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赛策略在职高语文教学上的运用

2014-09-30黄水珍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

黄水珍

内容摘要:职高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动动脑筋,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自我表现的空间,从而激发职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竞赛无疑是一个可以唤醒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好办法。本文重点探讨竞赛策略在职高语文教学上运用的意义和多种竞赛活动形式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竞赛策略 语文教学 兴趣

一.竞赛策略在职高语文教学上运用的背景

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自身而言,长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目标的缺失,造成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甚至是其他学科学习的排斥心理;就教师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机械死板的传授,只注重知识内容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主体的接受状况,使得语文教学长期停留在“少、慢、差、废”的低效状态。尽管个别老师讲得激情洋溢,唾沫横飞,可是学生依然提不起兴致,个别纪律差的同学就可能干些与教学无关的私事了。比如:玩玩手机,发发短信,打打游戏。有的学生干脆直接趴在课桌上找周公下棋去了。于是乎,就有教学专家大声疾呼:职高语文教学要做到“抬头教学”。

之所以会这样,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还是放不下语文教师自身“主角”的地位,而让学生充当教学的配角,甚至是拉线的木偶。我们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真情实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想法。他们需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做自己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动动脑筋,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自我表现的空间,从而激发职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竞赛法无疑是一个可以唤醒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好办法。

二.竞赛策略在职高语文教学上运用的意义

竞赛,顾名思义,竞赛就是比赛,既然是比赛,就会有竞争,就会使人产生获得肯定的渴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都有一颗好胜之心。竞赛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并不断鼓励和启发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在竞赛中思考,在竞赛中激辩,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这一方法的目的,也就是希望通过这种竞赛的方式可以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字词语段枯燥讲解分析的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调节氛围,给学生带去一种纯属于语文的快乐。

在竞赛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彼此既是竞争的对象,又是学习的对象,有时还需要团体合作,才能完成竞赛项目。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之间关系会更加圆融。竞赛结果的揭晓与适当的鼓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要知道很多职高学生在先前的小学初中阶段往往是被老师忽视的一类群体,他们很少有被老师赏识与肯定的机会。因此,竞赛方法的运用容易激发职高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特别是让学生在一个愉快而健康的环境里学习, 具有重要意义。

三.竞赛策略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多种运用形式

语文教学研究者曾说,语文的教学内容很广泛,其外延等同于生活。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的教材选编的内容是有限的。针对有限的教材,和常见的文体形式,我们可以组织一些切合语文教学的竞赛活动形式。

1.诗歌朗诵赛

我们知道诗歌这种文体,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因为诗歌的有些方面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需要学生自己体会。而达成这一点,朗读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因此,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就曾经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篇好的诗歌,光靠老师机械地分析讲解(比如照搬教科书讲授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什么是主旨),而不去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不让学生自己尽情去读,去体会诗歌的妙趣,这样做不但会把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肢解得七零八落,也会使学生淡漠了学诗的兴趣。再加上职高学生学诗歌的兴趣本来就不够浓厚。这样还不如进行诗歌朗诵赛。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上明确朗诵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个人读,可以是小组竞赛读,也可以是男女生竞赛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诗歌朗诵赛的评价标准,比如可以参照感情是否饱满真挚,动作表情是否自然;声音是否洪亮优美,吐字是否清晰准确;普通话是否标准,节奏是否准确协调;朗诵是否富有韵味和表现力、感染力等等。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读竞赛,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好胜求肯定的心理,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心。所以参赛的学生都在课前都做足了功课,有些学生利用手机,网络等资源提前去查找信息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内容,情感等等。他们会自觉地反复朗读诗歌,以期待在诗歌朗诵赛上有不错的表现。其实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已经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体会。这远比老师枯燥的讲解说教来得深刻的多。

2.微型辩论赛

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听、说、写的能力。对职高学生而言,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更不用说要让他们有条有理地进行理性地思考表达。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挖掘有限地教材资料,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此外,我们的很多篇课文,都能引发学生理性的思考。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有质疑性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辩论,也就是引入微型辩论赛这种形式,这样做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地分析思考,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把微型辩论赛引进语文课堂,可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与口语表达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时,就这篇文章的人生启示,设置了一个小小的辩题:一个人的成功关键在于什么,是机遇还是自身的价值。我提前告知学生要分成两大阵营,甲方观点:一个人的成功关键在于机遇。乙方观点:一个人的成功关键在于自身的价值。

学生们很感兴趣,他们为了能使自己一方取得比赛的胜利,都在课前分工合作,寻找相关资料,比如,有人专门负责寻找与辩题有关的名人名言,有人专门寻找比较有说服力的真实的案例,有人则负责整理资料,进行筛选,挑选出最切合辩题的资料,并加以优化整合。在此基础上,他们组内还事先进行PK,选拔出几个主要辩手,其他组员则以后援团的身份参加比赛,及时为主辩手出谋划策。

经过精心准备,学生们在课上非常踊跃,辩论双方针锋相对,字字珠玑,热情高涨。通过这样的竞赛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此外,学生在辩论赛中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敢于对辩论对方的看法观点进行有理有据地批驳,这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与此同时,在辩论中有时对对方所持的观点需要合力辩驳,所以学生在辩驳中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3.课本剧表演赛

