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适时练笔 提高读写能力

2014-09-30胡昭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练笔读写能力

胡昭娅

内容摘要:课堂练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教学实践证明,面对“动脑、动情、见才、见智”的练习,学生们常常显露出浓烈的动笔欲。智慧的火花一旦点燃,便会闪烁出夺目的光华。

关键词:练笔 读写 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意创造课堂气氛,把握练笔时机,让学生一见“练笔”,就产生动脑动手的兴趣。学生心里一喜欢,行动上就积极主动起来了。

一.在基础知识练笔中,诱发学生各辟蹊径,同中求异。比如造句,学生从小学就练习,到了初中,我就让学生运用词语写句群或短文。这些词往往是同义词、反义词或有关联的词语。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感到新鲜,愿意动笔,再加上教师鼓励学生创新,这样,课堂出现人人争先的势头。如教《春》,我就要求学生用文中的“盼望、希望、渴望、失望”四个词语写一组话(语序不限);教《济南的冬天》,要求学生用“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写一段描写大山风光的文字(词序不限)。

学生最希望自己的练笔被老师选中,作为讲评材料。因此,在完成这类连词成文的练习中,全都用心用力。学生的“练习”如同校园中的百花、异彩纷呈。

二.在模仿性练笔中,促使学生仿其“形”并务求表现自己独创的“神似”。学以致用,起先从仿笔起步,学有样本,练有规格。但是,模仿不能拘泥,仿笔不可生搬硬套。我在指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练笔时,强调在“形似”中力求表现出本人的“个性”。如教《呼兰河传》一课,请同学们用“学习《呼兰河传》,我学到了( )”为句式写一句话,来进一步了解作者萧红。

三.在创造性练笔中,鼓励学生驰骋想象。一类是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天地,“有感而发”。如教《天上的街市》,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充分想象和联想。教学中,我发给学生一段描写事物的短文,任其施展想象,加上自己的联想;教《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布置学生“写出对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和由此产生的联想”,不少学生的笔下富有哲理且有文采。一类是让学生写出动心动情时所浮现的“眼中景,心中情”。如《最后一课》一文的结尾写道:“……散学了,——你们走吧。”此时让学生绐文章补充一个结尾:孩子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在阅读时早已情动于中,便都乐于驰神骋意,辞发于外。这样的练笔,是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知识库存、感情等因素所进行的“再创造”,这是较高要求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联想力、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四.在整体性篇章练笔中.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教材中有些课文,可以把教落实到“写”上,促使学生主动去揣摩作者的思路、文章的布局,借此训练其构思能力。如《一双手》一文,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但作者把握中心的高度,字里是体会不深,领略不出的。为此,我用前半节课安排“讲读领略”,在读和议中领会感情,理解思路,后半节课练笔成文:生活中还有哪些像张迎善一样平凡而伟大的普通劳动者?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然后要求开门见山写出所见所闻。这样的练笔对学生来说,“限”又“不限”,“统”又“不统”。有指定的格式,用指定的句型,取相似的结构,这是限制和统一;但是,学生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情愫有别,运用语言的习惯不同;这又是各有自由天地不限制和不统一。这里的“限”和“统”是为了给学生必要的作文规矩,认识到“文章有法”;这里的“不限”和“不统”是为了发挥其个性,调动每个人的才智,也在于说明“文无定法”。

“涉水有深浅,收获大不同: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擒蛟龙。”课堂上创造出有利于发挥学生独创性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见到这类练笔,便跃跃欲试,意欲擒住“蛟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河南驻马店市汝南清华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练笔读写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巧借文本 有效练笔
中学语文教学注重课内外读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古诗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有效的“读写”习惯培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初探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读写“三结合”,彰显练笔精彩
插上“双翼”放飞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