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就业与人才培养导向下的高等体育教育课程设置

2014-12-05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导向设置

李 润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基础部,广东茂名 525000)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又似乎始终在变化。高校培养目标是高校办学宗旨的一个永恒话题,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早在英国牛津大学建校之初,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宗教和哲学方面的高级人才[1],而今牛津作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早已是自然科学、医学等现代科学的著名学府,是科学家的摇篮。高校的培养目标最需要与时俱进,同时,其培养目标应当具体体现在它的课程设置上。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从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过渡到今天多学科、多方向的综合体育运动教育体系,正是适应社会变迁而做出的框架式调整。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刚刚过去的十几年间,世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国社会也在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尽管在不断改革,但似乎仍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讨论高等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于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非常的现实意义。

1 课程设置的人才培养导向与就业导向

1.1 课程设置的人才培养导向

社会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经济越繁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越多样化,反过来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也能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人才观的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2],同时,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就超越了其他国家而成为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特别是在冷战时期,苏、美两大超级大国的人才争夺战也近乎白热化。美国给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给他们创造条件去美国读书,这其中很多学生毕业后就留在了美国,即便没有留在美国的学生,在他们读书期间也为美国的科研领域做了许多工作。相比之下,前苏联没有实行开放的世界人才战略,使得其经济发展比美国落后了许多。

高等学校曾经是我国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基地。早在建国初期,我国在经历了多年战乱之苦之后,百废待兴,人才缺乏。也就是从那时起,人们把高等学校视为“人才”的摇篮,但那时的“人才”没有现在这么专,也没有现在这样多样化,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就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他们设计和主导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讲,人才培养导向是当时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而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泛泛,所以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就相对没有十分明确的专业方向。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高校体育专业还千篇一律地成为体育专业,而培养目标就是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所以说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人才培养导向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深深影响着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及其课程设置。

泛泛地讲课程设置的人才导向似乎并不容易理解,因为它受到“人才观”和特定社会条件下人才需求的影响。在50、60年代的中国,人们把所有的大学毕业生称为“人才”,而在当时的美国,只有那些能够从事尖端科技工作的人是他们认为的人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致力于培养“人才”,大部分的高校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各行各业的专业劳动者为己任。

1.2 课程设置的就业导向

中国大学扩招和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使得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当代突出的社会问题[3]。大学生已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人才,大学也在反思他们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就业率成为各大学招生宣传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课程设置的人才培养导向受到了颠覆性的挑战,转变陈旧的人才观和积极与就业市场接轨是当前我国大学专业设置及与其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导向都曾经是大学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依据,这似乎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在当今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发展形态层出不穷的条件下,大学很难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很多领域,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已远远超越了大学,加之市场变幻莫测,大学开始走出校门去了解企业的需求,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制他们所需的人才,这就形成了就业导向,亦或称其为市场导向的课程设置机制。

2 中、外高等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现状及其趋势

高校的课程设置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又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应,当高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时,课程改革就便势在必行[4]。然而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早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大量的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时,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似乎还没有做出根本性的调整。过去的人才观和旧的课程体系的惯性影响仍然束缚着体育教育界的手脚,使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行进缓慢。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的就业导向显得过于薄弱。现行体育相关专业设置包括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休闲体育、体育管理等类别,具体地分析这些专业的课程与培养目标可以发现,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与这些专业相去甚远。首先,在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体育教育仍然是各高等体育院校最主要和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同时,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没有考虑到小学、中学以及城市和偏远贫困地区的师资需求现状;其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各级竞技体育单位的教练员,然而自从这个专业开设以来,很少比例的毕业生能够走上教练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该专业厉行多年未作任何改变,这显然是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就业导向置之不理;再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事实上就是武术专业,而社会果真需要如此多的武术教师或教练以至于各体育院校千篇一律地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最后,以上讨论的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能反映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比如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的学生入学条件很低,是体育专业中入学文化课成绩要求最低的,而现代运动训练的科技水平已达相当高的水平,现行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文化基础都不能满足社会对运动训练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失去了就业导向的体育专业和课程设置是当前我国体育高等教育的问题所在。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大学都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和课程的,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从而找到自己喜欢的、收入不错的工作,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专业很快就会被学生抛弃。在美国和加拿大有着著名的调查公司专门为大学的就业市场作调研,大学则根据这些调查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他们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同时,校企合作也是深受大学青睐的提高就业率的方式,比如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就是靠着与全球众多知名的大公司合作推出学生带薪实习项目,从而成为加拿大最受学生欢迎的学校,其很多专业的录取分数都高于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多伦多大学[5]。反过来,那些与他们合作的大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学校共同建立新产品研发基地,使得滑铁卢大学的毕业生一走出校门就带着大企业工作的经验,因而就业对他们来说变得非常容易。就业导向是当前欧、美大学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所依据的金标准。

