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9-27姜永波
姜永波
摘 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索面向应用的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以有效缓解电子商务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本科四年时间分层次、递进式地安排课程,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等项目,将分散的各教学、实践内容有机整合,辅以6×1模式形成立体化培养体系,以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适用性。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立体化培养;6×1模式;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194-03
引言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服务业态,其发展对于提升消费需求、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电子商务“十二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在不同行业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市场对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在企业中的普及,超过40%的参与调查企业称对电子商务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其就业岗位及收入情况看,对就业的综合满意度低,人才流动频繁。一方面,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招聘到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并且这种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日益凸显。
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一)电子商务人才类型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大致分为三类:技术型、商务型、管理型,不同类型人才对技能水平要求不同。技术性人才是基础性的电子商务人才,其显著特点是精通电子商务技术,如网站建设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操作性强且对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积极学习能力;商务型人才是电子商务人才的主体,对技术有基本的了解,精通商务知识,能够指导企业如何有效介入电子商务,能为企业提出合适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综合性管理型人才对技术和商务都有较好的把握,熟悉电子商务网站的策划、开发和运营,能够从整体的高度把握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
电子商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新兴专业,因此多数高校都是在培养过程中摸索,在设置电子商务的培养目标时,往往“大而全”、无针对性。课程内容涉及到计算机、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但是学生由于教学学时、精力及兴趣等原因,对于多数课程知识的掌握只局限于表面,很难深入,因此就业时被戏称为“万能油”,相应职位所需的知识都学过,但是又不精。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位往往是具体明确的,同时又有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高校电子商务毕业生无法去匹配确定的职位需求,市场上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供需极不平衡。
2.师资力量
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储备时间较短,多数教师都来自于从计算机、管理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真正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教师比例极低,因此教师的专业性不够;企业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热点频现,对旧知识的淘汰率高,对教师知识的更新换代提出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多数教师跟企业联系较少,积累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理论,无法及时跟进企业对专业、对人才的要求。
3.校园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
电子商务专业的操作性极强,实践教学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教学过程中各课程设计独立、分割进行,相互之间衔接性、融合性较差;校内实训是在校园环境下进行的,程序僵化,内容简单、单一;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往往也是走马观花。因此多数同学操作能力较差,毕业后进入企业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期。
二、立体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上电子商务人才的供需失衡揭示了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严重脱节。电子商务人才呈现年轻化特征,年轻人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愿景,对薪酬有较高的期望值,人才流动性大。电子商务企业的激烈竞争使得行业的利润极薄,相应的薪酬较低;同时由于人才的高流失率,企业也无法提供系统化的职业培训,员工较难提高素质,使得员工忠诚度不高,电子商务人才市场形成恶性循环。解决的有效办法是通过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多维度地综合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分层次、递进式课程体系设置
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不仅应面向新兴电子商务企业,而且还应考虑传统企业向电子商务的转化;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复合性特征要求毕业生要具备宽泛的知识面、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进行网络售前售后服务、网站管理、信息处理还是项目规划等,都要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理解商务知识、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多样性培养目标及电子商务专业宽口径、由博到精的特点,课程设置分模块、分层次,一方面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其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环节,使其具备从事相应工作的基本技能。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辅以静态案例分析、实验、实训以及相应的实习,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介入相关职位。
(二)6×1培养模式
与课程体系相协作的是6×1培养模式。6×1即6个1:四年学习期间,每位学生应配备至少一名导师,至少参加一次学科竞赛、一次自主实习,建设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开办一个网店,毕业时除了获得毕业证书,还应至少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1.一个导师
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确定技能要求,技能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因此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市场需求形成动态的、多样性的目标体系。学生通过大一大二两年的学习,对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体系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通过认识实习,对就业和企业需求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初步确定发展方向,并在以后两年的学习、实习中,针对所选方向,每位学生至少配备一名相关专业方向的导师具体指导,以避免所学知识广而不精,偏离职位具体需求。endprint
2.一次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引导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其在应用、开发、项目经营、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力促进“工学结合”、优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竞赛很多,如全国电子商务竞赛、山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根据2013年建行“e路通”杯大学生网络商务大赛的统计,参加大赛的学生中本科组就业率达到88.3%,远高于全国本专业平均就业率。因此要求在校本科生至少参加一次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挑战精神、荣誉感,而且对于拓展学生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培养优秀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一次自主实习
课程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了理论上的认识,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又进一步了解了电子商务企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和职位要求,但这些仍停留在理论和认识阶段,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因此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尤其是确立了专业方向之后,利用空闲时间、节假日进行至少一次自主实习,以体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期望,基于这一情景,反作用于其后的学习,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4.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发展方向,考取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商务师、营销师、物流师、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等。证书在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能力;并且通过考证书,拓宽了知识面,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增强自信心。
5.一个网站
网站建设过程可以把前期相关课程设计内容(如数据库、网页设计、网络营销等)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所涉及的背景、基础知识。运用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中的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各种分析方法,对电子商务项目进行策划和管理,领会电子商务网站核心部分的工作原理,了解和掌握开发一个网站的过程,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途径。
6.一个网店
在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环节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模拟商务活动,体会每一个步骤和角色,对电子商务有了较直观的了解。但是在这种程序固化的实训中,模拟环境完全脱离实际,僵化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无法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及其创造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平台开网店,是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店过程的新鲜感和挑战性可以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了解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前期准备、店铺运作、网络推广、客户服务、物流等。并且开网店的过程可以引导部分同学创业。
结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外部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建构,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基于这一理论,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以课堂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到课堂学习中加强,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实践中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适应性调整和改变。因此,立体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实践的作用。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实践活动是分层次、递进式、交叉式进行的(见图2)。课程设计在相应的课程学习期间穿插或结束时进行,最后通过网站设计和开办网店串联起来;从第二学年开始,在各学期末安排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科竞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穿插于学习的全过程。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组织者、领导者角色,其导向作用明显。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岗位任务的灵活多变,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适应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实践等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学校也应以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到校举办讲座、安排教师企业代职、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实习,在实践中不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尽可能缩短毕业后的职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 邢志良,温希波,张策.应用型高校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7).
