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2014-09-27王哲梁红霞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7期
关键词:鄂西北体育旅游SWOT分析

王哲+梁红霞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层次分析法对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若干问题进行研究,指出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体育旅游发展空间广阔。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基础条件、管理服务、旅游资源、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要紧抓历史机遇,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创新体制机制,盘活市场,才能实现体育旅游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鄂西北;体育旅游;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39-02

一、鄂西北发展体育旅游业的意义

体育旅游是一项融体育、娱乐、探险、观光为一体的专业性旅游服务产业[1]。体育旅游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发展迅速,正成为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鄂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但生态文化资源富存。2009年,湖北省确立了以后工业化发展模式为主导,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营销—消费—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商品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体育旅游业对于充实该地区旅游发展内涵,促进旅游产业战略升级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鄂西北发展体育旅游的有利条件

1.地理位置优越

鄂西北位于秦岭以南,巴山以东,汉水腹地,处于武汉、郑州、西安、重庆中心区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襄阳、十堰和神农架林区。鄂西北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称,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区,是南北文化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读史方舆纪要·湖广方舆纪要序》称:“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鄂西北地区襄渝、焦柳铁路交汇于此,福银高速贯穿全境,是国家西出东进、北上南下的交通枢纽。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湖北省已把“襄南十随”城市群建设作为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极。

2.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鄂西北地区地处秦岭余脉,汉水腹地,千百年来孕育和造化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贯穿全境,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神农架林区具有完整的北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恢弘气势种类繁多的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的珍奇物种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古老山林生态文化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和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成员和“世界地质公园”。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被誉为“皇室家庙”、“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郧县国家地质公园以珍贵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和“郧县人”头骨化石闻名于世。古城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荆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之源和汉水文化核心区,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发展野外探险、水上运动、文化休闲、武术传播、体育竞技、远古探奇等体育旅游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3.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生态经济、绿色GDP、均衡发展是当今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旅游业、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在该地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就是以后现代理论为指导,依据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发挥特色资源的综合效益,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营销—消费—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此外,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地区,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叠加都为鄂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4.相对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

鄂西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襄阳市是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 814.0亿元,居湖北省第二位。十堰市是东风汽车的故乡,享誉世界的“汽车城”,汽车工业占地区产值8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千亿元以上,旅游、生物医药、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该地区有普通高校10所,拥有三级甲等医院7所,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教育和医疗保障中心。十堰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等称号。襄阳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两度获“中国魅力城市”称号。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鄂西北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2,3],既有宏观政策的影响,也有微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 [4]。根据文献研究,结合当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实际,设计并建立了鄂西北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影响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依据其重要性依次为基础条件、管理服务、旅游资源、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具体表现在交通运输能力、管理服务水平、体育旅游场地设施水平、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组织管理能力、餐饮住宿等方面对该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大。

1.交通运输等基础条件落后是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的短板

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5]。鄂西北地区地处秦巴,多山地、丘陵、河谷和湖泊,交通运输条件落后。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总量、运输能力不足,主干交通骨架尚未形成,公路等级低、旅游公路的进入性、通达性较差,交通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除了交通运输条件之外,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体育场地设施等基础性工程也是重要因素,如滑雪、漂流、环湖自行车、水上运动,主题公园等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目前,鄂西北地区除了神农架滑雪场较为完备外,其他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的场地设施建设规模相对较小,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2.体育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endprint

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5]。鄂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应有的品牌和质量。主要在于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旅游发展的行政区划割裂了旅游资源抱团发展的内在联系,政府多头管理的效率低下,影响旅游市场化发展的速度。其次,体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在于发展方式粗放,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不能形成品牌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化服务、市场监管和诚信经营、安全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体验性、参与性、休闲性、文化性成为旅游的新特征。鄂西北地区不仅有武当山、神农架、以及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等自然旅游资源,还蕴含有极其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武当武术、三国文化、恐龙地质文化、汽车文化等都是具有国际量级的资源禀赋。如何发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并与体育、休闲运动、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品牌形成产业链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神农架林区可以发展野外探险、避暑休闲、高山滑雪、温泉养生等活动;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组合打造道教养生休闲旅游、太极文化主题旅游、武当武术节庆赛事旅游,形成武术、休闲、养生、康疗旅游的产品链。鄂西北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但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四、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策略与建议

