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信息的企业并购知识转移效果测度与比较研究
2014-09-28丽娜
丽娜
摘 要:现代企业并购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知识转移获取目标知识。由于知识资源本身隐含性、复杂性和附着性等特征,这种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效果难于测度。本文提出从专利信息的角度对于企业并购前后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提供了一种测度并购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方法,并基于专利数量和质量的指标就企业并购知识转移效果进行了行业、时间、交易类型三个维度的比较。
关键词:企业技术并购;知识转移;技术创新能力;专利分析
一、引言
获取目标知识是现代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之一。目标知识的获取过程主要是通过并购后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来实现的。企业间的知识转移除了并购还有技术产品购买、技术许可、合作研发和合作生产等形式。所谓知识转移,就是伴随着人员流动、知识资产转移和知识溢出发生的一方(个人或组织)从另一方(个人或组织)获取知识的过程(Cutler,1989)。在并购过程中,主要是标的企业的知识向并购方企业转移。
很多学者对知识资源的特性进行研究(Teece,1996;甘路明,2003;戴俊,2004等)。其中影响知识转移效果测度的主要是知识的隐含性、复杂性和附着性等特征:第一,知识的隐含性。企业的大量知识是隐性知识,难于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样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与转移。知识的隐含性过高往往是技术知识转移失败的重要原因(于培友、奚俊芳,2006);第二,知识的复杂性。特定的知识可能被一系列相关的技术共同且不同程度的涉及,难以界定其边界。并且,某项特定的复杂技能可能跨越员工或部门,这样的知识不容易被个体员工整体性把握(庄亚明、李金生,2004);第三,知识的附着性。企业的知识产生于企业特定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中,作为组织或者是个人记忆存储起来,形成企业知识。也就是说企业知识附着与具体的个人或者部门,难于界定和剥离。知识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并购后企业知识的转移以及对其效果的测度具有很大的难度。
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的测度是衡量并购,尤其是技术并购绩效的基础,这个问题一直是知识管理和企业并购相关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组织间知识转移效果测度方法的研究。本文从专利信息的角度对企业的技术能力进行评估,并将其置于企业并购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提供了一种测度企业并购后知识转移效果测度的方法。
二、知识转移效果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很多学者对于组织间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就目前提出的评价方法来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知识转移的过程出发,基于衡量知识的直接指标;一类是从企业在知识转移前后的整体绩效出发,基于并购方企业的绩效指标。
Jeffrey&Bing-Sheng Teng(2004)提出了四要素模型,他们认为知识源、知识受体、转移的知识和转移情景是知识转移过程的基本要素,也决定了知识转移的效果,他们的研究成为之后很多研究的基础。李楠和严素梅(2009)建立了包含转移频率、转移成本、知识使用效果、知识再创程度和受体投入程度在内的知识转移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卢兵等(2006)将知识转移效果划分为获得知识的主体数和所获知识的丰富度两个维度,构建了知识转移的效果立方模型,建立了一个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模型。彭伟和邹晓燕(2009)提出从知识量、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三个维度分别进行测量以全面反映知识在组织之间转移的效果。方凌云(2011)认为,可以从企业间技术合作与技术创新联系、人才流动带动的知识流动两个方面测度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的效果。
任荣(2005)提出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效果可以通过产出和投入的角度进行测量:产出方面,这主要计算员工能力变化而导致的产出变化;投入方面,主要计算企业用于知识转移的投资成本。产出高于投入即表明知识转移的效果是正面的。他还提出,在评价企业知识转移效果时,应该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评估知识转移发生后员工对有关知识或技术的掌握程度;其二,以外部审计员的角度用审计的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活动做整体评估。苏卉(2009)选取并购前后企业的产出作为指标,将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控制,用企业产出变化率作为衡量知识转移效果的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
