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9-25许存盼
许存盼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 解决策略
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11-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质内涵无不强调“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不敢或不愿开放课堂来让学生自主参与交流,课堂教学往往只走传统教学之灌输的老套路或浮于肤浅的交流,导致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一些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对此,教师应寻找相应、有效、科学的对策加以解决。
案例点击1:重完成教学任务,忽视留足交流的时空
[现象]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公开课时,带了很多教具,反反复复地向学生演示和讲解“什么是面、棱长、顶点”等。课后,笔者问该师:为什么要讲这么细,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呢?他说,这一节课的概念很多,要讲的内容很多,如果让学生去探索交流,花的时间太多,这节课的任务就可能完成不了。
[剖析]客观上,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给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主观上不难看出该师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底气不足——怕浪费课堂时间,最终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正是由于这种心理顾虑,让教师不愿、也不敢放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交流活动中。由此导致将学生当成是实验室里容纳知识的“容器”,其实质是教师未能突破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对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互动主要依赖师生有效的交流。由于交流触及人们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去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交流活动中来。针对这节课,教师只要让学生放手去摸一摸它们的“面”,用小棒去搭一搭长方体和正方体,或用小刀去切一切土豆,就能体会什么是“棱”,什么是“顶点”,然后再让学生去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的无论是知识上的,还是情感上的体验都是非常深刻的。这有利于挖掘交流之“水源”,达教学目的之“渠”。
案例点击2:重自己教学的观点,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现象]一位教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草原上有一对牧羊的老夫妇家养有77只羊,一天夜里丈夫提灯看羊下崽回毡房睡觉,妻子问丈夫羊下了几只小崽。丈夫回了一个调侃话题:“公羊有24只,母羊比公羊多10只,小羊比公羊少1只,你说现在羊有几只,刚生小羊有多少只?哪种羊最多?”学生听完故事后,一下子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的身上。教师接着给学生分析:先看母羊和谁比?是谁多呢?求母羊就是求多的,所以用加法;再看小羊是和谁比的?是谁多呢?求小羊就是求少的,所以用减法。然后再把这三种羊比一比,就可以知道谁多谁少。有一位学生听完后当场举手回答:“老师,我一看题目,不用计算便可知道是母羊最多,小羊最少,刚生小羊4只。”该师听学生敢于当众反对自己的分析,立马打断该生的回答,命令该生坐下去,并斥责说:“这道题数据比较小,你能看出来,要是数据大了,你就容易看错了。考试时还是沿用按部就班分析法好,这样才不容易错。”
[剖析]很多时候,老师为了“权威的面子”容不下学生的见解,总是用武断的教学语言拒绝学生不同的看法,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见解。这无不说明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惯性逻辑思维去传授数学知识,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说到底还是缺乏交流性的教学理念。
[对策]基于此,教育界里流传一句经典的话: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的发展,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这就警醒教师要有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认识,与时俱进,才能逾越那种所谓的以“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为框架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出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去交流,发现数学问题并探索数学问题。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心中点燃的求知欲与创新性,让他张扬的个性得以发展。其实,教师只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解法,然后充分地与学生交流,就能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简单明了,而且富有创新性。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给予肯定。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也为他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点击3:重自己的思维习惯,忽视学生的主体感受
[现象]在教学“统计的认识”时,一位教师先安排数学活动,板书出示了游玩的人数、不同车子坐的人数和价钱,还有公园中一些游玩项目的价钱,接着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交流自己小组计划如何去玩,同时要考虑到哪些注意事项。结果5分钟过后,即使有个别学生发言,也不符合题意。此时,教师没做任何解释又出示了这样一幅图:
接着又问学生能根据刚才的活动给这幅图取一个适合的名称吗?大家说说看到此幅图能联想到哪些相关的内容?顿时,课堂出现一阵沉默。其结果是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无言以对,课堂出现十分尴尬的局面……
[剖析]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过多说教阻碍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没有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其习惯性地唯教师“之命”(讲解)是从,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懒于或不会自己去思考问题,或不会、或不愿与其他学生交流问题的看法。二是由于学生平时参加实践性教学活动较少,缺乏创造性和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因为担心交流会暴露自己的不足,甚至想到如果交流不正确会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因此而不愿去交流。三是教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估计不充分,出题随意性较大,让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出题意图,造成因师生无法交流、沟通而产生尴尬的现象。
[对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多开展活动课,放手让学生亲自去操作、感悟、总结,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起师生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去参与的意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从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轨道上来,使他们学会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实际上对这道题的教学,只要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流后,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同样的统计图,并强调人数与钱数的数据可能是多少。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条形图上的数据“9、8、7.5、6”,可以判断出其中“7.5”这个数据不可能是人数。这样,笼罩在学生头上的一团雾水也会因师生的交流、学生自己的动手而发现问题的实质。endprint
案例点击4:重习惯性的提问,忽视拓展性的交流
[现象]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去找一找它们的不同。学生活动后,教师提问:长方形的边怎样?正方形呢?它们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角呢?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的实践体会,纷纷举手回答,下意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觉得教学效果不错,就没有去追问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是自顾自地、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
[剖析]在数学教学中,提问是实现课堂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许多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自己提问题,只要学生能回答出问题,就可视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成功了,交流也因此而获得成功,课堂教学便“OK”。
[对策]如此现象,教师要有对课堂教学深刻的反思、总结,才能从“提问题等同于课堂交流”的误区中走出。其实,教无定法,课堂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个体、集体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在交流中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如果老是在这种“一问一答”的教法中循环,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后,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势必影响他们独立思维和想象的时空,不利于他们今后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这节课上,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许多体验:有情感、知识、创意的……他们在活动中可收获的不仅是教师所提出的知识点,还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击5:重学科教学的知识点,忽视渗透国情教育的交流
