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位置皮下给予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2014-09-25云海利王亚华张鸭娥等
云海利+++王亚华+++张鸭娥+等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位置皮下给予舒芬太尼在术后皮下自控镇痛(PCSA)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1000例术后行PCSA患者随机分为前臂组(A组)和三角肌组(B组),每组各500例,PCSA设置:无负荷量、维持量1.0~2.5 ml/h、追加量0.5~1.5 ml/h、PCA时间10 min、维持48 h。记录术后6、12、24、48 h的VAS、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留置针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针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臂法和三角肌法舒芬太尼PCSA同样安全有效,但发生前臂给药留置针脱落的情况明显较少,可减少回访压力,减少医患纠纷,更适合临床使用。
[关键词] 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前臂;三角肌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c)-0148-03
近年来,皮下自控镇痛(PCSA)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大多报道均选择肌肉较为丰富的三角肌皮下给药[1-4],但由于肩关节活动度大,同时患者穿衣时不易观察,三角肌给药时留置针脱落(打折)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非预期镇痛终止,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增大了镇痛回访人员的工作压力。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自愿要求行术后镇痛的1000例各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寻找一个镇痛效果、安全性相当而又更利于留置针固定、观察的给药位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4月自愿要求行术后镇痛的各类手术患者10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5例,女615例,年龄12~84岁,体重28~90 kg,ASAⅠ~Ⅱ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前臂组(A组)和三角肌组(B组),每组各50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创伤大小、麻醉方法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镇痛方法
1.3 评定标准
①镇痛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6、12、24、48 h的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3分为效果良好,3~4分基本满意,≥5分为差,10分为疼痛难忍。②镇静评分用Ramsay评分:1分为不安静、烦躁;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能听从指令;4分为睡眠状态,可唤醒;5分为呼唤反应迟钝;6分为深睡眠状态,呼唤不醒。③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呼吸抑制。同时记录各时点是否发生留置针打折、脱落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Ramsay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留置针脱落(打折)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刺激后的一种应激反应,可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有效的术后镇痛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减轻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5]。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术后无痛必将成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舒芬太尼脂溶性高,相对分子量低,适于皮下给药[6],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得到学者的认同[7-9]。
术后镇痛为一个较长时间段的治疗行为(48 h),镇痛满意度首先取决于镇痛药物持续不间断的注入,中途非预期留置针脱落不但增加感染风险,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进而可能引发医患纠纷。本研究认为,前臂与三角肌相比,活动度小、便于留置针固定、更利于患者观察,留置针脱落率低;同时,两种方法镇痛效果相当。前臂法是较为理想的皮下给药位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也有学者报道,将套管针留置于胸壁[10-11],同样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本研究并未与胸壁位置进行对比,留置针脱落率无法判断。但笔者认为,胸壁位置同样不利于患者观察,且患者可能较难接受。
综上所述,前臂法和三角肌法舒芬太尼PCSA同样安全有效,但前臂给药发生留置针脱落的情况明显较少,可减少回访压力,减少医患纠纷,更适合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延玲,高俊山,胡文晟.不同镇痛方法在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90-91.
[2] 杨艳.舒芬太尼与芬太尼术后皮下镇痛的效果差异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164-165.
[3] 冯秋萍.舒芬太尼持续皮下镇痛用于骨科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1,33(11):1626-1627.
[4] 陈慧峰.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246-247.
[5] 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83.
[6] 曾因明,邓小明.米勒麻醉学[M].6版.北京:人民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23.
[7] 王宏斌,林常赋.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病人皮下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6-8.
[8] 吴皆男,凤旭东,钟成跃.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4):315-316.
[9] 闫清,刘晓峰,强显成,等.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3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2):181.
[10] 张宏利,雷龙,肖旺频.舒芬太尼在肝脏手术自控皮下镇痛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3):248-250.
[11] 何建伟,李丽,龚文魁,等.舒芬太尼静脉与皮下患者自控镇痛用于脊柱手术后镇痛疗效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2):64-66.
