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视角下的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2014-09-25许艺娜张隆平朱朝枝
许艺娜,张隆平,林 淋,朱朝枝
(1.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福建泉州 362400;3.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产业集聚研究是当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据《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我国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农村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发展符合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适应我国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增强产业竞争力所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2011年出台的《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打造“福州休闲农业集聚中心区”。在福州市休闲农业已经呈现集聚态势的情况下,引入产业集聚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旨在为动态把握休闲农业的发展,制定合理的休闲农业产业培育对策提供依据。
一、产业集聚的理论概述
集聚是经济活动发展的一种规律特征,产业集聚是产业活动在地理上的集中和聚积,是指产业内的生产活动、销售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销售服务的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现象[1]。产业集聚涵盖空间和产业两个层面,研究领域从工业、制造业向旅游业、服务业延伸,通过集聚度的测算可以从产业横轴和时间纵轴两方面描述区域内某个产业发展的动态形象,判断其集聚发展的态势。经济学家发现在一定空间区域范围内集聚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能够形成品牌经济效应,而且通过产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能够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发展结构。很多实例研究也表明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
当代主流理论认为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主要因素有: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与外部性、关联产业的支持、外商直接投资和制度变迁。产业地方化和地方专业化的初始原因可能是由于一个偶然,如制度因素——政府的主动推介;或是某一地区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被挖掘。一旦出现,将可能通过收益递增或成本节约的累积循环而不断吸引企业聚集于此。集聚的企业由于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获取的效益将吸引更多外围的资本、劳动力、相关企业向其靠拢,形成强烈的产业向心力。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自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已经相对次要,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内存驱动力是规模经济与外部性。先进入的企业会产生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如创造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渠道,还有生产地点的知名度等,企业规模越大产生的外部性越大,这样后进入的企业可以轻易地获取这种正面的外部性,节约市场交换成本。充分的外部性会促使后来的企业靠近现有的企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二、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福州市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休闲农庄(场)、农家乐、森林人家、水乡渔村、现代农业园区、农业观光园、创意农业园、民俗村、乡村旅游等多种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构建了福州市休闲农业产品体系。福州市休闲农业项目逐步从单一功能的观光或水果采摘向多功能的参与体验项目发展,形成农业生产、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生态旅游、温泉疗养、科普教育、民俗文化活动、农庄民宿等功能复合、体验叠加的项目组合。福州市休闲农业在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休闲消费需求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福州市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旅促农,以农助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据本课题组实际调查,以及福州市旅游局关于福州市温泉旅游、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资源的调查,截至2012年福州市已建成开放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休闲农业点135个,投资总额达40多亿元,年营业总额(包括门票、餐饮、住宿、场地和设备出租、娱乐项目消费、现场农产品和纪念品出售,以及其他服务等项目收入)约达20.317亿元,年接待游客接近500万人次。
三、集聚度测算的数据来源与计算说明
本文研究的区域为福州市晋安区、马尾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由于鼓楼区和台江区为福州市中心城区,没有休闲农业点,而仓山区和平潭县仅有1~2个休闲农业点,产值小,因此这4个区(县)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本文以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为基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数据主要来自《福建统计年鉴2012》《福州统计年鉴2012》,福建省农业厅、林业厅、旅游局,福州市农业局、旅游局,并根据实际调查情况进行印证和修正。休闲农业是三产结合的新型产业,考虑到每个指标的优缺点,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参考王兆峰、黎亮的研究成果[2-3],采用行业集中度、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来反映福州市休闲农业的集聚程度(表1)。
表1 产业集聚度计算指标Table 1 Indicators of industry agglomeration
四、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度的测算与分析
(一)行业集中度