竞赛策略在小说和戏剧作品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本剧表演赛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的形式可以把课本里较死板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

所谓的课本剧是把我们语文课文里的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其不同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朗读,它还要融入具体的角色扮演活动,加上戏剧性的肢体动作,考究一点还可以布置舞台背景,增强课本剧的现场感。

当然也有人持反对的意见,认为这种表演竞赛是流于形式,只是营造出课堂气氛热烈华丽的假象,而语文学习的效果却不一定好。

我是这样认为的:学生要取得课本剧表演赛的成功,则必然要做好足够的功课。首先课本剧的改编就是一个大难题,这需要学生团队通力合作,分工查找戏剧的相关知识,设计人物台词,要体现人物的个性,这就需要对剧中人物形象进行揣摩。这些都能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对话语言规范化,用词准确化,句子完整流畅,对话体现人物个性化。所以编演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基础的过程。

课本剧编完后,还要敲定谁来演,也就意味着组内要进行角色扮演分工。当表演者真正想把一个角色、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感人,得到大家的认可,他就会投入这个角色扮演的任务中,去用心琢磨他,去理解他。当学生对书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甚至是潜台词都逐一进行深刻的推敲揣摩后,他自然会对文章的思想主旨等各方面都有很独到深刻的理解,这对于作品的解读是很有益的。

当然,这里整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在选材方面,所选的课文必须适合课本剧表演,最好具有舞台性,不要出现纯粹为了课本剧而课本剧的现象,防止因滥用课本剧而偏离了课堂中心。改编时要遵循忠实于原文,又适当加以创新的原则:原文的思想主旨,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不能随意改动,不能出现刻意恶搞的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必要而合理的想象,多动脑筋,对原文作适当增补留删、调整创造。只有这样才课本剧表演赛不会是流于表面的华丽的形式,学生又能学到一些真正有用的知识。表演赛结束后,竞赛选拔出最佳表演团队,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等等,并颁发一定的奖品,这对职高学生而言这是莫大的鼓励与肯定。

4.片段作文竞赛

在语文课上除了上述的诗歌朗读,小说阅读,甚至戏剧作品教学可以采用竞赛策略外,写作教学也同样可以运用竞赛的形式。

说到写作这个话题,自然会想到那句经典话语: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现如今,参考职高学生的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这“第一怕”的威胁性已经大大减小了,因为整个职高阶段,周树人的作品只选了两篇;而相对于文言文,学生更害怕写作文。

从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来看,写作教学无疑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让学生变“怕写”为“要写”,我想首先要适当针对职高学生的学情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克服畏难的情绪,同时采用竞赛激励的方法,唤醒他们写作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一旦学生觉得写作并不是那么难,写作也能带来成就感与乐趣,我想他们也就不会那么排斥写作了吧。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对职高生而言,他们思想停留在肤浅的阶段,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并没有深刻的思想体会,再加上文字表达能力较弱,要让他们写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这是一件何其痛苦的事情啊。因此,我往往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穿插片段作文的写作竞赛,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因为片段写作没有六七百字的强制要求,学生不会望而生畏,再加上课堂内的片段写作往往是在课文教学内容的讲解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已经具有一定的情境,学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此外,再配上竞赛的诱惑,学生自由进行片段写作的欲望就被激发出来。

比如,笔者在进行《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教学时,就引导学生进行片段写作。当时写作话题是:学完了这篇小说,同学们可能会在内心唏嘘不已,你是不是有话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说,请真诚的对玛蒂尔德说一段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玛蒂尔德我真想对你说——这样的片段写作难度不大,且进行小组PK形式,写得好的小组和个人都能得到奖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被带动起来了。

经过长期有序的片段写作竞赛,我相信我们职高生的写作水平虽不能说能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但略有成效是应该可以实现的。

总之,竞赛策略在职高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活动形式,比如诗歌仿写赛,趣味阅读赛等等,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一陈述。

四.竞赛策略运用的注意事项

尽管竞赛策略在职高语文教学中体现出其巨大的优势,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竞赛要有序地进行

学生自然是教学的主体,但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竞赛前的准备。有时可以适当地指出学生在竞赛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的方法。这样做可以使竞赛的准备活动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在竞赛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适当调控竞赛场面,不要一味退居幕后,而造成竞赛活动过于喧闹,造成场面失控的情形,这在微型辩论赛中尤其要注意。

2.竞赛要良性化进行

每搞一次竞赛, 教师应采用良性的评价机制,以赏识鼓励为主,不轻易否定学生成果。及时进行竞赛小结,通过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选拔出竞赛的优胜者。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文课堂内竞赛活动的兴趣, 使竞赛策略能呈现良性的态势循环下去。

参考文献:

①王晓静.《在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文教资料2011年8月号下旬刊

②朱明霞.《辩论赛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年9月

③唐韵娴.《浅谈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新课程学习2010年9月

④苏叶.《诗歌朗诵探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9月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

猜你喜欢

兴趣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