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烹饪·练习作

2014-09-28刘海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7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生活

刘海霞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46)

学烹饪·练习作

刘海霞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46)

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尝试如下做法:原料筛选——整理多种素材;烹饪润色——展示多样表达;品尝生成——提倡多项修改。让学生的习作能力在不断地积累和实践中,得以提高。

习作;指导;整理素材;多样表达;多项修改

《汉语词典》对“习作”的释义为:直接或间接地为正式创作提供准备或前提条件的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小学生作文题定为“习作”,这个定位从根本上动摇了过去几十年作文教学的根底,使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从空中楼阁回到了填底奠基,并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激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中年级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新课标的习作理念为指导,将“烹饪学”运用于习作指导与生成的教学实践,尝试如下:

一、原料筛选——整理多种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出真作文、好作文,大脑这个仓库必须要有“米”,“米”从何来?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可见,生活即作文。学生缺的不是“生活”,而是发现与整理,往往是“身在宝山不识宝”,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教师就要去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宝”,整理这些“宝”。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身边事情的主动意识,教师首先要做捕捉素材的能手。凡身边万物,都应让学生留心观察,小到花草虫蚁,大到大爱大难,都要让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看、闻、问、触、想,用心去感受、体验、想象、发现、积累。教师要善于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向学生提醒,让学生去关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同时,教师应经常倾听他们获得的新信息,点拨他们如何运用收集到的材料,并鼓励他们立即记录到自己的小本子中去。让大脑这个仓库有足够的“米”。收集的素材,还要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类别分门别类地整理,这样建立的素材库才是最有效的。因为学生在分门别类的整理过程中,就已经对素材进行了较深入的感悟,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还加深了记忆,到了写作的时候会泛起感情的波澜,作文易于写出真情。这是事半功倍的。此外,由于事例是分类整理的,我们回忆时,就会“顺藤摸瓜”“触类旁通”,将素材相互激活,常常是一回忆就会接二连三地想起一大串类似的或相反的事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篇自我介绍时,笔者千方百计打开学生的思路,指导他们筛选最有意义的素材,感觉自己外貌有特征的,可以从人物外貌入手,生动刻画;感觉自己有着跟别人不一样的爱好兴趣,可以从这个点上出发来思考,标新立异;喜欢自己的生肖属相的,可以联系自己的性格特点去描写,同中求异;如果自己的名字有着特别的含义,不妨介绍,与众不同……这样,虽是一篇简单的自我介绍,通过筛选典型的素材,让学生的习作异彩纷呈。

学生要真正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体验生活,靠的是平时,靠的是课外,教师要在各项活动中,引导他们用童心去感受生活,用童眼去观察生活,用童身去体验生活,用童话去编织生活,从而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从而让笔下流淌出潺潺的清泉。

二、烹饪润色——展示多样表达

我们有了素材之“米”,那该如何“烹饪”指导呢?作文是运用已经掌握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来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靠平时的积累。笔者主张把作文的基础训练放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我们要品析作者的表达,大至选材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小至标点使用等方面。通过朗读、背诵和适当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包括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各种句式、段式等。这样,他们在习作表达时就有了“烹饪”技巧。如:笔者发现很多课文中都有表现“高兴”的句子,但是写法都不同。于是,要求学生先从课内找出这些句子,再从课外补充摘录类似的句子。然后,要求他们表达不同场合的“高兴”。看,很多精彩的表达跃然纸上:☆心里高高兴兴,像有只小鸟在那里歌唱。☆他心情舒畅,如同江南的二月,春风拂面,暖意融融。☆内心一种愉快的情绪汹涌起来,圆圆的脸上漾上了笑纹。☆我抓过书,跳到桌边,“咚”地坐在椅子上,喜滋滋地读着……☆高兴得像失了神,许久才缓过气来,一阵醉人的快意浸透了她的心。……再如:一次以现场“青蛙下蛋”双腿夹球跳游戏为题的习作上,我为学生提出了烹饪建议,如下表:

菜名:“青蛙下蛋”

当然,在集体操作的习作课堂上,应尽量避免习作技巧、写作要求、习作规律的名词术语的生吞活剥的搬运,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让他们写出真情,写出童趣,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让他们做到想表达、会表达、勤表达,最终达到善表达,就能写出好文章。

三、品尝生成——提倡多项修改

下锅上菜,该是切磋厨艺的时候了,同伴之间该如何“试菜”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文成于改”的道理,这与“玉不琢,不成器”是一样的道理。新课程背景下的习作已被看作是教师、学生、习作三个维度的对话实践活动,因此,作文它与生俱来就具备了任人“批、改”的准备。不管是“人言可畏”的口头批改,还是“千刀万剐”的动手“修改”。

第一,学生自改。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该属于作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改……养成了自改的能力。”学生能独立地修改自己和作文,这是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每次习作之后,教师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对自己的作文从字、词、句、段、篇、标点等方面进行自悟自查,让学生用学过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第二,学生互改。教师根据教材训练重点要求,明确修改要点,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在合作探究中取长补短。第三,集体评改。教师可以选出带有普遍问题的学生作品,作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会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纷,要让其各抒己见,在意见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作文水平。

人们常说:“在游泳中学游泳,在炒菜中学会烹饪。”学生的习作能力只有在不断地积累和实践中,才能得以提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方能达到呼之即出,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加上教师适当点拨或在瞬间灵感的诱发下,就会不可抑制地要用语言文字倾述心中的真情。

[1]管建刚.我的作文新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G623.2

A

1674-9324(2014)27-0216-02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