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京校十条”促科研成果转化

2014-10-09许文才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科技成果印刷

许文才

2014年1月13日,作为北京市在市级层面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发展的先行先试政策之一,《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校十条”)正式对外发布。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印刷包装、出版传播、设计艺术、文化产业为鲜明特色的北京市属高校,北京印刷学院同其他高校一样,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产学研用合作不够等问题。作为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建设项目的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学校挂牌成立。学校作为此次签约中唯一的市属高校,通过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的扶持,在产业技术研究院这块“试验田”里开始了“政产学研用”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内部科技创新活力、提升外部服务社会能力的探索之路,而其中的一些做法,正好与“京校十条”不谋而合。

建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对外开放实验室资源

2010年12月,学校与北京市科委签署协议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北京印刷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学校制定了《基地管理办法》,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基地领导小组,并由北京绿色印刷包装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与运行。此后,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高端印刷装备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化印刷设备等5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印刷装备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印刷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闻出版总署质检中心绿色印刷检测实验室相继纳入研发基地。

经过3年的建设,研发基地已经成为学校科技资源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学校已开放实验室资源总量为1.1亿元,仪器设备总量341台套,主要围绕绿色印刷与包装、设计与艺术、印刷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检验检测、标准制定、新材料研发、产品设计等多方面的科技服务。基地吸纳科技人才89人,其中教授22人,先后有2人获国务院专家津贴,6人获国家和北京市新闻出版领军人才称号。近三年基地共实现各类科技服务收入2,322.45万元。

“柔性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搭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平台

“柔性引进”人才,是指在不改变人才国籍、户籍和身份,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不受工作地域、时间、方式限制,充分体现个人意愿和单位用人自主权的一种人才智力引进方式。2010年以来,学校以“柔性引进”的方式先后聘请了国家“千人计划”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4人、北京“海聚工程”2人,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共建研究机构负责人或重大项目负责人。2011年初,学校党委研究通过了《北京印刷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原则、范围、形式、待遇以及对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模式和考核办法,从制度层面提升了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的科学化水平。

这些全球一流的专家和科研人员充分利用其国际创新资源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千人计划”入选者危岩教授带着其在美国的研究项目三维打印生物技术项目入驻产业技术研究院,拓展了学校在三维打印技术研究的新领域;“海聚工程”以入选者孙志刚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成立了新闻出版研究中心,并与密苏里大学开展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合作项目;“长江学者”杨义先教授担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及高端印刷装备信息与信号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设立了“杨义先基金”以鼓励学校中青年团队开展创新课题研究。

设立科研成果转化专职岗,力促科研成果产业化

学校率先采取“政府统筹资金引导、学校无形资产入股、企业重点投资”的方式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研究院成立之初,即确定了对项目的管理采取项目技术负责人和项目业务经理人双重管理的模式,技术负责人主要负责研发和产业化等技术层面事宜,项目业务经理人主要负责项目市场需求调研、政策落实、校内外资源协调等相关工作。

2012年,学校首次设置专职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岗位,担任产业化项目的业务经理人。2013年,为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学校增设岗位数量,目前已有4人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管理服务工作,分别跟进4个产业化项目:高阻隔、抗迁移绿色包装薄膜,单张纸平版印刷机数字化单元,纳微米尺度导电油墨,环保型纯水包装印刷油墨。在业务经理人的积极工作下,北京北人迪普瑞印刷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印中源科技有限公司等4个产业化公司相继成立,项目总投资近2亿元,其中社会投资近1.3亿元,政府提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资金超过5,000万元。

建立科技成果储备制度,确保项目产业化的可持续

研究院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凝练出“政府推动、高校主导、企业参与、服务行业、立足北京、面向国际”的宗旨和“科研成果国内领先、成果转化突出效益、孵化企业适应市场、人才聚集高端定位、平台服务社会认可”的战略定位,并始终把建立科技成果孵化、转移、产业化体系,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企业化运作转移一批专利、转化一批科技成果作为其主要任务。

在研究院成立之初的建设方案有一张组织机构图,技术转移与孵化中心与综合办公室、项目管理服务中心、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办公室并列为四大管理服务部门。研究院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建立了科技成果的研发、筛选、评估、转化及市场化运作于一体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既从源头上保证了科技成果的有效产出,又为后续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条件。学校按照“落地一批、运作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建立了科技成果储备制度,通过对符合条件的拟研和在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的评估,选择一批符合首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成果优先转化,推进项目转化同时,运作一批新成果的转化,储备一批有研发前景的在研项目,将防静电PET膜、数字化直接制版机及环保型CTP版材、基于数字雕刻技术的动漫产品等列为了运作项目,将绿色安全的食品软包装薄膜、印刷企业ERP软件系统实施与技术服务、荧光喷墨油墨等列为了储备项目。

制定在校学生创业支持办法,鼓励学生创业

2011年3月,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并于2013年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意见》,制定了给予减免房租、创业辅导、设立创业基金、工商登记注册等服务措施。三年来,为入园企业提供法律、财会、工商、技术咨询等相关服务200余次,减免房租50余万元,指导学生创业企业获得相关创业基金支持16万元。学生创业团队作品曾获得2013年金鸡最佳科教片奖、农村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中国包装之星奖等多个奖项。

如果说在“京校十条”出台之前,学校的这些做法是政策先导下的一种大胆尝试,那么“京校十条”的出台,无疑是为首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编制了“说明书”和“路线图”—它将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持高校开展协同创新、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细化成了10个具体措施,以“打破束缚、释放活力、注重实效”为初衷和亮点,将对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激发高校科技资源活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校将在“京校十条”的政策导向下,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探索落实“京校十条”的实施细则,如学校重大仪器设备以租赁费、使用费方式作价入股科技型企业的具体模式,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的收入如何对科研人员实行直接补贴,“柔性引进”的海外人才在学校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科技成果持有人离岗创业的保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岗的业绩考核、职称评聘办法,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筛选、评估机制等。通过探索与实践,更加深入地挖掘学校科技资源潜力、促进学校科技成果与专业、市场实现更多互动、互通,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校在提升首都科技创新能力,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科技成果印刷
超级印刷机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绿色印刷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绿色印刷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