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作为现代生产力的探析

2014-10-10胡泊

文艺争鸣 2014年5期
关键词:劳作手工技艺

胡泊

谈论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艺术、生产、劳作的关系,由来已久,在传统的艺术或美学理论中,手工技艺是受到贬低的。在以科学为尚,尊崇创新,讲求效率的时代,手工技艺被等同于“体力活”或“体力劳作”,效率低下,而不受尊崇,与“脑力劳作”形成鲜明对比与反差。此种认识或者对立的观念,自从机械大生产的出现,更强烈冲击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但令人吊诡的是,随着物质文化的高度充盈,我们对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却是越来越怀念了。如何重思民族手工技艺传统在今天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评判手工技艺与现代生产、艺术之间的关系,民族手工技艺如何成为现代生产力的一部分,也就成为我们今天需要关注的问题。

重思手工技艺,首先需要追溯手工技艺的初始源头——人类劳动。可以说,人类并不是首先认识世界,然后才有目的地去创造它的,相反,人是首先在劳作中开辟属人的世界,在这之中,手工技艺就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从手工技艺作为一种劳作来看,它与世界之间是一种最本真的认识与交互活动,正是在人的身体劳作之中,人类打磨石头,制作木器,于是在自然的石头、树木之外,有了属人的工具,譬如石器,而工具、技艺正是人的身体的延伸。在身体劳作之中,人类用树皮、动物皮毛缝制衣物,于是有了属人的衣冠,衣冠成为人的肌肤的延伸,在身体劳作中,人类走出自然的洞穴,用双手建造房屋,于是有了属人的居住,于是在人的劳作中,天空不再是冷漠的,而成为人的穹庐,太阳成为人的太阳神,群星和月亮成了孤独夜行人的伴侣……可以说,正是有了身体劳作,手工技艺为之而开启了一个属人的世界,积累起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自身精神的技能和方法,建构了人类劳作最基本的形式,甚至是人类最初“艺”的本质内容。

“艺”原始的甲骨象形文为:兿,左上是“木”,表植物;右边是人用双手操作。又写成“埶”,从坴,土块;从丮,拿。本义:指农业种植活动,《诗经·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蜀黍”;可见在中国古代,“艺”与农艺和各种实用技艺相关,正如在《周礼·保氏》中所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与之相合的是,在西方文明始源的古希腊,“艺术”(tekhne)也是技术与技巧相互的结合,它泛指一切需要专门知识或技艺的活动,音乐、雕刻、绘画、诗歌之类固然是“艺术”,手工技艺、农艺、医术、烹调乃至骑马射箭等也是“艺术”,与我们今天指谓文学艺术的“艺术”迥然不同。最初的“艺术”观不仅包括精神生产领域中的创作活动,而且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技艺性工作。但是到了17世纪,由于机械大生产,效率与速度成为生活所往,这种把技艺与精神的连接,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复的机械生产代替了缓慢的手工技艺成为世界物质和生产的主导,从而对人的生活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手工劳动具有半艺术的性质,以此为参照,将完全丧失半艺术的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称为异化劳动。”

然而正是属于人的身体的劳作中,手工技艺逐渐形成,并成为人的自身精神力量的体现。正如海德格尔在谈到古希腊雕塑时所说,“作品存在就在于建立一个世界,同样地,制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作品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制造的特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手工技艺是一种生活真实呈现,不等于劳作技巧,与机械的生产决然迥异,它承载自身民族文化精神、历史、习性等。因为,“支配手工具的工力有着工业动力迥异的生命性质,其问未经抽象或转换,具有不可存储和传输的即时性与切身性。它通过手并集结于手,使手工具完全受控于主体。手工技艺因此必以人的身体性活动为起止之限,不像工业技术那样可以从劳动主体中分离出来,成为征服一切差异性的异己力量。手工技艺始终被生产者直接把握,并与他的一切包括需要、兴趣、素养、性情、习惯以及操作能力和水平紧密关联。因此,手工技艺与基于理性认识活动之上的技术完全不是一回事。技术是理性认识活动所形成的,它导致了后来的技术化生产,但手工技艺却是在身体劳作的实践凝结而成,它是实践的智慧,是身体劳作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把人带向抽象的思考,而是在身体劳作的打磨、敲击、摸索中,把身体活动的目的与事物在与人相互活动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中,凝结成一个整体,如果说要为手工技艺下一个定义,这才是手工技艺的真正目的,正如庄子著名的寓言:“庖丁解牛”“梓庆为锯”“佝偻承蜩”中匠人所道,“匠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完美地呈现了手工技艺活动堪称艺术的极致境界。