[2] 彭思喜,贾莉.产学研结合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3).
[3] 刘海燕,卓丽杰.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3).
[4] 降雪辉,刘彩霞.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
2.一次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引导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其在应用、开发、项目经营、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力促进“工学结合”、优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竞赛很多,如全国电子商务竞赛、山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根据2013年建行“e路通”杯大学生网络商务大赛的统计,参加大赛的学生中本科组就业率达到88.3%,远高于全国本专业平均就业率。因此要求在校本科生至少参加一次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挑战精神、荣誉感,而且对于拓展学生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培养优秀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一次自主实习
课程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了理论上的认识,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又进一步了解了电子商务企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和职位要求,但这些仍停留在理论和认识阶段,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因此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尤其是确立了专业方向之后,利用空闲时间、节假日进行至少一次自主实习,以体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期望,基于这一情景,反作用于其后的学习,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4.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发展方向,考取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商务师、营销师、物流师、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等。证书在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能力;并且通过考证书,拓宽了知识面,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增强自信心。
5.一个网站
网站建设过程可以把前期相关课程设计内容(如数据库、网页设计、网络营销等)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所涉及的背景、基础知识。运用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中的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各种分析方法,对电子商务项目进行策划和管理,领会电子商务网站核心部分的工作原理,了解和掌握开发一个网站的过程,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途径。
6.一个网店
在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环节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模拟商务活动,体会每一个步骤和角色,对电子商务有了较直观的了解。但是在这种程序固化的实训中,模拟环境完全脱离实际,僵化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无法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及其创造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平台开网店,是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店过程的新鲜感和挑战性可以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了解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前期准备、店铺运作、网络推广、客户服务、物流等。并且开网店的过程可以引导部分同学创业。
结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外部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建构,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基于这一理论,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以课堂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到课堂学习中加强,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实践中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适应性调整和改变。因此,立体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实践的作用。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实践活动是分层次、递进式、交叉式进行的(见图2)。课程设计在相应的课程学习期间穿插或结束时进行,最后通过网站设计和开办网店串联起来;从第二学年开始,在各学期末安排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科竞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穿插于学习的全过程。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组织者、领导者角色,其导向作用明显。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岗位任务的灵活多变,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适应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实践等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学校也应以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到校举办讲座、安排教师企业代职、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实习,在实践中不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尽可能缩短毕业后的职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 邢志良,温希波,张策.应用型高校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7).
[2] 彭思喜,贾莉.产学研结合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3).
[3] 刘海燕,卓丽杰.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3).
[4] 降雪辉,刘彩霞.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
2.一次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引导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其在应用、开发、项目经营、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力促进“工学结合”、优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竞赛很多,如全国电子商务竞赛、山东省电子商务专业大赛、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竞赛、挑战杯竞赛等。根据2013年建行“e路通”杯大学生网络商务大赛的统计,参加大赛的学生中本科组就业率达到88.3%,远高于全国本专业平均就业率。因此要求在校本科生至少参加一次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挑战精神、荣誉感,而且对于拓展学生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培养优秀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一次自主实习
课程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了理论上的认识,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又进一步了解了电子商务企业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和职位要求,但这些仍停留在理论和认识阶段,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因此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阶段,尤其是确立了专业方向之后,利用空闲时间、节假日进行至少一次自主实习,以体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期望,基于这一情景,反作用于其后的学习,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4.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定的发展方向,考取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子商务师、营销师、物流师、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等。证书在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能力;并且通过考证书,拓宽了知识面,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增强自信心。
5.一个网站
网站建设过程可以把前期相关课程设计内容(如数据库、网页设计、网络营销等)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所涉及的背景、基础知识。运用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中的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各种分析方法,对电子商务项目进行策划和管理,领会电子商务网站核心部分的工作原理,了解和掌握开发一个网站的过程,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途径。
6.一个网店
在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环节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模拟商务活动,体会每一个步骤和角色,对电子商务有了较直观的了解。但是在这种程序固化的实训中,模拟环境完全脱离实际,僵化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无法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及其创造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电子商务平台开网店,是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店过程的新鲜感和挑战性可以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了解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如前期准备、店铺运作、网络推广、客户服务、物流等。并且开网店的过程可以引导部分同学创业。
结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外部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建构,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基于这一理论,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以课堂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到课堂学习中加强,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实践中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适应性调整和改变。因此,立体化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了实践的作用。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实践活动是分层次、递进式、交叉式进行的(见图2)。课程设计在相应的课程学习期间穿插或结束时进行,最后通过网站设计和开办网店串联起来;从第二学年开始,在各学期末安排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第八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科竞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穿插于学习的全过程。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组织者、领导者角色,其导向作用明显。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岗位任务的灵活多变,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适应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任务驱动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实践等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学校也应以多种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到校举办讲座、安排教师企业代职、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实习,在实践中不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尽可能缩短毕业后的职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 邢志良,温希波,张策.应用型高校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7).
[2] 彭思喜,贾莉.产学研结合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3).
[3] 刘海燕,卓丽杰.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3).
[4] 降雪辉,刘彩霞.以市场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7).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