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活动体验”中职德育课堂新模式
2014-10-08黑晟斌
黑晟斌
摘 要: 活动体验教学模式借鉴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和谐氛围中体验快乐、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在这样的模式下,打造轻松快乐的课堂,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展现出无穷的学科魅力。
关键词: 中职德育课 活动体验教学模式 可行性分析
一、“活动体验”德育课堂模式的内涵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是对体验式教学进行研究最有影响的人。在杜威看来,学生要真正获得真知,必须从尝试、应用和改造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体验式学习理论的最早构建者戴维·库伯认为:“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此后,莱文、里文思和科尔博等众多研究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们吸纳了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的部分理论观点和方法,使体验式教学理论日趋成熟。
所谓活动体验德育课堂模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并内化为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的课堂模式。
二、“活动体验”德育课堂实施要点分析
1.还原学生主体地位,体验参与乐趣。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多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状态。可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如辩论赛、形象设计大赛、创业赛等,我在教学《把握机遇发展职业生涯》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探索发现”的活动,让学生从地域、天气、特产、风俗等方面说说家乡。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课前准备充分,课上表现积极,绘声绘色地讲演,俨然成了当地的形象大使,整堂课气氛活跃,我们轻松快乐地度过了45分钟。可见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学会了动脑、动口、动手,在合作与竞赛中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
2.关注学生情感因素,体验学习乐趣。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念指出,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的情感特征有较高的相关。那些具有较高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注意并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高峰的学习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90后”生活在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他们获得信息的速度之快是父辈们无法想象的,因此,一些孩子做事情浮躁,注意力易分散,希望迅速达到一个高度,而不愿意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因此,在教学《感觉与知觉》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次手工课,让他们把生活中的废品利用起来做成工艺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事先还准备了一些手工作品的照片当做参考。孩子们便开始讨论、策划、准备材料,一个星期后,他们交上来的作品让我大感意外。被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被做成了小木屋;一些被放在角落里的包装纸做成了化妆品展览厅模型;饮料瓶做成了各种漂亮的家居用品,用瓜子做成的壁画,用旧衣裤做成的储物带等,都让我十分欣慰和自豪。学生在动手制作中体验到了快乐,在并不完美的作品中迸发了学习热情。让知识跳跃起来,把原本无趣的黑白文字变成了立体的、可以感受到的艺术作品,增强了学习信心和前进动力。
3.注重学导互动,体验成功乐趣。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念,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它是一个由师与生、教与学彼此控制的系统。体验式教学并不是说一味放手让学生个人发展,而是更注重学与导的配合,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以教师的“导”为辅的原则。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验式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彼此形成默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侧重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做人的体验。它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極、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
活动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构建“活动体验”德育课堂是想让学习变得快乐,让学生能科学地“知”、高尚地“行”。我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等着以后在教学中慢慢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