从目前对于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测度方法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知识转移过程出发来衡量知识转移的效果。在具体评价指标方面,尤其是客观评价指标方面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很多指标相应的数据因为难于采集从而给评价过程造成了困难。我们基于专利信息,根据通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选取专利信息中的重要指标,用于衡量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效果。同时,企业的并购是企业知识转移的重要场景。因此,我们用专利信息指标衡量企业并购前后科技创新能力的变化,从而直接测度企业在并购中知识转移的效果,为评价并购的整体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基于专利信息的企业并购知识转移效果评价
目前,知识转移在并购中普遍存在,显著提升了并购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可以通过并购方企业在并购成功后一个时期内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因此,我们跟踪这些并购方企业的专利申请信息,从中找到具有通用性和代表性的指标,比较并购发生前后并购方企业这些指标的变化,从而评价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知识转移的效果。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进行了行业、时间和交易方式间的比较研究。
1.评价方法
我们搜集了并购方企业在并购发生前后(以并购宣告日为时间节点)的重要的专利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利数量指标,包括并购前三年专利申请数、并购后三年专利申请数和总专利申请数;一类是专利质量指标,包括专利被引次数与专利技术周期(Technology Cycle Time,TCT)。比较并购前后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质量的变化可以判断企业并购究竟对知识转移,特别是对技术创新有无正面影响。
具体指标及其说明见下表1。endprint
表1 专利信息指标及其说明
2.数据来源
我们从CVSource投资数据库中选取了2005年-2010年中国国内所发生的并购事件,从中去除掉并购交易规模在10亿以下、并购类型为借壳上市以及最终失败的并购事件。CVSource投资数据库:http://www.cvsource.com.cn/ 。然后在汤森路透专利数据库中收集以上并购事件中企业的专利信息,包括以上表1中的所有指标。汤森路透专利数据库:http://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
3.结果与分析
在2005年-2010年中符合条件的样本数共467个。比较这些并购方企业并购前后的专利数量的变化,专利数量增加的共373个(其中57个在并购前三年无专利申请),专利数量未出现变化的83个(其中80个前后专利数量为0),后专利少于前专利的11个。在专利申请于并购前后发生增长的企业中,后专利平均增长率为1590.15%,最小值为14.06%(济南钢铁股份吸收并购莱芜钢铁),最大值为56300.00%(徐工集团收购徐工工程机械)。我们基于以上专利数量和质量的指标进行了行业、时间、交易类型三个不同维度的比较:
(1)行业间的比较分析
我们根据行业对于样本进行了分类,共分为电气设备、高科技产品、信息等17个行业。计算不同行业企业并购后专利申请平均增长幅度,并对其进行了排序。结果见下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发生专利增长的373个样本中,各个行业后专利的平均增长率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这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并购中知识的转移获得了显著地提高。其中电器(5784.13%)、医药(2014.21%)、高科技产品(1785.26%)以及材料(1632.27%)等行业的企业并购中专利申请数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相比之下,环境(210.64%)、基建(100.32%)和轻工业(87.32%)企业专利增长率较小。
可以发现后专利平均增长率处于前列的行业普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此期间内并购活动比较活跃,其并购事件数量占总并购数的比例大,而且这些行业的并购大多以技术并购为主;第二,专利申请量在总专利中所占比重以及排序也处于所有行业的前列;第三,这些行业普遍被认为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也是近些年来政府为了增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而着力扶持的产业。
(2)时间维度的比较分析
我们以2007年为界将研究期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07年;第二阶段,2008年-2010年。分别统计企业并购前后专利的增长率,并根据增长率的范围将其划分为6个区间,分别统计这些区间企业出现的频数,结果如下表3和图1所示。
表3 2005年-2007年与2008年-2010年并购方企业后
专利增长率分布
图1 2005年-2007年与2008年-2010年并购方企业后专利
增长率分布
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到,第二个阶段(2008-2010年)并购企业的后专利增长率要高于第一个阶段(2005-2007年)。2008年-2010年所有后专利增长的并购企业中处于高增长段企业的比例也要明显高于2005年-2007年。这可以解释为近些年来,随着国内企业的在并购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够较为有效的克服文化、制度和技术方面对于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制约,有效的提高了知识转移的效率。
