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贫富差距问题浅析
2014-09-27汪燕桑志强
汪燕 桑志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转型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引导,社会各阶层总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势必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社会秩序井然的社会。缩小贫富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001-02
一、贫富差距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贫富差距影响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社会。发展经济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物质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同时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除此之外,就业形式日益严峻,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弱势群体亟待关怀,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强有力的经济支持能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协调、不和谐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因此,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步的发展,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贫富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富有者随着收入的增加,其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递减趋势,并且会在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趋于稳定。另一方面,虽然贫困者在低收入水平下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由于收入总体水平不高,购买力不足及流动性限制等因素阻碍了现实需求的增长。由于整体收入水平分配不均,因而社会整体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而逐步降低。
其次,由于贫富差距过大,贫困者相对贫困度进一步加深,未来预期进一步恶化,有钱防病、防老的心理更加严重,用于生产、再生产或其他领域的投资悄然萎缩,从而使投入产出规模减小,并出现“贫者更贫”的恶性循环。总之,贫富差距扩大,会使社会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放缓。
(二)贫富差距影响和谐社会的基石——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1]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严重的社会不公势必导致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阶级之间剧烈的利益矛盾,甚至是暴力冲突。一旦利益冲突上升为政治冲突,社会和谐就会随之失去制度保障。因此,只有真正形成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才能各得其所,和睦相处,才能达到社会和谐。
贫富差距扩大有失社会公平。事实证明,获利多者较多地利用和消耗了各种自然资源。众所周知,自然资源本应是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此外,环境破坏及人为污染对于弱者所造成的伤害总是比强者更甚,因为强者可以运用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优势避免或减弱这种伤害,而弱者面对灾难只能消极处理、被动应付。因水污染出现的癌症村、因工作环境恶劣出现的尘肺病工人,如此种种,使社会公平的天平失去平衡。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建立在严重的不平等基础上,只有使社会公平的天平保持平衡,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指日可待。
(三)贫富差距影响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稳定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且这种稳定不是维持现状,而是保持动态平衡。动态的社会稳定过程表现为民众向政治体系提出要求,政治体系通过公共政策输出予以满足,民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给予支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的过程。这种动态的社会稳定过程还表现为公共权威能够依法客观公正、及时有效地调解和处理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纠纷,避免矛盾的积累和总爆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分化加剧,利益冲突升级,若民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就会出现个人极端行为或集体性突发事件等严重影响稳定的社会问题,如此一来,出现安定团结、井然有序的局面,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贫富差距过大,尤其是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石。从历史文化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从现实社会来看,由于部分阶层、集团或个人拥有不合法或不合理的收入,使普通民众对社会贫富差距的现状难以接受,甚至由于贫富差距过大而导致了少数贫困民众产生仇富心理,随之出现了报复社会的恶性事件。由此可见,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二、缩小贫富差距,共建和谐社会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经济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财富增加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的富裕程度,而且能够减少贫穷,并使社会的贫困线上移。经验表明,当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低水平阶段,其贫富差距一般较大,反之亦然。“经济发展可以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因为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可还原为一个经济问题,几乎都能从经济的角度找到解决办法。”[2] 因此,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把“蛋糕”做大是调控贫富差距的根本措施。其次,经济发展能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充实的物质保障。一个生产力落后和社会经济资源匮乏的社会,不可能充分满足和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不可能有效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可能为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不协调、不和谐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只有把“蛋糕”做大,国家才能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用于公共消费支出和建立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对低收入阶层进行利益补偿和物质保障,以此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二)充分重视教育资源投入和配置的公平性
据美国经济学家D·Gale·Johon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以增长3.6%~5.5%。如果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教育水平达到城市水平,城乡劳动力的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由此可见,受教育水平是影响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事实证明,中国贫富差距的核心问题是存在大量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绝大多数是没有受过教育或只受过很少教育的人。生产力和自身素质的低下导致他们没有获得高收入职业的机会,也就没有取得更多收入的机会,从而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如此,由教育不公导致的贫富差距在下一代身上也体现出来:富人的孩子可以接受较好的教育,将来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穷人的孩子却可能连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都没有,这种延续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新的一轮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
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平等。针对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大,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大的状况,教育投入应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倾斜,特别是要加大对这些地区和农村的基础教育投入。“政府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责无旁贷。政府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落实教育公平。”[3]
(三)改变社会救助方式,提高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
目前,中国的社会救助方式主要表现为:对城乡居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失业人员发放最低失业救济金;对临困人员实行实物或货币救助。这些措施固然必要,但这毕竟是“输血式”救助,若想标本兼治,就必须实行“造血式”救助,具体做法是: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为城市低收入居民或失业者开办各种免费的技能培训班,赠送对口的科技书籍,免费提供各种就业信息等;对农村低收入者,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当地政府、民政部门或村委会应定期、不定期地派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乡、镇农科站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县农业局或乡、镇农科站及时向农民发布当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市场供求信息,使农民“种得出、卖得好”,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有通过“造血式”的社会救助,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例,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才能得到有效控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才能有保证。
(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隐性收入”显性化,同时严厉打击非法收入
目前,劳动者特别是公职人员的薪水主要来源于名义工资及各种津贴。名义工资容易量化,但津贴却因单位和职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单位名义工资虽然不高,但各种津贴却很多,这些“隐性收入”是造成个人所得税收入流失、腐败滋生的根源之一。因此,应该把这些“隐性收入”以工资、货币的形式显性化,这样既有利于相互间的监督,也有利于确定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基,使国家可以更好地利用税收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再调节。此外,对那些“权力经济”、“黑色经济”等非法收入要坚决打击。国家监督部门要加强对权力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获得利益,然而由于种种复杂原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同步和同等的,由此引发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贫富差距背离了社会公正原则,影响了社会稳定,增加了社会不和谐因素。因此,缩小贫富差距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12.
[2] 杜旭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正相关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8,(3):93.
[3] 孙新.中国教育公平制度的建立及政策建议[J].广西社会科学,2011,(1):144.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