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学习是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关键
2014-09-30高丙兰
高丙兰
内容摘要:在我没学习和研究“反思”之前,我自认为写好教学后记,是对自己的每一节课要反思自己的得与失,为后面教学的更正提供素材,每一次培训与学习后写一写体会或收获,仅此而已!第一次接触这个话题是刚刚实行非学历远程教育培训,有一课题名称是《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通过学习“反思领域之宽、之深远!”才知原来的认识是多么地肤浅,对反思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反思性的学习势在必行!
关键词:培训与学习 现状 践行
一.反思现状
从教师方面看:
(一)简单型备课,下载现成的网上资源,没有结合本班实际而选择性地使用;抄袭他人备课,没吃透他人备课精髓。总之,没有依据《标准》广泛阅读有关的课程资源,从根本上把握教学的方向,争取课堂的高效益。
(二)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以完成知识目标为宗旨,教师替代学生、包办知识的来历,灌输的一清二楚就完事了。学生思考空间不够,没有深层次的交流,老师总担心时间不够,草草收场。特别的,多媒体、远程教育资源,喧宾夺主,学生跟看电影似的,收获甚微。
(三)教师缺乏生活反思体验,生活反思意识淡薄。教育选拔长期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左右着社会对教育的期望,教育深陷应试教育的怪圈难以自拔,导致我们过多地注重双基教学,无暇关注社会生活的反思,忽视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和感悟,使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失去对生活的联系,远离社会实践。所以,在自己的教育工作经历中,就缺少与生活相关的反思经历,也就无从谈生活反思体验。教育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发展。可是,教师长期固守在教育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备课、上课、改作业、做学生思想工作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中,其视野仅限于学科教学之中,其思想也固化在学生的升学上。在教师的思想中,教学和生活是两回事。
(四)教师倚老卖老,不能与时俱进。可以不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可以不再研究《标准》,可以不再学习他人经验等等。这不是种庄稼,今年收成差了,明年再来,我们面对的是学生,耽误的是他们的一生,甚致影响的是国家的一个时代。
从学生方面:
(1)学生受教师的影响而忽略了数学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把做题当作一种任务,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以致即使做了万道题而不能做一道变式题,这都是因为没有通过做题而反思的习惯:这道题所考察的知识范畴、思想方法是什么?你获取的有价值的是什么?从知识角度还可以怎样考查?自己思考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等等。
(3)生硬地接受知识,不能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比较中学习他人所长、在交流中总结经验、在不断的检测中显现自己优势和劣势。
(4)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淡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当然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还有教师、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
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做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及怎样去反思。
二.反思的意义
反思必须与时俱进,也是优秀教师顺应时代需要所必须进行的,如果我们不进行反思,那么:
第一,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师生关系的现实发展看,教师和学生的“我与他”的控制和被控制、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必将被“我与你”的平等交往和对话关系所取代。而且在教育实践的发展中,我们已经觉察到,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某种对象,而让自己充当主体时,那种企图获得的主体感就会随即化成为一厢情愿的幻觉。在新时期和未来,教师权利的制度赋予将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削弱。因此,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中的首席”,从外在于学生情景的控制转向到与学生的情景共存,是师生交往交流和对话的内在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第二,教师的知识权威在信息化社会中必然降低。信息化时代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威的巩固和发展变得日益艰难。现实教学中,我们已经感觉在知识上的捉襟见肘。如果教师一味地在教学中“维护”自己的知识权威,其结果可能是遭到学生的嘲笑和拒斥,威信下降得更快。所以,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第三,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以同化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理论的各种观点和见解,而且更应该以一种顺应的态度学习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去思考问题,通过求异和发散思考多样性的解答方式,通过顿悟、直觉、灵感、智慧、想象形成多元开放的思维态势,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创造性、批判性、广泛性。在教学上,既要强调系统、科学、规范,还应适当强调开放、探索和个性化。
三.践行反思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了二十年书不进行教学反思,不可能成为名师,执教三年,坚持写教学反思,就能成为名师。实践告诉我们,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对教材的反思。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
(二)系统的理论学习,培训等。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是必要的。强化理论学习,暴露“困惑点”,进行教学反思。强化教师理论学习,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想观念、思想模式、理论和实践水平,能使教师登高望远,高屋建甄,时刻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激发教师的思维活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判。学习理论的过程,就是暴露困惑的过程,寻求答案的过程。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吸取教育教学的理论源泉,勤于思考,才能够从教学工作的低层次、浅水平、多重复的困惑中走出来。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和持续的修炼过程。因为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须知,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当理论消失了它的指导性之后,那些表面上看来在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了实践的要求,导致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偏离甚至有悖于目标达成则成为必然的和预料之中的事情了。endprint
我有幸参加了2008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培训班:通过学习比较我平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自然地暴露出来,偶尔偷懒,教学设计、过程简单化,忽略了情景的创设、学生活动的开展;知识内容按新的标高加强和削弱的方面没有形成系统性;抱怨学校条件太差,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不能另辟新径……
(三)注重案例研究,寻找“闪光点”和“败笔”
一是学习他人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具有对比性,更能促进教学的发展。一个人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通过观摩,对话,思想的碰撞,就有可能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二是对自己的案例,针对自己的已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从自己的经验模式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即使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他们还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将新的教学现象和问题,纳入原有的经验框架里,在原有的经验框中寻求解释,习惯着某一种教法,某一种手段,课堂教学变化不大。所以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及时写好教学后记,以备教学计划的适当调整,或针对变化的学情及课堂之中的变化状况该作怎样的调整。
(四)自我诘难,筛选并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反思涉及到一系列相应的态度和德性。教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一方面需要以科学的理性态度和方法对教育教学的本质以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观念理性和相应技术理性的结构体系,这自然必须对自己已有行为和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筛选并保督好的行为习惯,淘汰和改造坏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需要更广泛的人的素质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恭、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否有耐心、自知之明、亲切感和幽默感等等。在这诸多的品质风格之中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师生观、知识观、评价观,也表达着教师的智慧素质。
(五)教师用自己的反思言行影响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反思。首先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多在课堂上,由此教师在教学中无意或有意地暴露自己的弱点与不足,让学生发现问题,畅所欲言,后教师反思自己的思维漏洞,改变教师至高无上的姿态,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发现学生的惊人之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另外,课后,多倾听学生的并及时引导学生反思知识的薄弱点、思维的“拐点”、漏洞点等。总之,一节课、一道题、一份试卷是师生共同反思的平台和信息沟通的桥梁。
所以,教师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自己的思想,及时总结与提升,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借鉴——实践——反思——创新”的螺旋式成长道路,这样有反思型的教师才会教出会学习的学生,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峡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