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帝国主义与中国电影话语权建设
2014-10-10王勇
王勇
亨廷顿认为,“由于现代化的激励,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限重构……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限。”汉斯摩根索在谈到文化帝国主义时认为:“文化帝国主义……这个国家所取得的胜利和建立霸权的基础,比军事征服或经济控制都要更显赫、更牢固。”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他国的过程,是文化先行,由帝国主义国家向他国输出支持帝国主义关系的文化形式,然后完成帝国的支配状态”。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就是少数国家通过控制大众传媒,强制输出其价值观念和制度规范。
一、好莱坞电影与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
随着电影业的扩张,宣扬美国“普世主义”的电影如“疾风骤雨”般席卷世界。影视“巨无霸”好莱坞产品出口位居全美第二。有数据表明,法国电影的70%,德国的90%,日本的64%的市场份额均被美国抢占,全球最卖座的100部电影几乎都在好莱坞制作完成。投资、生产、发行等高度集成的运营模式、英雄主义与冒险精神的完美结合的浪漫爱情故事、全球顶级影星的豪华阵容、贴近美国生活实践的主流价值观念,成就了好莱坞一个个的票房奇迹和收视冠军。
美国学者杰姆逊认为,在遭受“殖民主义侵略的经历”和“专制的情况下”,受到帝国主义文化霸权影响和渗透的国家,容易产生一种“文化臣属”的心理。因此,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好莱坞影视作品受到“顶礼膜拜”:这也说明美国影视剧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存在文化帝国主义风险。美国的电影业引领着全球发展的潮流。然而,美国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强迫世界人民接受。美国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电影产业让世界电影业丧失民族多样性特征。
当代好莱坞电影呈现出的“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美国“普世主义”思想塑造了众多英雄主义形象。如《超人》《2012》《绝世天劫》等影片,主人公都受命于危难,挽世界于狂澜。美国人善于幻想“世界末日”,是因为其根深蒂固的普世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同样可以表现在军事上,冷战期间美国军事基地多达5000个,届时,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到处插手全球事务。极度的个人主义使美国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他们认为,地球上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与美国“一决高下”,因此,便幻想“星球大战”或全球性灾难,只有在危难之际才能显示出其“救世主,存在的价值。
第二,美国长期控制全球话语权,由此产生看待世界事务的偏差。19世纪中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世界帝国,西欧文明被世界奉为圭臬。英语的广泛普及对其他国家文化构成的现实威胁,导致其成为一种“杀手语言(killer language),英语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冲击是一种事实上的语言帝国主义(linguistic imperialism)”。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帝国,其民主和价值观大行其道,其生活方式受到世界追捧,也是因为其控制了全球话语。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控制全球话语权,不仅操纵各种国际对话,排挤其他国家发声的权利,同时公然推销其价值观念与信仰体系,将其理念强加于第三世界国家。这就难免导致在文化交流时,不仅由于语言障碍产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即便是同一种语言也很可能是两套甚至几套话语体系。因此,为了能让西方国家“听懂”,我们不得不“放下身段”,使用它们最熟悉的表达方式。李连杰、成龙、章子怡等国际巨星在好莱坞均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他们扮演的角色并非甘心情愿。影片中人物塑造往往从维护美国利益和“道义”的角度出发,不惜歪曲甚至诋毁中国形象。
第三,追求商业利益始终是好莱坞电影的主要目的。好莱坞电影的成功在于它的资本国际化。其“八大金刚”如梦工场、索尼、环球等影片数量占美国电影总量的70%。本土电影业饱和后,好莱坞又向海外进军。影片中的汽车、女士提包、香水等电影衍生品成为大众追捧的新宠,由此成就了好莱坞的高度商品化运作。
二、好莱坞电影与东方元素
1990年代,以第三世界国家元素为题材的好莱坞电影接踵而来。虽然影片中淡化了东方与西方、野蛮与进步、专制与自由等对抗色彩,但第三世界国家元素在美国文化的笼罩下暗淡无光,这些元素完全是为了烘托美国文化而走上荧屏。因此,观众看到了被扭曲的人物性格、被妖魔化的国家形象、被颠倒的历史事实。通过贬低其他文化而夸大自身是美国惯用的伎俩。萨义德在其《文化与帝国主义》一文中,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良苦用心”:“它远远偏离真实,其目的是顺应西方对东方进行殖民扩张的需要,进而创造出西方全面优越于东方的神话,为西方侮辱、侵略、征服东方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以使西方对东方的罪行披上一层合理化、正义的外衣。”
好莱坞大量吸收东方元素,讲述第三世界国家的故事,并非说明文化帝国主义在美国本土走向消亡,相反,在文明多样性的背景之下,文化多元趋势更为明显,文化帝国主义的表达方式和手段更加隐蔽多样,但其为西方价值观服务的本质并未改变。
好莱坞电影更倾向于多元文化,不是说它已经放弃了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而是在思想更多元的背景下,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另外,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加快,美国电影“向东看”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以中国元素的电影为例,影片《花木兰》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立志保家卫国、抵御外辱,原本体现了忠君爱国、孝敬父母的传统观念。然而,追求个性独立与男女平等的思想却超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更像是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追求和肯定。
三、中国电影话语体系的建构
电影这一现代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建构政治公共领域、传达政治情感、笃定政治信仰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功能。”面对好莱坞电影强势来袭,面对西方把持与操控话语体系的局面,中国电影面临建构自身话语体系的挑战,担负用中国话语体系诠释中国故事的重任,中国电影是提升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实现中国梦美好蓝图的重要平台。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话语体系,一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电影一定要深挖历史,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打造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影视作品。
二是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管各国主流价值不尽相同,但电影始终被置于文化传播的核心位置。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长远角度来看,中国主流电影一定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升华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
三是要科学创新。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探索,需要不断的反思与创新。模仿或照搬好莱坞电影的故事情节只能取得眼前利益,对于建构自身的电影文化体系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我们还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打造弘扬民族精神、体现时代发展、宣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影片,做到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文化帝国主义的侵袭,一方面为中国电影融入世界设置了障碍,另一方面为中国建构电影传播体系提供了机会。中国电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主动参与跨文化交流传播。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最终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之路。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地缘政治的变迁”(2012BS024)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