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综述

2014-09-27白雪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4期
关键词:工业化融合信息化

白雪

摘 要:大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机理及融合的内涵、方向等方面,对“两化”融合的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对其途径及模式、论证方法进行简单的评述。最后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工业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005-02

当今世界,信息化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提高信息化水平是国家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十八大”中进一步提出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可见“两化”融合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但中国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个问题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两化”融合虽然在工业业中,特别在企业工业信息化方面有很多亮点,但从总体上看,融合的深度和程度还远远不够。如何通过深入剖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的作用关系,带动产业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前信息经济理论研究领域面临的新问题。

一、“两化”融合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Aschauer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提高产出效率和规模[1]。同期的 Hardy 也指出,在信息基础设施较差的国家,市场主体信息搜集成本较高,各厂商间的交易范围也受交易成本的约束而被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改善,成本约束会逐步发生变化,经济系统的产出效率和产出规模都将因此提升。Bernsteinadn、Pantelis等人也对不同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对于企业、产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促进程度做了进一步阐述[2]。

近年来,“两化”融合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研究。周叔莲和姜爱林[3~4]在分析了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互动关系之后,对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融合关系给出了若干对策;郑大庆、黄丽华、罗钢[5]在对上海现代工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为基础,提出推动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策略和建议;谢康、肖静华和乌家培[6]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在理论上可以表述为一个技术效率问题。俞立平[7]等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认为信息化波动是影响工业化波动的主要原因,但工业化波动却不是影响信息化波动的主要原因,该模型主要讨论二者关系而未涉及融合。李欢[8]等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的角度,分析了“两化”融合的作用机理及融合模式。谢康等[6]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应用于“两化”融合研究,提出“两化”融合机制的技术效率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融合中成本最小化和收益递增的观点。陶长淇[9]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从目前研究现状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化”融合的基本概念[10]、必要性和可行性[11~12]、融合模式[13]等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定量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理论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其内涵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在技术、产品、业务、产业衍生等多个层次实行融合,是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全面剧烈转变的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发生在工业领域,也发生在社会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生活领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即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信息化发展模式与工业化发展模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规划与工业化发展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二是指信息资源与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三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孕育新一代经济的产生,促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四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 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产力。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互动关系

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二者具有内在联系:从产生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派生物,信息化虽然产生于工业化,但却不是工业化的附属物。从发展阶段上看,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殊表征,信息化是工业化之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作用上看,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和主要载体。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

1.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融合。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舞台,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信息技术融合到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装备、企业管理、产品流通、营销渠道等各个环节中,推进了制造业从生产性制造业向服务性制造业转型。研发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制造业最早应用信息技术的领域。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技术,正在经历从单项的技术突破,向集成应用方向的演变。

2.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工业产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不可缺少的手段,包括钢铁、汽车、化工、纺织等。随着信息技术向传统工业生产流程的渗透,传统工业的生产成本逐步降低,CAD、CAM、CAE、CAPP 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包括机械、钢铁、化工、汽车等产业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逐步提高。以汽车行业为例,整车成本中平均超过 20%是信息技术或信息产品。

3.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信息技术不仅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和工业化水平,还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并催生了一批以信息技术为服务核心的新兴服务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体系日趋完善,新型金融服务业、信用服务体系、金融风险监管和现代支付清算体系等基于网络的现代金融业务逐渐兴起。endprint

三、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对策

(一)“两化”融合的关键和支撑环节

在“两化融合”的关键环节上,突破电路、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发展。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重大装备需求,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产用结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器件等重大技术装备,增强新型元器件生产设备、表面贴装的产业化能力。把握电信技术业务移动化、宽带化、IP化、多媒体化的发展趋势,推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加快出台有利于技术、业务、市场等方面融合的配套政策,务实推进“三网融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信息服务向农村延伸,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二)“两化”融合的着力点和支撑点

在“两化融合”的着力点上,加快应用电子产业的发展构建。重点支持汽车、石化、光电子、软件等应用电子产品和装备的发展,在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两化融合”的支撑点上,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电信业务向信息服务业的全面转型,推进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发展,鼓励数字内容、应用和嵌入式软件产业的发展。

(三)“两化”融合的方向

在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上: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围绕汽车、石化、钢铁等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信息化示范工程;二要加强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排中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推动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企业的节能减排改造;三要加强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提升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四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加强与工业企业的对接,建设好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信息技术工程研发中心;五要重点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软件,推进以生产控制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信息化管理手段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整合、集成、优化技术资源,为中国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Aschauer D.A.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J].Monetary E-conomics,1989,23(2):177-200.

[2] Bernstein J I,Mamuneas T P.Irreversible investment,capital costs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mplications for telecommunications[J].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2007,6(3):299-320.

[3] 周叔莲.重视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08,(3):90-93.

[4] 姜爱林.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唯实,2004,(4):78-82.

[5] 郑大庆,黄丽华,罗钢.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策略及路径[J].公共管理,2008,(6):80-82.

[6] 谢康,肖静华,周先波,等.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4-30.

[7]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34-39.

[8] 李欢,田雨虹,王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向与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1,(7):122-126.

[9] 陶长琪.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增强产业发展动力[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56-59.

[10] 陈亮.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1] 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02,(8):32-37.

[12] 王晰巍,靖继鹏,杨晔.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理论及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9,(11).

[13] 李琳,李宁,王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时测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3,(5):108-112.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业化融合信息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月“睹”教育信息化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融合》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