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2014-09-25廖远彬
廖远彬
【关键词】语文教学 感悟能力 文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4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实践,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习惯于对文本进行过多的讲解,缺乏对学生主动感知文本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悟文本的个性受到束缚,没有对文本形成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需要迎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
语言环境为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将文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用生活元素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将语言文字转化为真切的阅读感受,不断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经验相结合,使学生在回忆自身经历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已有知识的运用和巩固,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更好地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桂花雨》一课时,学生对文中的“摇花乐”缺乏感性的认识,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或下雪后,自己摇落树上的雨滴或是雪花的快乐体验,再联想如果摇下来的是桂花,不仅不会把衣服打湿,而且四处飘着桂花香气的情景。学生联系生活体验,加上丰富的想象,真切感受到了摇花的快乐,充分激发了阅读的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有古代诗词,有名家名篇,有神话故事,有童话寓言等。这些文章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片、影像资料等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让学生置身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笔者借助课件播放青海高原恶劣自然环境的视频,启发学生想象这株柳树在高原风雪中、在干旱季节里、在雷轰电击中顽强生存的情景。学生真切感悟柳树生存的艰难,但它不向命运屈服,冻死了又复苏,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就了一片绿荫。柳树顽强的精神在学生心里扎了根,他们理解这株柳树的神奇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研读重点词句
感悟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将现实与文本情境进行融合的过程,这需要学生具有感性的思维认识,丰富的情感投入,以及对知识的应用思考。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情感把握,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使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有利于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充实和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充分体会词汇的情感,提高对文本细节的分析和把握,从而领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实现对文本的深层次感悟。比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水》这篇文章写道:“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笔者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考问题:文章中的母亲为什么要用“饿”字代替“渴”字?学生反复朗读句子,体会到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用了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笔者再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练习说话,进行有效随文仿写,把品味词语与运用词语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四、进行迁移训练
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适时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把学和用结合起来强化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写法的感悟,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句子的典型特色,让学生将感悟变为自身技能的迁移,形成独特的写作方式和风格。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句式非常典型,笔者运用多媒体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夏天来了,我想变成 ,让 。”“下大雨了,我想变成 ,让 。”“冬天来了,我想变成 ,让 。”其次,要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针对文章中优美的段落和句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练习展现,让学生活学活用,加深对词句的记忆,将文章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最后,要提高教学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篇文章必然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中心,如果缺少了这个中心,文章往往只是由文字构成的空壳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语句变得凝练且富有内涵。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海伦·凯勒》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展示励志类名言,让学生写出几句自我勉励的话,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五、联系时代背景
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经历有限,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经历,使学生在对文本了解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现与作者生活时代背景相关的语句,搜索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然后将几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串联成完整的结构,让学生真切体会文章的意境,提高感悟文本的能力。如人教版语文第九册《七律·长征》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教师在课前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在教学时,教师还要紧紧围绕“远征难在哪里”这个问题研读文本,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使学生对长征有形象的认识,体会长征的艰苦以及长征胜利后军队的喜悦心情。
六、开展对话交流
对话交流有利于思维的碰撞,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相互交流读书、学习的心得能够丰富感受、训练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阅读感悟能力。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平台,如创建介绍教师的博客,为学生收集专题学习网页,扩充学生的教学知识量。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组织编演课本剧、开展班级读书会、美文诵读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在对话交流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内涵,提高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