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机遇,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挑战并存,优势突出,但劣势也十分明显。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紧紧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历史机遇,扩大交通等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旅游文化资源,以旅游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旅游品牌建设,才能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4-6.

[2] 宛霞,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33-35.

[3] 龚明波,等.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制约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46-47.

[4] 宋杰,等.基于WSR分析框架的体育旅游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5):139-145.

[5] 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1-19.[责任编辑 王 莉]endprint

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5]。鄂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应有的品牌和质量。主要在于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旅游发展的行政区划割裂了旅游资源抱团发展的内在联系,政府多头管理的效率低下,影响旅游市场化发展的速度。其次,体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在于发展方式粗放,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不能形成品牌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化服务、市场监管和诚信经营、安全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体验性、参与性、休闲性、文化性成为旅游的新特征。鄂西北地区不仅有武当山、神农架、以及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等自然旅游资源,还蕴含有极其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武当武术、三国文化、恐龙地质文化、汽车文化等都是具有国际量级的资源禀赋。如何发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并与体育、休闲运动、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品牌形成产业链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神农架林区可以发展野外探险、避暑休闲、高山滑雪、温泉养生等活动;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组合打造道教养生休闲旅游、太极文化主题旅游、武当武术节庆赛事旅游,形成武术、休闲、养生、康疗旅游的产品链。鄂西北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但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四、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策略与建议

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机遇,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挑战并存,优势突出,但劣势也十分明显。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紧紧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历史机遇,扩大交通等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旅游文化资源,以旅游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旅游品牌建设,才能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4-6.

[2] 宛霞,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33-35.

[3] 龚明波,等.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制约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46-47.

[4] 宋杰,等.基于WSR分析框架的体育旅游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5):139-145.

[5] 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1-19.[责任编辑 王 莉]endprint

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5]。鄂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应有的品牌和质量。主要在于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旅游发展的行政区划割裂了旅游资源抱团发展的内在联系,政府多头管理的效率低下,影响旅游市场化发展的速度。其次,体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在于发展方式粗放,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不能形成品牌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便利化服务、市场监管和诚信经营、安全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体验性、参与性、休闲性、文化性成为旅游的新特征。鄂西北地区不仅有武当山、神农架、以及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等自然旅游资源,还蕴含有极其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武当武术、三国文化、恐龙地质文化、汽车文化等都是具有国际量级的资源禀赋。如何发掘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并与体育、休闲运动、旅游相结合,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体育旅游品牌形成产业链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神农架林区可以发展野外探险、避暑休闲、高山滑雪、温泉养生等活动;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组合打造道教养生休闲旅游、太极文化主题旅游、武当武术节庆赛事旅游,形成武术、休闲、养生、康疗旅游的产品链。鄂西北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但目前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四、鄂西北体育旅游发展策略与建议

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机遇,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挑战并存,优势突出,但劣势也十分明显。鄂西北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紧紧抓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历史机遇,扩大交通等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旅游文化资源,以旅游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旅游品牌建设,才能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4-6.

[2] 宛霞,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3):33-35.

[3] 龚明波,等.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制约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46-47.

[4] 宋杰,等.基于WSR分析框架的体育旅游系统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5):139-145.

[5] 生延超.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J].旅游学刊,2012,(10):11-19.[责任编辑 王 莉]endprint

猜你喜欢

鄂西北体育旅游SWOT分析
鄂西北传统民居多样性探讨
姚雪垠在鄂西北的抗战文化活动述论
普者黑风景区开展体育旅游的可行性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鄂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