表示行业集中度的CR取值范围为0~1,数值接近于1,则表示区域产业呈集聚趋势。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福州市休闲农业集中度CR5=0.81,趋近于1,说明福州市休闲农业具有显著的集聚趋势。福州市13个县(市、区)中有5个县(市、区)共同创造了福州80%以上的休闲农业收入,分别为: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和永泰县,主要分布在福州市的东南部、西南部和中部。从区域水平来看,这5个县(市、区)的集聚趋势要比其他县(市、区)更为明显,而其中福清市的休闲农业在区域内的分布并不集中,但产值高,主要是因为有规模较大的福清天生林艺园,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福清市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的潜力。
(二)空间基尼系数
空间基尼系数可以反映福州市各县(市、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均衡程度。福州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基尼系数见表2。
表2 福州市休闲农业空间基尼系数Table 2 Space Gini coefficient of agritourism industry of Fuzhou
空间基尼系数的值区间为[0,1],0为绝对均衡,该值越靠近1表明产业分布越集中于少数地区。福州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为0.0456,小于0.5,表明福州市休闲农业呈现弱集聚。从各县(市、区)来看,休闲农业比较集中分布在永泰县、闽侯县和晋安区,尤其以永泰县和闽侯县最为集中。这3个县(区)的休闲农业呈非均质化分布,表现出少数地区的集中现象,其中永泰县的空间基尼系数最高,其休闲农业点主要集聚在其东部,地区内的分布最不平衡,其空间基尼系数值反映的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三)区位熵
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集中是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的基础条件,如果仅仅列举某一地区休闲农业资源的绝对量,是不能体现休闲农业的集聚性优势的。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产业中以旅游业最为紧密,很多农场在经营中都与旅行社有合作,因此把旅行社作为休闲农业辅助要素机构的典型代表,考察休闲农业相关机构的空间集聚程度。而休闲农业的产值区位熵则能够体现出集聚效果。根据上述分析,本文从集聚条件、集聚要素和集聚效果3个方面构建“区位熵综合指标”,分别计算3个细类指标的区位熵,再对所得数据进行加权平均,所得加权平均数为休闲农业区位熵。其公式为:
其中,ei表示某区域内休闲农业某一细类指标i的指标数,Ei表示某区域内对应休闲农业某一细类指标的总数,xi表示指标i占某区域休闲农业该项指标数的份额,即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及具体对比情况见图1和表3。
图1 福州市各县(市、区)休闲农业各细类指标的区位熵比较Fig.1 The comparison of each subcategory location quotient of agritourism in Fuzhou
区位熵越大,则集聚程度越高。当1﹤LQ≤1.2时,表示产业相对专业化;当LQ﹥1.12时,表示产业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达到产业集群的标准。
综合来看,永泰县和闽侯县的区位熵综合指数接近于2,集聚程度较高,已经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区,休闲农业在这2个县的产业发展中具有专业化的水平,集聚优势突出。特别是永泰县,其休闲农业产值区位熵高达7.3129,集聚的效果非常显著。而闽侯县在各类指标的区位熵中排位均相对靠前,休闲农业的各项发展较为均衡,形成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的基础稳定而扎实。晋安区的综合区位熵排名第三,接近于0.5,表明晋安区的休闲农业有弱集聚现象,有条件和实力成长为福州市又一个休闲农业集聚中心。其余各县(市、区)的区位熵综合指标均在0.5以下,表明区域内的聚集程度不明显。
表3 福州市各县(市、区)休闲农业区位熵综合指数Table 3 Comprehensive location quotient of agritourism in Fuzhou
(四)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状态及存在问题分析
1.集聚状态述评。通过各项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测度,可以发现:福州市休闲农业整体呈弱集聚状态,这是由于福州市各县(市、区)均有发展休闲农业,但发展水平不一,形成了闽侯县和永泰县这2个县级集聚中心,以及晋安区县级次集聚中心。集聚度较低的县(市、区),在其资源条件较好的乡镇形成了休闲农业点的集中,如闽清县的雄江镇和桔林乡,罗源县的松山镇和马尾区琅岐岛,形成了乡镇集中圈。
2.存在问题分析。(1)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行业集中度和综合区位熵显示,闽侯县、永泰县、晋安区、福清市、长乐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县(市、区)。福州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不高,且各县(市、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反映了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部分县(市、区)有待进一步开发。福州市各个休闲农业点之间在空间布局上缺乏整体的合理规划,区域内休闲农业点之间及其与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2)同质化竞争。休闲农业一方面具有很明显的农业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旅游业的服务性质,但是与一般的服务业不同,其核心吸引物是休闲农业的相关资源,并且有些资源是具有不可移动性的,如森林、海滨,这决定了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对资源的依赖,从而在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形成了集聚,且休闲农业的进入门槛低,一户农家就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小型的农家乐,所以当一个案例成功时,很容易吸引经营者进入该区,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这在加速集聚的过程中也导致休闲农业经营项目的同质化,乡镇集中圈的产生就是基于此。在闽侯、永泰这样的集聚中心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如闽侯旗山森林公园周围以森林资源发展起来的一批森林人家,大家共享森林资源,大多采用的是“餐饮+住宿+森林旅游”的发展模式。因此,目前福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是模仿大于创新。(3)正外部效应不显著。虽然福州市个别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收益,但规模经济与外部性还不够显著。如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仍有欠缺,劳动力市场不成熟,信息交流有限。这既需要休闲农业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数量累积,又需要企业自身的成长,同时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