(收稿日期:2014-06-18 本文编辑:林利利)endprint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位置皮下给予舒芬太尼在术后皮下自控镇痛(PCSA)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1000例术后行PCSA患者随机分为前臂组(A组)和三角肌组(B组),每组各500例,PCSA设置:无负荷量、维持量1.0~2.5 ml/h、追加量0.5~1.5 ml/h、PCA时间10 min、维持48 h。记录术后6、12、24、48 h的VAS、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留置针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针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臂法和三角肌法舒芬太尼PCSA同样安全有效,但发生前臂给药留置针脱落的情况明显较少,可减少回访压力,减少医患纠纷,更适合临床使用。
[关键词] 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前臂;三角肌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c)-0148-03
近年来,皮下自控镇痛(PCSA)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大多报道均选择肌肉较为丰富的三角肌皮下给药[1-4],但由于肩关节活动度大,同时患者穿衣时不易观察,三角肌给药时留置针脱落(打折)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非预期镇痛终止,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增大了镇痛回访人员的工作压力。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自愿要求行术后镇痛的1000例各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寻找一个镇痛效果、安全性相当而又更利于留置针固定、观察的给药位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4月自愿要求行术后镇痛的各类手术患者10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5例,女615例,年龄12~84岁,体重28~90 kg,ASAⅠ~Ⅱ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前臂组(A组)和三角肌组(B组),每组各50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创伤大小、麻醉方法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镇痛方法
1.3 评定标准
①镇痛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6、12、24、48 h的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3分为效果良好,3~4分基本满意,≥5分为差,10分为疼痛难忍。②镇静评分用Ramsay评分:1分为不安静、烦躁;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能听从指令;4分为睡眠状态,可唤醒;5分为呼唤反应迟钝;6分为深睡眠状态,呼唤不醒。③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呼吸抑制。同时记录各时点是否发生留置针打折、脱落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Ramsay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留置针脱落(打折)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刺激后的一种应激反应,可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有效的术后镇痛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减轻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5]。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术后无痛必将成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舒芬太尼脂溶性高,相对分子量低,适于皮下给药[6],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得到学者的认同[7-9]。
术后镇痛为一个较长时间段的治疗行为(48 h),镇痛满意度首先取决于镇痛药物持续不间断的注入,中途非预期留置针脱落不但增加感染风险,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进而可能引发医患纠纷。本研究认为,前臂与三角肌相比,活动度小、便于留置针固定、更利于患者观察,留置针脱落率低;同时,两种方法镇痛效果相当。前臂法是较为理想的皮下给药位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也有学者报道,将套管针留置于胸壁[10-11],同样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本研究并未与胸壁位置进行对比,留置针脱落率无法判断。但笔者认为,胸壁位置同样不利于患者观察,且患者可能较难接受。
综上所述,前臂法和三角肌法舒芬太尼PCSA同样安全有效,但前臂给药发生留置针脱落的情况明显较少,可减少回访压力,减少医患纠纷,更适合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延玲,高俊山,胡文晟.不同镇痛方法在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90-91.
[2] 杨艳.舒芬太尼与芬太尼术后皮下镇痛的效果差异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164-165.
[3] 冯秋萍.舒芬太尼持续皮下镇痛用于骨科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1,33(11):1626-1627.
[4] 陈慧峰.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246-247.
[5] 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83.
[6] 曾因明,邓小明.米勒麻醉学[M].6版.北京:人民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23.
[7] 王宏斌,林常赋.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病人皮下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6-8.
[8] 吴皆男,凤旭东,钟成跃.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4):315-316.
[9] 闫清,刘晓峰,强显成,等.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3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2):181.
[10] 张宏利,雷龙,肖旺频.舒芬太尼在肝脏手术自控皮下镇痛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3):248-250.
[11] 何建伟,李丽,龚文魁,等.舒芬太尼静脉与皮下患者自控镇痛用于脊柱手术后镇痛疗效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2):64-66.
