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临床分析

2014-10-09段玲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2期
关键词:帕酮室上性阵发性

段玲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人民医院,云南盈江 67930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临床分析

段玲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人民医院,云南盈江 679300)

目的分析研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采取急诊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对病人采用三磷酸腺苷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对病人采取普罗帕酮药物进行治疗,对两种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给予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临床治疗以后,实验组转律成功率、转律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采取普罗帕酮药物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具有安全稳定性,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临床分析;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急诊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临床当中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其发病非常突然、阵发性,发作的时候病人心率通常在每分钟160-220次,发作时间不确定,可以持续很多天,病人在发作间隙表现为正常,发作的时候经过药物或者直流电进行治疗的时候临床症状消失[1]。因为病情发作非常突然,并病情危重,因此,必须要采取及时、有效的临床急救措施。根据这一情况,本文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人100例,对其采取相对应的临床救治措施,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人100例,在对病人进行临床检查的时候,病人都没有发生器质性心脏病临床症状,临床症状包括有心悸、心前区域出现不适感觉、心率明显增长,平均心率每分钟在192.5次,尿感强烈、心率完全整齐,通过心电图进行检查的时候发现QRS加宽、ST一直到T段明显异常,发作持续时间在71秒-3.9小时,平均发作时间为1.2小时,小部分病人出现心衰、心绞痛以及无力等临床症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当中实验组男性病人32例,女性病人18例。年龄在27-62岁,平均年龄为47.8岁。对照组男性病人34例,女性病人16例。年龄在29-64岁,平均年龄为48.4岁。两组的年龄,疾病情况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治疗方法

100例病人采取平卧体味,在临床当中采取吸入氧气治疗,建立一个静脉通路,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采取心电图密切监测,同时对病人心率的变化情况给予密切观察,以及对相关数据给予详细记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采取三磷酸腺苷给予治疗,就是对病人采取20毫克ATP进行治疗,采取静注方式。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对病人采取普罗帕酮进行治疗,普罗帕酮70毫克加入40毫升生理盐水当中完全稀释以后采取静注方式进行治疗。

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采取上述药物治疗以后转律失败,那么可以对病人采取食道电极超速或者直流同步电复律进行治疗。病人在采取上述临床治疗以后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其中包括有胸闷、头晕、头疼、咳嗽、恶心、呕吐、低血压等。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人的转律成功率、转率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给予详细记录,并给予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转律成功率、转率时间对比

经过临床治疗以后,实验组病人的转律成功率、转率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一共50例,其中胸闷1例、咳嗽2例、呕吐1例、低血压1例,总体不良反应率为8.3%;对照组一共50例,其中胸闷2例、咳嗽3例、呕吐3例、低血压4例,总体不良反应率为20%,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总体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结果

表2 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

3 讨 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指的是在心房或者房室交界区域的心动速度,大部分都是因为折返激动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律性增强以及触发活动导致的。其发病机制尚没有完全明确,其诱发因素包括有心肌梗死、心衰、冠心病以及其他相关器质性心脏病或者合并心房增大的病人[2],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病人没有其他病因,或者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过度劳累、吸烟饮酒等造成的[3]。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有心悸或者胸部当中有明显的心跳感觉、心率加快,大量出汗、呼吸急促,严重的甚至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4],对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其临床检查主要包括有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两种,其中心电图连续三个以上立即发生QRS波,心率每分钟160-220次;动态心电图可以对病人24h心率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对病人的心律失常定性以及定量的临床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5],ATP(三磷酸腺苷)是以次黄嘌呤核苷酸为根基,经过生物发酵技术制作而成的一种高能化合物,其使人类机体当中的组织细胞所有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根本来源,被人们称之为细胞当中能量的“分子货币”,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有可以获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其在人体新陈代谢期间通过去磷酸化作用使ATP合成尿酸,在一定程度上对病人心脏起到负性肌肉力量作用,并药物的作用时间非常短,但是在临床治疗以后,病人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包括恶心呕吐、胸闷以及低血压等。

根据相关临床报道表明[6],普罗帕酮是一种光谱高效膜一致性抵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但可以对膜起到稳定作用,同时对竞争性受体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除此之外,其还可以使心肌兴奋性明显下降,具有起效迅速以及作用持久等相关特征。还有就是,不但可以使转率成功率明显提高,同时也使转率时间明显缩短,以及不良反应少等。

对实验组病人采取普罗帕酮进行治疗,并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实验结果研究显示,实验组病人的转律成功率为90.4%、转率时间为(0.97±0.36)分钟,对照组病人的转率成功率为84%,转率时间为(27.19±11.03),临床结果显示,实验组转率成功率以及转律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体不良反应率8.3%,对照组总体不良反应率20%,临床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总体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是因为当前临床病例数相对较小,临床治疗以后跟踪随访时间相对比较短,因此,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总而言之,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采取普罗帕酮药物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但使病人转率成功率提高,并也使病人的转率时间显著缩短,对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杜巍.1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2013,7(3):3.

[2]范影,黄织春.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及发生机制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0,30(2):194.

[3]霍秋玉.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对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9):105.

[4]王少波,梁锦军,黄从新.静脉注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的Meta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3,12 (1):2-4.

[5]宋毅,戴培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7(2):144.

[6]叶茂,王天勋,邓小军,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1):17-18.

论著/心力衰竭

猜你喜欢

帕酮室上性阵发性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临床路径变异因素的临床分析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治疗34例病毒性心肌炎致期前收缩的效果观察
中毒患者血液中普罗帕酮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普罗帕酮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1)
耳针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