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2014-10-08王尤东
王尤东
摘 要: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然而追求课堂中的趣味是老师必修的基本功,我们要通过精彩的开头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通过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研读文本、探究问题;结尾环节激趣,激发学生由文本上升到对生命的体验和认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趣味性 导入语 创设情境 打磨结语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现我就怎样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雕琢导入语,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一堂语文课,学生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内容,老师上课伊始就要扣动学生心弦,激发其求知欲,调动其积极性。这个开场白非常重要。
1.悬念性激趣。如上课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某老师授课《想北平》是这样导入的:北平是老舍的故乡,在这篇散文中,老舍回忆了北平的一些事物,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北平的热爱。故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就曾以“北京的符号”为话题。我们如果让你写故乡,你会怎么写?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给自己的作文取个题目,并说说你将从哪个角度写你的故乡,从这个角度,你会写些什么?设置这样的悬念能让学生保持浓厚兴趣探索文本。
2.排比抒情诗导语。一段生动形象的导语,会像一股伴随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进学生的心田,潜入他们的记忆深处。它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记忆,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徜徉于文字的同时,丰富体验,提高素养,获得美感。如某老师授课《相信未来》的导入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00年,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这样的语言能将学生迅速带入文中。
3.哲理式导入。一句精辟独到的导语,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能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名师王开东老师在授课《窗》时,用高考满分作文《打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引入,并结合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导入,让人深受启发。
二、妙设情境,其趣无穷
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语文课堂焕发朝气与生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1.以活动情境促进思考。活动情境的创设可以灵活多变,通过清晰的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在热闹的活动中闪现思想的火花,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如笔者同事教授小说《窗》时,创设了一个爱拍电影的活动情境,将授课流程分为熟悉剧情、导演说戏、演员亮相、编剧创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乐有所获。
2.以生活情境深化认知。陶行知强调:“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只有把我们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连在一起,教学才会有灵动性,才能润泽学生的生命。如:一节公开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所授内容创设为:开展题为“神游花卉园,探解花儿因”的综合实践活动(游园路线:科普窗—名花坊—百花园)。此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深受好评。
3.以问题情境引导探究。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有效问题的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名师丁卫军在《斑羚飞渡》的教学中引入原文进行比照研读,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文本,拓展学生思维,以文映世,促进文本与社会的意义链接。
三、打磨结语,将趣味延伸
一堂好课少不了一个精炼有效、发人深省的结束语。结束语要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清代李渔所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契别。”所以我们要让每堂课的“终曲”都余音绕梁。
1.激励式。好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所以要善于激励学生。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是这样结束课文的:“科海无止境,探索不止步。”激励学生对未知领域进一步探索。或者可鼓励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本资源,抑或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2.情感式。语文特性之一是“人文性”,巧妙的情感熏陶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如某老师对《散步》一课的教学是这样结束的: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小孩,一只递给老人;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霞,一只递给晚霞;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未来,一只递给历史;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3.升华式。老师是学生品德的引路人,在课文终了时,要善于增强学生的认知。如名师李镇西老师教学《荷塘月色》的结尾: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过苦闷和彷徨;但是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就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贫病交加的他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尤其要处处耐心雕琢,研磨出一堂堂好课,让学生爱上语文,乐于学语文,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位成功的语文老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