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对话
2014-09-30崔锦华
崔锦华
内容摘要:语文要“真教实学”,在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必须摒弃形式化的“假对话”,立足文本、针对教学实际,围绕“体现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精神;以启发思考、扩展思维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最高目的”这三个宗旨,设置阅读课堂对话的“真话题”,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对话”。
关键词:真话题 真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形式化、虚假化的语文阅读课堂对话。倪文锦教授就曾告诫过“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教学中的‘假对话”。作为阅读教学对话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语文教师,必须摈弃形式化的“假对话”,设置“真话题”,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对话”。
一.追根溯源,摒弃形式化的“假对话”
(一)学生主体性的丧失
学生主体性的丧失,即以对话的形式,由教师提出与学生真实阅读无关或者是缺乏挑战性的假话题,教师牢牢掌控对话过程,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最终只能落入教师事先所设的“陷阱”中,表现出学生的“精神失语”和师生的“交往失真”。
这是一位语文教师在上《荷塘月色》时的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介绍作者生平。生: 朱自清, 著名散文家, 字佩弦, 代表作品《春》、《背影》。师: 本文写作背景?生: 大革命失败后, 军阀割据混乱的社会现实。师: 第一段的“文眼”是什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 怎样写“月下荷塘”之景?生: 朗读第4段。
师: 找出此段中比喻的句子?生:“又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堂课师生间基本上就是在这样一来一往的对话中进行。在这种问题与答案一一映射的对话中,学生无须思考,不过是充当了一个接话茬的角色。他们丧失了主体性,无法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师生间缺乏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真正的精神对话,这显然是违背“对话”精神的“假对话”。
(二)教师角色的缺失
所谓教师角色的缺失,就是教师过于尊重学生主体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律给予肯定,甚至为了营造“生生对话”的课堂气氛,在一味“好”、“很好”的赞许声中,干脆将教师自己的角色退隐去。这种课堂对话目标虚泛化的“对话”,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使“对话”这个本应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举足轻重的教学理论,流于形式。
二.围绕宗旨,设置阅读对话的“真话题”
要摈弃这些“假对话”,从教师层面就要立足文本、针对教学实际,设置阅读课堂对话的“真话题”——师生或生生之间围绕文本而展开对话的契合点。这个“对话的契合点”的设置需要围绕以下三个宗旨:
(一)体现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精神
阅读教学对话的话题,应该是立足于师生双方地位和人格平等,归还学生的话语权的话题。那种指向少数优等生的话语霸权的话题也是“假话题”,是以关照一部分人的发展而剥夺另一部分甚至更多数后进生的发展为代价的,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不民主的,显然是“假对话”。真实的阅读教学对话中的话题,是能够使全体学生都有话可说、有疑可问的话题,是充分体现平等对话和民主协商精神的、实现对话双方精神相遇和经验共享的话题。
(二)以启发思考、扩展思维为灵魂
语文阅读教学对话中话题是要激发师生或生生之间展开对话,形成“对话流”,进而构筑“对话场”。
从对话场产生的层面看,富有启发思考价值的话题,是学生乐于接受并主动参与的。学生的思维开启了,自然就主动地围绕这个对话契合点融入其中;生生互动的平台架设起来了,也就形成了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对话场。
从对话场持续的层面看,话题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学生们在话题的引领下,面对文本,自由表达,互相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促进思维的扩展,而逐渐进入对话的最高境界:对话双方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
真实的话题,在对话的始终都渗透着启发思考、扩展思维这个灵魂,与那些诸如“是不是”、“是什么”、“对不对”等答案单一或者话语直接隐含答案的假话题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最高目的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法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诺曾说过:“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对话双方就是在话题这个契合点的推动下进行的,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催化剂。
语文阅读课堂对话要回归本真,要求教师能辨清一切形式化的“假对话”,果断摒弃,立足话题设置的三宗旨,设置“真话题”,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对话”。
(作者单位:福建宁德第五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