(收稿日期:2014-06-18 本文编辑:林利利)endprint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位置皮下给予舒芬太尼在术后皮下自控镇痛(PCSA)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1000例术后行PCSA患者随机分为前臂组(A组)和三角肌组(B组),每组各500例,PCSA设置:无负荷量、维持量1.0~2.5 ml/h、追加量0.5~1.5 ml/h、PCA时间10 min、维持48 h。记录术后6、12、24、48 h的VAS、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留置针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针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前臂法和三角肌法舒芬太尼PCSA同样安全有效,但发生前臂给药留置针脱落的情况明显较少,可减少回访压力,减少医患纠纷,更适合临床使用。
[关键词] 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前臂;三角肌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8(c)-0148-03
近年来,皮下自控镇痛(PCSA)技术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大多报道均选择肌肉较为丰富的三角肌皮下给药[1-4],但由于肩关节活动度大,同时患者穿衣时不易观察,三角肌给药时留置针脱落(打折)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非预期镇痛终止,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增大了镇痛回访人员的工作压力。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自愿要求行术后镇痛的1000例各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寻找一个镇痛效果、安全性相当而又更利于留置针固定、观察的给药位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4月自愿要求行术后镇痛的各类手术患者10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5例,女615例,年龄12~84岁,体重28~90 kg,ASAⅠ~Ⅱ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前臂组(A组)和三角肌组(B组),每组各50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创伤大小、麻醉方法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镇痛方法
1.3 评定标准
①镇痛效果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6、12、24、48 h的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3分为效果良好,3~4分基本满意,≥5分为差,10分为疼痛难忍。②镇静评分用Ramsay评分:1分为不安静、烦躁;2分为安静合作;3分为嗜睡,能听从指令;4分为睡眠状态,可唤醒;5分为呼唤反应迟钝;6分为深睡眠状态,呼唤不醒。③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是否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呼吸抑制。同时记录各时点是否发生留置针打折、脱落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Ramsay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留置针脱落(打折)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刺激后的一种应激反应,可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有效的术后镇痛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减轻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5]。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术后无痛必将成为患者和医务人员共同追求的目标。舒芬太尼脂溶性高,相对分子量低,适于皮下给药[6],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得到学者的认同[7-9]。
术后镇痛为一个较长时间段的治疗行为(48 h),镇痛满意度首先取决于镇痛药物持续不间断的注入,中途非预期留置针脱落不但增加感染风险,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进而可能引发医患纠纷。本研究认为,前臂与三角肌相比,活动度小、便于留置针固定、更利于患者观察,留置针脱落率低;同时,两种方法镇痛效果相当。前臂法是较为理想的皮下给药位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也有学者报道,将套管针留置于胸壁[10-11],同样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本研究并未与胸壁位置进行对比,留置针脱落率无法判断。但笔者认为,胸壁位置同样不利于患者观察,且患者可能较难接受。
综上所述,前臂法和三角肌法舒芬太尼PCSA同样安全有效,但前臂给药发生留置针脱落的情况明显较少,可减少回访压力,减少医患纠纷,更适合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延玲,高俊山,胡文晟.不同镇痛方法在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90-91.
[2] 杨艳.舒芬太尼与芬太尼术后皮下镇痛的效果差异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9):164-165.
[3] 冯秋萍.舒芬太尼持续皮下镇痛用于骨科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1,33(11):1626-1627.
[4] 陈慧峰.舒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246-247.
[5] 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83.
[6] 曾因明,邓小明.米勒麻醉学[M].6版.北京:人民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423.
[7] 王宏斌,林常赋.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病人皮下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6-8.
[8] 吴皆男,凤旭东,钟成跃.氟比洛芬酯联合舒芬太尼用于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4):315-316.
[9] 闫清,刘晓峰,强显成,等.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30例[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2):181.
[10] 张宏利,雷龙,肖旺频.舒芬太尼在肝脏手术自控皮下镇痛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3):248-250.
[11] 何建伟,李丽,龚文魁,等.舒芬太尼静脉与皮下患者自控镇痛用于脊柱手术后镇痛疗效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2):64-66.
(收稿日期:2014-06-18 本文编辑:林利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