[现象]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时,执教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观察并交流图中的内容后,教师从容地讲解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能举一反三地说明什么是比,清楚的懂得比的意义。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教学圆满成功。
[剖析]这种课堂现象,教学之“功”到,而“德”不圆满。以数学教师为典型,充分地暴露出教师在备课时以学科为本的本位主义——只讲究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思想教育。这有悖于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的要求。
[对策]本节课教材精心选择了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神舟”五号飞船为例题,其编排目的体现出“①以时代的精神为准绳;②以民族气质为基础;③以未来导向为方向”的教学理念,具有典型的德育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除了完成教育目标,还要有机地结合例题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感悟到:刻苦学习数学,长大后像杨利伟叔叔一样为建设祖国做贡献,应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滋生出高昂、饱满的学习热情,更加轻松、愉快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也能因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现代的课堂是开放、动态发展的,数学教学必须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因此,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必须学会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才能碰撞出教学灿烂的火花——实现课堂上信息的多向,思维的散发,师生、生生立体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林 剑)endprint
案例点击4:重习惯性的提问,忽视拓展性的交流
[现象]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去找一找它们的不同。学生活动后,教师提问:长方形的边怎样?正方形呢?它们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角呢?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的实践体会,纷纷举手回答,下意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觉得教学效果不错,就没有去追问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是自顾自地、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
[剖析]在数学教学中,提问是实现课堂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许多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自己提问题,只要学生能回答出问题,就可视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成功了,交流也因此而获得成功,课堂教学便“OK”。
[对策]如此现象,教师要有对课堂教学深刻的反思、总结,才能从“提问题等同于课堂交流”的误区中走出。其实,教无定法,课堂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个体、集体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在交流中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如果老是在这种“一问一答”的教法中循环,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后,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势必影响他们独立思维和想象的时空,不利于他们今后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这节课上,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许多体验:有情感、知识、创意的……他们在活动中可收获的不仅是教师所提出的知识点,还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击5:重学科教学的知识点,忽视渗透国情教育的交流
[现象]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时,执教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观察并交流图中的内容后,教师从容地讲解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能举一反三地说明什么是比,清楚的懂得比的意义。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教学圆满成功。
[剖析]这种课堂现象,教学之“功”到,而“德”不圆满。以数学教师为典型,充分地暴露出教师在备课时以学科为本的本位主义——只讲究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思想教育。这有悖于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的要求。
[对策]本节课教材精心选择了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神舟”五号飞船为例题,其编排目的体现出“①以时代的精神为准绳;②以民族气质为基础;③以未来导向为方向”的教学理念,具有典型的德育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除了完成教育目标,还要有机地结合例题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感悟到:刻苦学习数学,长大后像杨利伟叔叔一样为建设祖国做贡献,应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滋生出高昂、饱满的学习热情,更加轻松、愉快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也能因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现代的课堂是开放、动态发展的,数学教学必须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因此,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必须学会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才能碰撞出教学灿烂的火花——实现课堂上信息的多向,思维的散发,师生、生生立体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林 剑)endprint
案例点击4:重习惯性的提问,忽视拓展性的交流
[现象]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去找一找它们的不同。学生活动后,教师提问:长方形的边怎样?正方形呢?它们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角呢?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的实践体会,纷纷举手回答,下意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觉得教学效果不错,就没有去追问学生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是自顾自地、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
[剖析]在数学教学中,提问是实现课堂交流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许多教师误认为:在课堂上,自己提问题,只要学生能回答出问题,就可视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成功了,交流也因此而获得成功,课堂教学便“OK”。
[对策]如此现象,教师要有对课堂教学深刻的反思、总结,才能从“提问题等同于课堂交流”的误区中走出。其实,教无定法,课堂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个体、集体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在交流中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如果老是在这种“一问一答”的教法中循环,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后,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势必影响他们独立思维和想象的时空,不利于他们今后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这节课上,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许多体验:有情感、知识、创意的……他们在活动中可收获的不仅是教师所提出的知识点,还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击5:重学科教学的知识点,忽视渗透国情教育的交流
[现象]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时,执教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观察并交流图中的内容后,教师从容地讲解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踊跃举手发言,能举一反三地说明什么是比,清楚的懂得比的意义。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教学圆满成功。
[剖析]这种课堂现象,教学之“功”到,而“德”不圆满。以数学教师为典型,充分地暴露出教师在备课时以学科为本的本位主义——只讲究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思想教育。这有悖于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的要求。
[对策]本节课教材精心选择了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神舟”五号飞船为例题,其编排目的体现出“①以时代的精神为准绳;②以民族气质为基础;③以未来导向为方向”的教学理念,具有典型的德育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除了完成教育目标,还要有机地结合例题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感悟到:刻苦学习数学,长大后像杨利伟叔叔一样为建设祖国做贡献,应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滋生出高昂、饱满的学习热情,更加轻松、愉快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也能因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现代的课堂是开放、动态发展的,数学教学必须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因此,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必须学会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作用才能碰撞出教学灿烂的火花——实现课堂上信息的多向,思维的散发,师生、生生立体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林 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