美国常春藤的大学之所以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科研水平高,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学生就业水平高,毕业后的收入高,所以这些大学的学费通常比一般学校高出很多,但学生把交学费视为一种投资,高投资、高回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如果没有良好的就业前景作支撑,这些学校显然不会被学生追崇。在中、外高等教育交流日趋频繁的当下,就业导向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和教育管理者所接受,因此,研究人才市场需求和国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3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未来设想

对于我国现阶段大学专业与课程改革来说,一个重要前提是让高层管理者或者说决策层转变观念,使他们在传统的课程设置的人才培养导向和就业导向方面做出抉择,进而在大学的功能定位方面做出观念性的改变。当课程设置的就业导向被越来越多人认同的时候,研究就业市场的状况和就业信息便成为眼下高等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必须建立就业市场信息研究机构,并定期公布市场需求情况,为高校提供实时的信息,包括人才需求的层次、能力要求、知识结构要求等等。同时,加强中、外高等教育交流,推行课程交流与互换、学生互换、学者互访等国际交流项目,对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课程设置非常有利。大学对于社会职业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尽管企业,或者说人才市场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超前于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但大学在规范职业范畴和人才的能力结构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大学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是最好的就业导向的内涵与形式。这方面,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积累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目前,运动休闲、娱乐与健康是国际体育教育的主流方向,体育运动是人们生活方式中的必需品,因而体育服务于大众便成为了体育高等教育的立足点和金科玉律。在发达国家,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育的内容都已健康和娱乐为主题,高校间的竞技体育比赛也是休闲主体下的一个插曲。除了商业化的竞技体育之外,大部分的体育相关人才需求都集中在运动休闲与旅游、运动休闲治疗与康复、运动与冒险教育、运动健身、运动娱乐与行为矫正等行业。这些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未来方向,而这些方向所涉及到的课程体系也是我们亟待建立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休闲、娱乐、健康相关体育的发展并没有抹杀人们对竞技体育的热情,相反去促进了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爱好和竞技体育的热衷,从而使得西方职业化的竞技体育得到了空前发展[6]。我国未来同样需要竞技体育教练、管理人才、商业运作人才(包括体育经纪人)等。这些都是我国就业导向下课程设置过程中值得考虑的问题。

4 结语

就业导向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并不是对“人才”的忽视,而是人才观的转变,新时期的人才观是指具有某方面专才的、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一个人在专业方面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在学校的3、4年时间,而是要靠他们终身不断地学习。高校培养的人首要的是让他们能够在毕业之时顺利地进入他们的专业工作岗位,在其之后的几十年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学习,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人才”。

[1]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2]曲宗湖,顾渊彦.学校体育学课程建设回顾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报,2009(1):61-64

[3]熊若愚.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N].学习时报,2013-06-14

[4]张武军.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研究[J].法治与经济,2011,275(5):135 -136

[5]www.uwaterloo.ca

[6]肖焕宇,方立.中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人口的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7-12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导向设置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偏向”不是好导向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栏目设置一览表
犬只导向炮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