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构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的探索实践
2014-10-08杨艳
杨艳
摘 要:“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化”互动、城乡统筹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化”互动,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关键词:“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新格局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87-02
绵阳市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成渝经济区西北部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经过长期发展特别是灾后重建的巨大投入,2013年绵阳市工业化率达到43.8%,城镇化率达到45.1%,打下“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坚实。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实现新“四化”同步发展宏伟目标,绵阳将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积极构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科学定位,以打造成渝经济区第三级为努力方向,发挥优势,开放合作,全面融入,奋发有为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第四极”,绵阳市要抢抓机遇,找准位子,借力发展。绵阳市是国家科技城和西部硅谷,具备了发展成为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综合实力和先发优势。要以积极融入成德绵一体化、同城化发展进程为切入点和可行路径,保持和提升自身优势,走领先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跨越发展之路、转型发展之路、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将绵阳打造成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之极、创新之极、融合之极、辐射之极、活力之极和幸福之极。绵阳市将通过高标准地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为打造第三极奠定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精神文化基础、体制机制基础。
二、打牢基础,理顺关系,构建向内聚合向外辐射的大开发大融合大跨越的“太极图”发展模式
在太极图中,阴阳二极紧密地契合在一起;《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主战场在县(市、区),难点也在县(市、区)。为了变县域经济这个“短板”为“长板”,绵阳市提出了外融内聚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以发展枢纽经济、流域经济、通道经济为支撑,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拓展产业,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外融”,就是向外对接成渝陕甘、辐射周边,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川陕甘经济带,推动互补合作、融合发展。“内聚”,就是通过延伸产业链、服务链和基础设施链,打造以科技城为核心、连接各县市区的四条产业发展带,构成市域内市县经济密切融合、各展所长的“一核四带”发展格局。
三、拓展新空间,塑造新优势,科学规划绵阳(国家)科技城“一城三区” 空间布局
目前,绵阳科技城已形成国家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教创业园区等13个园区,建成一批以重点工业园区为支撑的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园区对科技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现。建设“一城三区”,有利于推进科学的功能分区,实现产城一体、园城一体,把绵阳市建设成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化智慧城市。“一城”即中心城区,“三区”即城南新区、城西新区、科教创新区。城南新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化工环保、食品工业、生物医药、休闲、文化等产业,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城西新区主要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休闲产业等,实现从产业区向城市新区转型。科教创新区推进组团式开发,发展智慧产业,推动科教集聚发展。“一城三区”功能定位明确合理,有利于绵阳市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打造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第三极的“极点”。为了科学推进规划实施,绵阳将对产业再聚焦,进一步梳理产业规划,避免同一区域内产业重复,杜绝恶性竞争。土地利用规划要与“一城三区”的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能执行、项目能启动。要对城市交通道路体系作全面梳理,加强规划、项目衔接,并做好要素保障配套规划。
四、立足市情,强力推进,打造县域经济崛起的“一核四带”
“一核”指的是绵阳科技城,主要通过高新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军民融合,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火车头”和“辐射源”。“四带”分别是绵安北产业带、绵江平产业带、绵三绵盐产业带、绵梓产业带。绵阳将按照市县一体化发展方向,坚持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和土地等要素规划“三规合一”,迅速扩张四个产业带,形成从核心呈放射状延伸的格局。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绵阳率先通过了《绵安北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区域城镇体系调整、区域旅游规划、城镇发展走廊总体构思、绵安北走廊生态隔离带、城镇建筑风貌规划、城镇综合交通规划等,是绵阳第一个把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要素规划“四规合一”一体化统筹考虑、整体研究的范例。下一步,绵阳将按照同样的思路和措施,抓紧制定绵江平、绵三绵盐、绵梓产业带规划,真正实现“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的全面突破。
五、以融合、互动、协调为抓手,形成绵阳“五个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是科技经济一体化。创新驱动是绵阳市发展的根本,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是推动“两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题中之义。要坚持科技城建设根基在军工、出路在发展、突破在军民融合,全面落实《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新型国家空气动力中心和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进一步健全激励政策,推进大院大所大企优势互补、合作创新,推动“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开发一批军转民拳头产品,培育一批军民融合优势企业。
二是成德绵一体化。绵阳必须在融入成德绵一体化的进程中,有效地推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融入成都经济区,规划必须先行。要加强与区内兄弟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方面的衔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工作。特别是基础设施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更应结合最新发展动向和战略要求,做深入研究和细化,将其与合作互动规划转化为行动计划。要以构建成都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先行发展区为目标,实施产业对接。要坚持走“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优势企业、产业、园区“三倍增计划”,抓一批重大项目、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endprint
三是市县一体化。实施“市县一体化发展”战略,实质是要借助科技城所聚集的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城市综合优势和显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发展机会、发展资源共享,促进市县对接,双向互动,合作分工,错位发展,加速完成绵阳市的工业化进程,走出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新路。要坚持市县一体化发展,依托市到县快速通道,积极培育绵安北、绵江平、绵三绵盐、绵梓特色产业带。
四是绵安北一体化。绵安北区域位于成德绵乐一体化发展轴的北端,是绵阳“一核四带”产业布局最重要的一带,在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按照“大集团引进、大项目带动、集群化推进、园区化建设”的方针,着重发展绵安北优先发展区,打造国防科技潜能向经济发展领域充分释放转化的国家军民融合体系、人才资源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国西部重要的创新示范基地、中国西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基地、汽车及零配件研发和生产基地,把绵安北区域建成产业发展集聚区、军民融合示范区、城乡统筹实验区、对口援建合作区。
五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和必由之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制度改革创新,逐步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基本形成功能区域合理分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村改革重点突破的良好局面。要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做好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协调和全覆盖。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城乡发展各区域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进一步引导工业集中,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形成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开发格局。加强行政村村域布局的优化调整,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以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和古村保护型等形态,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编制完善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 绵阳市规划局.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EB/OL].http://www.myghj.cn/data/v/201405/2288.html.
[2] 绵阳市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tjj.my.gov.cn/bmwz/942957664655114240/20140314/965992.html.
[3] 绵阳市统计局.绵阳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王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