因此,所有的艺术家在最根基处都是一个“手艺人”。没有任何艺术活动能够离开手工技艺的根基,画家必须处理颜料、雕塑家必须处理石材、音乐家必须处理声音、诗人必须要掌握语言,而这些都必须要有手艺,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在熔炼青铜器的技术方面,古代人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精巧,因此能熔炼出既细而又坚固的青铜板。人们也许会把这种本领看作与艺术无关的一种单纯的技巧。但是每个艺术家都要运用一种材料来进行工作。而能完全驾驭材料正是天才所特有的本领,所以技巧和手艺方面的熟练才能就是天才的一个组成因素。”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以某种手工技艺为核心的传说,如中国的轩辕氏,传说是发明车的人;周的祖先,后稷据传就是“教民稼穑”的第一个“农艺师”;邃人氏则发明燧石取火的人……因此,正是在此种活动中,手工技艺产生出来,它不仅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建构了整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基础,而且蕴含着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内涵,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负载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正是在手工技艺的之中,我们能感受到民族历史文化精神之内蕴,乃至原初的审美意识。

然而,作为农耕社会主要生产方式的手工技艺,在遭遇到了现代工业文明以来,从生产方式、文化形态都发生改变。机械大生产下,生产讲求效率和产能,手工技艺自然无法与之抗衡,标准化、批量化、同质化的工业产品以极大的可能性满足了消费时代里人们的生存需要,然而工业产品在满足人们物质幸福的同时,也使商品出现整齐、单调、冷漠,缺失亲和力与人情味的弊端,正如工具理性、技术至上也会给人带来负面效应一般。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曾说,“技术世界看来是对自然世界的破坏。人们抱怨:生活已变得不自然了。人为的技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不得不容忍许多的丑陋,不得不承认与自然的分离。”在机械生产为主导的世界里,不仅商品模式化、同一化,人在生产线预设的规定下异化为生产流程里的环节、成为机器生产的一部分。与之相较,手工技艺虽没有大规模产能与效率,生产者却能够全面地参入整个生产过程,能够身心合一地投入到物的创造上,手、眼、脑得到了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在生产之中,体现人自由发展的本质特征。而且在重思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的全球化语境中,手工技艺的生产手段,虽不能取代机器的生产地位,但它也不再是落后的象征,且不说国家正在将其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加以保护,就其独特的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被人关注,甚至成为一种艺术品。endprint

在今天,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要得到真正保护,并不是要把手工技艺及其制品放置到博物馆、展览馆,与时空相隔绝,沦为呆板的表演和干枯的标本,进行封闭式的展示,或者说“静态保护”,而是需要把手工技艺还原到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来,因为手工技艺本身就是一种劳作或一种生产,要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其自身的新陈代谢,展示其自身的生命力。正如吕品田先生所说,“传统技艺的保护因此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消极保存,而需要在不违背其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即从以前的“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保护”,在生产中真正发挥手工技艺的生命力,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生产性保护”: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传统手工技艺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手工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

而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发挥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工艺价值,重思传统手工技艺的本土文化精神和审美内蕴,促进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中的生产技术、流通、销售、品牌等层面的变革,也就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主要话题。

首先,手工技艺的技术创新。自近代以来,中国就始终处于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之中,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精神层面都发生着或隐或显的转变,手工技艺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一部分,也须随着现代化实践进程一同发展。因此,在建构手工技艺在当今社会的生产力的时候,就必须放置在当下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背景之中,促进民族手工技艺应工业时代要求而向前发展,雅斯贝尔斯曾指出工业社会所遭遇的两难选择:“技术化是一条我们不得不沿着它前进的道路,任何倒退的企图都会使生活变得愈来愈困难乃至不可能继续下去。抨击技术化并无益处。我们需要的是超越它。”也就是说,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体系,须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借鉴。在手工技艺古老的技艺核心基础上,与现代技艺和创意设计相结合,借鉴现代工业技术和设计原理,在功能和形式上充分多样化,突破创作与设计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视觉语言、创作手法及材料工艺等限定,获取手工技艺新的元素组合,比如现代陶艺,现代纸艺,现代漆艺,现代木艺,现代金属艺术,现代首饰,现代玻璃艺术等,从而更多地体现出现代生活气息。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审美情趣、消费行为都已发生变化,那种品种单一、款式重复的工艺品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为不管是从样式、质料还是从风格等方面来看,传统手工艺品都趋于固着于某一种定式和规范而呈封闭状态,因此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合理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品生产中,把市场需求和现代设计要素相结合,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之中。这样以手工技艺加上现代设计元素生产的手工艺品自然与工业化产品标准化、批量化、同质化形成鲜明的反差,彰显手工技艺物质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丰富商品市场的品类,从而弥补现代工业技术单一化、产品均质化生产的不足。