(3)专利质量统计
以上我们主要从企业并购前后的专利申请数量的角度衡量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效果,以下我们将注意力移到专利的质量。我们选取专利的被引次数和专利技术周期作为衡量专利质量的主要指标。对于并购方企业的467个样本,前专利共29309项,后专利共57963项,这些专利共被引次数为6480次,其中前专利被引次数为1872次,后专利被引次数为4608次。也就是说前专利每项平均被引0.06次,前专利每项平均被引0.08次。就被引次数来说,后专利要略高于前专利,即后专利的质量相比前专利略有提升。
技术周期(TCT)是指专利在其专利文件中所有引证专利年龄的中间数。它测量的是最新专利和早期专利之间的一段时间。早期专利代表着现有技术,因此TCT其实就是现有技术和最新技术之间的发展周期。因此,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利的先进程度。这个指标具有行业依存性,技术更新速度快的行业相对技术TCT较短。我们选取了电子、制药和信息三个行业,统计其并购中前专利和后专利的平均技术生命周期,结果如下图2所示。
图2 并购方企业前后专利技术周期比较
从图2可以看到,我们选取的并购活动比较活跃的电子、制药和信息三个行业中,在并购后专利的技术周期相对并购前专利均出现了降低,这也说明并购后专利的质量由于并购而获得了提高,显示了知识转移的效果。
(4) 交易类型
并购的交易类型可以分为合资公司、收购、私有化公司、吸收合并、增资和资产收购以及借壳上市。我们将借壳上市的方式排除,根据交易类型将样本进行分类,结果如下表4。
表4 不同并购类型后专利平均增长率
从表4可以发现,在这些交易类型中,吸收合并、收购和资产收购这三种类型的并购中后专利平均增长率高于其他类型,这也就是说明目前我国以知识转移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并购多采用这三种交易类型。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我们基于专利信息,根据通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选取专利信息中的重要指标,用于衡量企业在并购前后科技创新能力的变化,从而直接测度企业在并购中知识转移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行业、时间和交易方式间的比较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第一,在现代并购中,大部分企业都可以通过知识转移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这种提升是显著的,并购后专利申请增长率和专利质量提高反映这一趋势。第二,这种知识转移的效果具有行业差异,一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购的知识转移效果更加显著,这可以解释为这些企业通过并购获技术知识的目的更加明确,转移的过程更加顺利。第三,目前吸收合并、收购和资产收购这三种类型的并购后专利平均增长率高于其他类型,这也就是说明以知识转移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并购多采用这三种交易类型。endprint
我们认为,并购活动一般情况下会通过知识转移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种知识转移,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在并购前要详细分析标的企业的目标知识,包括具体专利技术、商业秘密或产品配方,提高技术知识匹配度。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标的企业的目标知识与企业本身的背景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人才与管理机制。制定长期的企业整合计划确保企业文化、人才、理念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开展知识转移进程。第二,国家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应该包括在技术并购方面提供便利。第三,政府减少对于企业并购活动的干预,简化审批流程,鼓励企业技术并购,特别是吸收合并、收购和资产收购这三种类型的并购。
参考文献:
[1]Cutler, R. S. A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US high technology transfer practice.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89,36(1):17-24.
[2]Teece.D. Firm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1996(2):193-224.
[3]Jeffrey. L. Cummings,Bing-Sheng Teng.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39-68.
[4]Ernst, H. Patent portfolios for strategic R&D plann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8, 15(4):279-308.
[5]戴俊,朱小梅, 盛昭瀚.知识转化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4(6):85-91.
[6]方凌云.企业之间知识流动的方式及其测度研究.[J].科研管理,2001年(1):74-78.
[7]甘路明,潘惠,刘景江,陈劲.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2):201-204.