五、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集聚培育对策
(一)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布局空间整合
根据福州市拥有的山海资源,打造三大产业带:(1)滨海休闲渔业带。北起罗源县和连江县罗源湾沿海地区,中间包括马尾区,连接长乐市、福清市沿海地区及岛屿,以及平潭岛。(2)滨江亲水休闲农业带。闽江干支流沿岸地区,主要有闽清中部、闽侯中部至马尾与长乐的闽江出海口。(3)森林生态休闲农业带。主要位于福州西部和西南部,包括闽清、永泰、罗源和闽侯部分地区,以及依托森林公园发展起来的森林休闲集聚区。
同时,要打破县域格局,推动由点成块,成块连线,全面发展的休闲农业集聚进程。进一步发挥闽侯、永泰2个县级集聚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联动促进晋安区,形成连结晋安区宦溪镇、寿山乡,闽侯县白沙镇、荆溪镇和南屿镇,以及永泰县塘前乡和大樟溪沿线的环城集聚带;促进闽清大明谷和黄楮林双核联动,打造江湾森林风景温泉集聚区;增强景区和大型农场的单核辐射作用,带领周围一批体验项目较少,功能相对单一的农家乐、采摘园进行产业升级。
(二)提升休闲农业企业集聚水平
就目前福州市休闲农业产业状况来看,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带动作用仍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产业集聚战略就是整合中小企业,经过长期的培育引导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集群,增强品牌凝聚力[4]。
1.培育休闲农业核心企业,引领行业发展。(1)找准休闲农业核心企业的发展定位。福州市休闲农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尤其是经营时间早、项目齐全的大型农场或综合园区,要依靠自身的影响力和创造力,避免在集聚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项目雷同等问题。(2)提高休闲农业核心企业的创新力。要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发农业多功能,采取新技术,保持集群的竞争优势。休闲农业不能只是打着“农”字招牌的游乐场,要改变福州市休闲农业原有的“餐饮+住宿+娱乐”的简单发展套路,开发不同的体验项目,增加农场的天然性、趣味性和学习性。
2.促进中小休闲农业企业集聚,引导创新。休闲农业中的小企业是集聚区内的联系结点,要变“小扎堆”为“大集聚”,在景区周围或开发未饱和的乡村地区,鼓励当地村民利用自留地、自留山经营休闲农业。受规模、资金的限制,小型休闲农业企业的创新优势不如大企业,所以同处一个集聚区中的小农场(农庄)因为技术学习和项目模仿,容易造成产品雷同的局面,这就容易产生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而且很有可能因为体验重复让游客感觉毫无新意。因此,小型农场(农庄)在项目设置上不必面面俱到,要用创意讨得顾客欢心,深入了解自家农场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和优势,利用技术和创新思维布置农场内部环境,营造与众不同的氛围和休闲体验,走精致化的发展道路,满足顾客对产品差异化的要求,形成中小企业之间互补竞争态势。
(三)充分发挥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集聚的推进作用
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形成集聚,主要是由规模经济、外部性这些内因通过市场信号推动的,而政府则是起到一个外力推动的作用。休闲农业在福州市的发展不过二三十年,作为新兴产业,休闲农业的良性开发、持续发展与政策制度的合理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地方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导向,可以加强信息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引导劳动力就业,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放大规模经济与外部性效果,促进休闲农业在本县(市、区)的集聚。
1.承担公共产品建设。产业集聚的地方需要有人提供交通、通讯、治安等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多数要依靠政府建设[2]。政府要及时在优势地区或潜力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农业的开发多在农村或郊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能力差,加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众多,应当采用逐步加大投入、梯度推进的方式改善农村地区交通、通讯、饮水、用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对具备优势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倾斜力度,从而吸引休闲农业企业的进入。重点改善交通条件,做好路线规划,提高出发地与休闲农业点之间的交通通达性,完善配套道路指引与道路照明,构建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线。
2.推进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当前,网络经济不断拓展人们的消费需求,电子商务的兴起也在不停地改变着交易模式,并且自驾游已经成为福州市民的主流出游方式,这就对休闲农业信息发布的实效性、内容的丰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要充分利用中国休闲农业网、365960魅力城乡、福建村游网、海峡旅游网、福建森林旅游网等信息网络和手机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积极构建省、市、县三级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休闲农业企业信息对称,开展在线咨询、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网络营销。
(四)产学研相结合,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福州市休闲农业处在产业成长时期,可塑性强,而产业的塑造与良性发展离不开优质的人才资源。在进行实地调查时,笔者在与一些农场主交谈中了解到用工是一大问题。当前,休闲农业员工队伍不稳定,临时性强,专业素质不高,频繁的人员变动使休闲农业企业要承担较高的人才成本,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进行培训是无法弥补人才缺口的。因此,要依托省内设有农林专业、旅游专业的高校和职业中专,联合福建省农科院、休闲农业研究所、福建乡村休闲发展协会和休闲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高校储备人才和在职从业人员培育系统,满足休闲农业对规划设计、经营管理、服务等各种人才的需求,从而实现产业的健康成长。
[1]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7-18.
[2]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9-31.
[3]黎亮.贵州省旅游产业集聚度及集群化发展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2010.
[4]荣艳蕊.秦皇岛旅游产业集聚分析与集群化产业治理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