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运会竞赛制度变迁方向探索

2014-09-29崔旭艳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办赛计分全运会

崔旭艳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教研室、竞赛训练处,广东广州 510500)

全运会制度是保证全运会顺利开展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体系,以及维持该组织体系运行相关的法规。全运会法规(制度体系)主要是指导围绕全运会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如《全国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以下简称:全运会竞赛规程)、《运动员注册交流管理试行办法》等政策规定,这些政策法规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引起全运会制度的变迁。

研究全运会竞赛规程内容及其演变特点,对把握全运会制度变迁方向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历届全运会竞赛规程的竞赛举办时间、地点、项目设置、运动员参赛资格、奖励和计分办法等条款进行分析,在对总结其演变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全运会制度变迁方向。

1 历届全运会举办时间、地点及项目设置演变特点

1.1 军国民体育色彩浓,全运会兴起但周期不稳定(第1-3届)

前两届全运会倡导振兴全民体育,项目设置具有民族特色和军事色彩,举办地点设在北京,举办时间和周期不稳定,体育政治功能被放大。

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直到第三届全运会1975年才举办,多数项目竞赛成绩下降。

1.2 与奥运会接轨,全运会转型,周期趋于稳定(第4-9届)

1979年在改革开放和“攀登世界体育高峰”背景下,9月,第四届全运会在北京召开,首次实现四年一届的比赛周期。1979年底,我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恢复,推动了全运会与奥运会的接轨进程。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首次在上海举办,首次根据奥运会项目设项,除武术为表演项目外,其他24大项均为奥运会项目。1984年,我国正式提出“奥运战略”,同年中国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奥运金牌的“零”突破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1987年召开的第六届全运会,奥运项目占27项,全运会首次走进广东。1988年我国运动员在汉城奥运会上失利,考虑到全运会与奥运会比赛的得失利弊,第七届全运会起,办赛时间改为奥运会次年。第八届、第九届全运会分别在上海、广东举办,除武术外,其他项目均为奥运项目。

这一时期,全运会由京、沪、粤轮流举办,项目设置、周期、举办形式等与奥运会接轨。

1.3 多地竞赛办赛,蓬勃发展(第9-12届)

这一时期,全运会设项除武术外,其它均围绕奥运会项目设置。全运会办赛地点,从第十届以来依次走进江苏、山东、辽宁,打破三地轮流办赛的旧格局,形成全国各地竞争办赛的新局面。全运会项目设置、办赛时间、办赛地点的变化已形成全运会特有的竞赛制度。

2 运动员参赛资格的演变

全运会竞赛规程中运动员参赛资格条款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其中“运动员交流”是运动员参赛资格变化的显著特征(见表1)。

表1 运动员交流办法演变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运动员交流年限延长和交流范围受限”是该办法不断演变的特点。

运动员交流办法对平衡区间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更多运动员提供了参加高水平比赛的机会,一些地区一些项目后备运动员通过交流改变代表资格,获得了比赛机会,竞技水平迅速得到了提高,如,十运会赛艇场上的运动员有1/3来自辽宁,不但使辽宁的体育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使更多的运动员通过交流得到了比赛的锻炼。又如,四川跳水队的方敏、侯媛媛(四川和江苏联合培养)在女子双人3m跳板比赛中获得了金牌等等。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八运会上一些单位通过交流运动员获取了积分,甚至取得奖牌。九运会时,交流运动员已成为时尚。十运会时,运动员交流更是达到了空前,正常交流的运动员就涉及到十运会32个比赛大项中的30个,总人数达到1488人[1]。因此,从表1中可以看出,八运会以来,运动员交流年限在不断延长,交流范围也在不断受到限制。

3 奖励与计分制度的演变

全运会竞赛规程奖励与计分办法,前五届全运会相对简单。第六届全运会起,增加了计分排名:奥运项目奖前8名(计9、7、6、5、4、3、2、1 分);非奥运项目奖前 6 名(计 7、5、4、3、2、1分)[1]。从第七届全运会开始实行奥运成绩计入全运会,第八届起增加了协议计分和两次计分,同时对球类集体项目奖励和计分办法作了调整和改革。具体演变如下:

3.1 奥运成计分办法奖励力度不断加大

从表2中可以看出,自奥运计分办法进入全运会以来,奖励力度和范围逐届加大,奥运成绩已成为全运会计分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

