丈,一看就会头昏目眩;“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说明稍不小心就会坠落深谷。侧面描写巴果茨基的动作、神态,实际上是烘托说明列宁有着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又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通过极其简单的办公设备(“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和总理加班充饥的食物(“两杯”绿茶,“一小碟”花生米)这两处侧面描写,不仅衬托了周总理生活极其简朴,而且进一步突出了总理勤奋工作的崇高品质。
七、变换角度,彰显内容新
“横看成岭侧成峰”讲的是选材角度要“新”。写文章有时正面写内容显得平淡无奇,如果变换角度来写,内容就显得有新意了。例如,《打赌》一文,叙述了“我”和爸爸都有不良的习惯,为了改掉坏习惯,爸爸和“我”打赌,结果爸爸戒了烟,“我”不再吃零食,我们终于都成了说话算数的男子汉。利用“打赌”来写爸爸和“我”改掉坏习惯,文章就富有新意和乐趣。如一个学生通过思考、对比,觉得正面写“我游览九石渡”的文章没有什么新意,于是小作者变换角度写“我倾听九石渡的响声”,通过写大自然的风声,树叶“沙沙沙”的响声,小鸟“叽叽喳喳”的鸣叫声,把大自然悦耳动听的响声和人的说话声、欢笑声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整个九石渡一派热闹非凡的旅游景象。这样变换角度写“我”倾听响声,比直接写“我”游览九石渡,显得特别有新意。
八、融入感情,深化主题新
要把人物写得生动有趣,除了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动作、神态、语言外,还要注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只有融入感情,文章才有血有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的“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一番话,使作者非常感动。这句话是借物喻人,哲理清楚,寓意深刻,告诉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体现了文章借物喻人,融入了感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又如《敬佩的妈妈》一文中的结尾:“爸爸病逝之后,妈妈,你早出晚归地下田劳动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你历尽了多少艰苦的磨炼啊!我要以妈妈为榜样,刻苦地读书,学好科学知识,实现我的梦想,将来考上重点大学,当一名科学家,报效祖国,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这样的描写,真实地抒发了“我”热爱妈妈,长大了要报效祖国,报答妈妈养育之恩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