[8]卢兵,岳亮,廖貅武.联盟中知识转移效果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84-88.
[9]李楠,严素梅.科技服务的知识转移效果评价与对策分析.[J].现代情报:2009(3)7-14.
[10]彭伟,邹晓燕.基于组织类型与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22-224.
[11]任荣.企业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价.[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220-221.
[12]于培友,奚俊芳.企业技术并购后整合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 2006(9):39-44.
[13]庄亚明,李金生.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 2004(6):50-55.endprint
我们认为,并购活动一般情况下会通过知识转移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种知识转移,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在并购前要详细分析标的企业的目标知识,包括具体专利技术、商业秘密或产品配方,提高技术知识匹配度。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标的企业的目标知识与企业本身的背景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人才与管理机制。制定长期的企业整合计划确保企业文化、人才、理念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开展知识转移进程。第二,国家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应该包括在技术并购方面提供便利。第三,政府减少对于企业并购活动的干预,简化审批流程,鼓励企业技术并购,特别是吸收合并、收购和资产收购这三种类型的并购。
参考文献:
[1]Cutler, R. S. A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US high technology transfer practice.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89,36(1):17-24.
[2]Teece.D. Firm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1996(2):193-224.
[3]Jeffrey. L. Cummings,Bing-Sheng Teng.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39-68.
[4]Ernst, H. Patent portfolios for strategic R&D plann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8, 15(4):279-308.
[5]戴俊,朱小梅, 盛昭瀚.知识转化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4(6):85-91.
[6]方凌云.企业之间知识流动的方式及其测度研究.[J].科研管理,2001年(1):74-78.
[7]甘路明,潘惠,刘景江,陈劲.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2):201-204.
[8]卢兵,岳亮,廖貅武.联盟中知识转移效果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84-88.
[9]李楠,严素梅.科技服务的知识转移效果评价与对策分析.[J].现代情报:2009(3)7-14.
[10]彭伟,邹晓燕.基于组织类型与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22-224.
[11]任荣.企业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价.[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220-221.
[12]于培友,奚俊芳.企业技术并购后整合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 2006(9):39-44.
[13]庄亚明,李金生.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 2004(6):50-55.endprint
我们认为,并购活动一般情况下会通过知识转移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的实现这种知识转移,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在并购前要详细分析标的企业的目标知识,包括具体专利技术、商业秘密或产品配方,提高技术知识匹配度。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标的企业的目标知识与企业本身的背景以及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人才与管理机制。制定长期的企业整合计划确保企业文化、人才、理念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开展知识转移进程。第二,国家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扶持政策应该包括在技术并购方面提供便利。第三,政府减少对于企业并购活动的干预,简化审批流程,鼓励企业技术并购,特别是吸收合并、收购和资产收购这三种类型的并购。
参考文献:
[1]Cutler, R. S. A comparison of Japanese and US high technology transfer practice.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89,36(1):17-24.
[2]Teece.D. Firm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1996(2):193-224.
[3]Jeffrey. L. Cummings,Bing-Sheng Teng.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39-68.
[4]Ernst, H. Patent portfolios for strategic R&D planning.[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8, 15(4):279-308.
[5]戴俊,朱小梅, 盛昭瀚.知识转化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4(6):85-91.
[6]方凌云.企业之间知识流动的方式及其测度研究.[J].科研管理,2001年(1):74-78.
[7]甘路明,潘惠,刘景江,陈劲.企业技术知识管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3(2):201-204.
[8]卢兵,岳亮,廖貅武.联盟中知识转移效果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84-88.
[9]李楠,严素梅.科技服务的知识转移效果评价与对策分析.[J].现代情报:2009(3)7-14.
[10]彭伟,邹晓燕.基于组织类型与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22-224.
[11]任荣.企业知识转移效果的评价.[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220-221.
[12]于培友,奚俊芳.企业技术并购后整合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 2006(9):39-44.
[13]庄亚明,李金生.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科研管理, 2004(6):5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