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教师互相听课的几点思考
2014-10-08蒲宏亮
蒲宏亮
摘 要: 目前,教师互相听课活动在各层次院校广泛开展,旨在促进交流学习,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本文针对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的具体实施,谈谈该活动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對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互相听课 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线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课堂教学能力可以通过一种简单、时效性强的方式加以提高,这就是教师互相听课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既能让教师有机会从他人课堂教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又能找到自身的不足。以下从三方面简要谈谈互相听课的开展。
一、互相听课的定义及主要目的
所谓互相听课,就是指在教师之间开展一种为了交流教学方法、互相学习、促进教学能力共同提高的教学活动。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听课者或被听课者,在角色互换过程中相互学习,活动目的明确,有助于共同进步。从听课范围看,可以是专业教研室、系部,也可以是学院层次。
二、互相听课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被听课教师范围小,听课时间过于集中。只有部分教师被安排听课时,可能会出现专业课展示不全面,缺少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课堂教学讨论的依据。若是以年龄段确定被听课教师的范围,则不利于教师队伍的传、帮、带。无论是老教师的丰富经验,还是青年教师教学方法的不足,都需要实际课堂展示作支撑。当听课时间过于集中的时候,如一周内,可能会令教师间互相听课的机会大大减少,缺少选择性。再加上听课任务的压力,选择余地更小。
2.有人听课与无人听课时,课堂反差过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因此,学生对课堂的接受度很重要。当有人听课与无人听课反差很大时,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其对课堂教学产生质疑。比如,教学语言、教态、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
3.过于强制,缺乏积极性。在互相听课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引导同样重要。听课安排制度化是有益的,利于顺利开展,但过分的强制,特别是整体安排不合理,包括被听课人员范围、听课时间等,可能不利于调动教师听课的积极性。
4.专业不相干,缺少借鉴学习的可能。听课安排如果不考虑专业的相关性,就会导致教师听课时无法理解授课内容及课程设计,不利于借鉴学习。如外语语言类课程的听课活动,语言可能成为听课者了解教学内容的障碍。不同学科之间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5.听课前、中、后缺少必要环节。听课前对所听课程的简单介绍,如教学设计,利于听课教师选课;听课时统一听课记录,使之条理化,利于总结、记录、提炼;听课后集体会议,总结优、劣,利于全体教师能力的提高。以上环节若缺少,则会影响互相听课的效果。
三、关于有效开展教师互相听课的几点建议
1.鼓励教师展示自我风采,克服怯场心理。怯场是一种普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讲,它可能源于对单向评价的恐惧,也就是说被听课教师可能会把课堂看成“独角戏”,自己在演,面前的学生和同事在评。其实此类怯场心理大都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呼吸调节等方式加以调节。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与学生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展示一堂课中大家的风采。
2.全员参加,互相学习。全员参加不仅利于听课教师选择课程,更利于全面提高全体教师对互相听课的重视程度。对于业务精湛的教师来讲,这是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讲,这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选课受被听课人数与时间跨度的影响,而全员参加则最大限度地改善了这种情况。听课时间跨度过大不利于后期总结,可以在时间跨度一定的条件下调整每位教师被听课的次数,直至“无预约推门听课”,都值得推荐。
3.针对互相听课,常态化课堂教学,做到有无听课一个样。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如果有人听课与无人听课的课堂截然不同,就是不负责任的,无异于弄虚作假,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是不足取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培养教学风格,熟练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等先进、有效的手段丰富课堂。
4.重视听课后评价,总结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能力。听课过后有必要在统一模式的听课记录上反映听课教师给予的评价和建议,这种建议应该是真实而中肯的,不能碍于情面,只夸不贬,应该有一说一,否则就没有意义。当然,多数听课教师很可能会选择只说好的方面,其实可以采取不记名方式,甚至是电子档统计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最终惠及学生。
总之,无论听课还是被听课,都是一种学习。教师强调学生要乐于学习的同时,自己怎能不如此要求自己呢?互相听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要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合理地进行收效才高。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2]卢立涛.教师互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