3.2 协议计分办法历经四届全运会,路径被锁定

协议计分办法是针对“运动员交流”条款而出台的奖励办法,它们同时出现在八运会,按协议双方单位各按运动员所获名次的奖牌和分数的50%进行统计。

表2 奥运成绩计分办法演变情况

表3 协议计分办法演变情况

协议计分办法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助长了各代表团“强强联合”等不利于全运会竞赛公平的功利行为。如协议计分政策实施以来,对排球项目而言,国内最早开始琢磨“强强联合”的是上海有线女排和辽宁环宇女排,九运会上海有线女排的金牌指标已早早定下,而辽宁环宇女排也被省体育局寄予厚望,为完成各自在九运会上的指标,双方在协议计分上做文章——辽宁给上海主攻手,上海给辽宁副攻、接应。上海有线女排虽然已经是国内联赛的四连冠和八运冠军,但强攻不强的问题一直突出,辽宁环宇女排主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上海女排的副攻、接应类人才一旦输入辽宁环宇女排,该队的立体化攻防也马上构成,一种“双赢”局面将随之产生。协议计分在金牌利益的驱使下,人为地变了味道,八运会以来对该办法的不断改革(表3),使得协议计分的范围逐步缩小,最终在第12届全运会比赛中被取消。

3.3 两次计分办法不断调整,渐近式发展

1993年《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运会中实施解放军两次计分政策,改革的目的是满足地方及解放军队伍的利益诉求。从1997年八运会开始,规定解放军的运动员与原输送单位实行两次计分,即运动员取得成绩后给解放军计一次,再给地方计一次。该政策尽管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向解放军输送后备人才、缓解了解放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但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如十运会时的“孙福明事件”。表4对八运会以来的两次计分政策演变情况可以看出,为了避免在执行中出现偏离的现象,实行两次计分的运动员身份和项目范围越来越受限制,对该办法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才可能使两次计分制度获得生存空间。

3.4 部分球类项目加倍计分

表5 部分球类项目计分办法演变情况

从表5中可以看出,球类集体项目奖励和计分办法已成为全运会计分办法中的特殊形式且奖励力度不断加大,成为鼓励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球类集体项目、储备后备人才的直接动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全运会经过不断演变,已形成奥运会次年举办、以夏季奥运项目为主并兼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全国各地竞争办赛的特点。现行的办赛时间、周期、形式成为全运会稳定的制度。

4.1.2 运动员交流是全运会制度变迁的特殊法规,它对我国竞技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带来诸多弊端。运动员交流办法在不断演变中趋于完善。

4.1.3 全运会奖励与计分制度经过不断演变,形成了由全运会项目计分、球类部分项目加倍计分、奥运会成绩计分、解放军两次计分共四种计分形式构成。

4.2 建议

4.2.1 制定办赛奖励制度,调动积极性,带动全国体育整体发展水平

建议将已经有过办赛经验的省、市采用“扶、帮、带”的形式,援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申办全运会,根据办赛情况,对办赛地区和实施援助的地区制定打分奖励制度,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轻承办城市的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全运会办赛质量,调动全国各地办赛积极性,还可以将办赛地点有效地从东部向中部、西部辐射,带动全国体育整体发展水平。

4.2.2 延长运动员交流年限,制定新型交流人才参赛的奖励制度

在现有交流制度的基础上,将交流运动员在新注册单位的时间延长至四年,淡化输出和输入单位的功利性。培养“体教结合新型竞技人才”,在全运会中设置各代表团对新型交流人才的成绩排名和奖励制度。

4.2.3 加大计分制度改革力度,促进对全运会方向的引导作用

进一步完善两次计分制度,加大对高尔夫球、橄榄球等新兴奥运项目的奖励力度;加大对整体水平较低的田径、游泳等目前可测量类项目的奖励力度,对这类项目奥运会前8名,按对应名次的3倍积分和3、2、1块金牌、3、2块银牌、3、2块铜牌计入全运会代表团成绩。

[1]牛清梅,等.全运会运动员交流的利弊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76 -78

[2]兰彤,等.十二届全运会新竞赛规程解析及东道主应对策略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0(3):97-101

[3]刘建.全运会竞赛规程演变的主要内容和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9):56 -59

[4]张建会.全运会制度60年演变(1949—2009)[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10 -19

猜你喜欢

办赛计分全运会
2022年赛历划重点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张家口76个冬奥项目全部完工达到办赛条件
北京冬奥会场馆年底全部建成
高级教师评审倾力一线教师
基于单片机的中国式摔跤比赛计分器开发设计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