其次,塑造手工技艺的本土文化品牌价值。对于手工艺品来说,作为一种物质使用价值与非物质精神价值合二为一的产品,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内蕴已成为今天手工技艺在塑造自身文化形象,建构本土民族文化品牌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这之中,就需要凸显、发挥、培植手工艺品自身的民族文化内蕴,以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品牌价值,从而在当下生产体系中形成属于自身手工技艺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容和价值,展现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和审美意蕴,从文化精神高附加值上真正体现自身的品牌价值,重塑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和审美意识。这样,具有特定风格意义和文化精神的手工艺品本身也就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一个日益工业化和标准化的产品世界里,这些具有民族文化和审美特征的手工艺品,更能显示出本土的和民族的文化特征,建立手工艺产品的民族身份的文化认同,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也就完成了创造性转化,从而走出民族手工业群落及手工技艺制品衰落的困境。

最后,鉴于手工技艺的独特生产工艺,加上地域性的限制,手工技艺产业一直遵循传统的生产模式,保持规模小型化、所属私营化、生产作坊化、结构一体化的特点。如何扩大自身生产规模,拓展市场份额,一直是手工技艺生产的软肋,但在信息化社会,却可以利用网络传媒便捷的流通体系,形成现代社会手工技艺独特的生产、销售和传播体系,扩大手工技艺和手工艺品的社会影响。例如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手工艺产品的发布和展示,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工业技术的交流与互动,甚至记录和存储手工技艺制作的活态过程。便捷的信息技术已为手工技艺的生产克服地域局限、全面介入当代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与之相伴随的是,手工技艺新的传播方式,将有助于提升和放大手工技艺的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普及人们对民族文化历史的认同。不难设想,借助信息化传播的快捷性和广泛性,手工技艺独有的地域性、个性化生产不再成为自身发展的局限,从而形成多元的生产和流通渠道,实现本土生产制作,全球销售的生产模式,多维度、多区域促进手工技艺生产、销售,从而在促进手工技艺生产流通的同时,又避免了现代工业大规模生产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可以说,在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生产力之间,我们必须保存其特色,又要真正融入到现代知识阶层和生产体系之中,而又不发生“质”的改变。“既要保持传统技艺的流变性却又不至于‘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避免造成其技术本体和技术形态的蜕化、变形。”也就是说,我们在对民族手工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同时,又要深刻认识到手工技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审美内蕴、知识观念等,然后在此基础上,才是如何把手工技艺古老的技艺核心与现代技艺和创意结合,在功能和形式上多样化,形成手工技艺在今天社会的人文价值体系,乃至属于本民族的人文价值品牌,建构手工技艺在当今社会承载文化精神新的载体,从而真正意义上,发挥手工技艺的“生产力”,而只有对这种文化生产、生存途径的保护,才能永葆手工技艺的“生命”,使传统的手工技艺与时俱进而生生不息,同时亦有利于建立与时俱进的生态文化模式,而这才是保护他们的最好方式。

简而言之,面对传统的手工技艺,我们需要并不是过度的技术化的处理,商品经济价值层面的考量,而是从文化继承与保护的角度去认真地梳理手工技艺的存在维度,在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中,建构起属于自己民族文化手工技艺的表现内容和技术形态,使之成为现代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

长远来看,民族手工技艺作为现代生产力,不仅是现代化生产体系的有益补充,在生态环境保护、在人文景观资源开发、在文化产业的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与潜能。而在全球化语境中,手工技艺也正在成为本土民族文化精神独特的表现形式,构筑本土自身文化与价值的主要载体之一,充分体现多元文化价值的共存与发展。因此,探析手工技艺的现代生产力,倡导生产性保护,使传统的手工技艺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生产和现实生活中,成为现代社会肌体一部分,这才是保护他们的最好方式,对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保护的现实意义也正在于此。endprint

猜你喜欢

劳作手工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春暖劳作花相伴
做手工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酷暑劳作易受伤 “高温权利”需了解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