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农场变化视角下农业推广服务适应性研究

2014-09-25张文明刘飞翔

关键词:农场主农场经营

张文明,刘飞翔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1]。“家庭农场”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引起广泛热议。家庭农场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2],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家庭农场,尽管现有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但尚未深入其本质问题,大多未能将农民对家庭农场的认知行为与农业推广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决定性因素的形势下,探索适应家庭农场变化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本文基于家庭农场变化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家庭农场主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需求,以及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评价与期望,希望能对当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构建提供思路,为改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区域与方法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3年7-8月对福建省5个地市开展的家庭农场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宁德市、泉州市、漳州市、三明市、龙岩市等5个地市,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产生,对家庭农场现状、农场主对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需求与评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从而获取研究数据资料。本调查共发出问卷180份,收回164份,有效问卷129份,问卷有效率为78.7%。

(二)样本分布与基本特征

分析本次调查样本(表1),发现其特征如下:(1)家庭农场经营类型多样。当前,福建省家庭农场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含水产和畜禽养殖)、种养综合型等类型。调查样本地市间表现出不同的经营类型,各地市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行业。(2)家庭农场主年龄分布较为“集中”。所调查农场主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农场主仅占7.8%。(3)家庭农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所调查农场主基本上都受过教育,但大多数只是小学和初中程度。(4)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有差异。样本规模大多数为0.6 ~2 万 hm2,约占48.1%。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Table 1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二、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现状

(一)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分析

1.以土地流转为基础。家庭农场是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方面,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看,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步确立时,中央文件就已明确规定: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3]。进入21世纪,中央政策多次重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尤其是我国农业部确立了33个全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为引导土地流转开展试点工作[4]。家庭农场在顺应土地流转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从农民的土地情结上看,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对土地有着根深蒂固的情结,将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体现着他们的价值信仰、精神寄托[5]。

2.传承家庭经营优势。家庭经营因独特的适应性而使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从未遭受断层。在家庭农场式的农地规模经营中,父辈兄长凭借自身较为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家庭成员血缘亲情关系组织起农场内的农业经营,从而发挥农业生产领导作用[6]。集合家庭成员各方资源共同经营家庭农场,具有先天性家庭经营优势。

3.具有适度规模经济效应。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根据家庭成员生产能力(包括成员数量、受教育程度、能够掌握的技术水平、能够承受的土地租金等)决定家庭农场规模,这就使得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济效应在于解决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能够结合农业经营成本、农产品质量等因素进行农业生产经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4.市场化经营与企业化管理。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区别于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根本特征在于市场化经营:根据市场需求,采用新技术不断调整经营目标。家庭农场在市场化经营过程中,更有可能进行企业化管理,将更加注重农产品品质,更加理性化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1.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截至2012年底,全国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下同)共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173.3亿hm2,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7]。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家庭成员与长期雇工人数之比为 2.6∶1[7]。在全部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种养结合的分别有 40.95万个、39.93万个、5.26 万个,分别占 46.7%、45.5% 和6%;从事其他行业的有 1.56 万个,占1.8%[7]。

2.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3万hm2,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0.5万 hm2的近27倍[7]。其中,经营规模0.3万 hm2以下的有48.42万个,占家庭农场总数的55.2%;3~6万 hm2的有18.98万个,占21.6%;6 ~30 万 hm2的有 17.07 万个,占 19.5%;30~60万 hm2的有1.58万个,占1.8%;60万 hm2以上的有 1.65 万个,占 1.9%[7]。2012 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收入为 18.47 万元[7]。

3.经营方式多样化。国内家庭农场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有代表性的农场包括吉林省延边地区专业农场、湖北武汉地区家庭农场、上海松江地区家庭农场、浙江慈溪地区家庭农场等;在具体经营形式上,包括村干部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返乡人士创业型、农民自办型。不同地区的家庭农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发展规模和成效各异。

(三)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形成几种主要形式与经营方式,为进一步探索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也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如土地流转难度大,社会化服务滞后,融资渠道不畅通等[8]。本文结合调查样本特征对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服务问题分析如下:

1.农业推广服务难以满足需求多样性。农业推广服务涉及到农技推广、农机作业、抗旱排涝、产品营销、农资配送等各项生产性服务需求。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农场主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需求和倾向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家庭农场主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需求受农场主自身观念、经济能力、生产环境等主观和客观条件约束。从调查结果看,农场主最急需的农业科技推广咨询服务项目包括: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市场信息(表2)。

从家庭农场主对农业科技选择调查结果看(表3),家庭农场主最急需的农业科技信息主要集中在病虫害防治技术、家禽养殖技术、田间管理技术、良种选择技术等方面。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占88.4%,对家禽养殖技术的需求占80.6%,对田间管理技术的需求占74.4%。从家庭农场主对农业市场信息选择调查结果看(表4),家庭农场主迫切需要知道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两者所占百分比高达97.8%和91.5%。这说明家庭农场对于农业科技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的同时,表现出差异性和复杂性。家庭农场主注重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农场;与此同时,家庭农场土地来源于租赁,土地租金的压力迫使家庭农场主在农业生产经营选择时更加理性,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更加实用,对农业市场信息要求更加及时、准确,这与家庭农场基本特征相符。

表2 家庭农场主对农业推广服务项目的需求Table 2 Family farmers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表3 家庭农场主对农业科技的选择Table 3 The choice of family farmer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表4 家庭农场主对农业市场信息的选择Table 4 The choice of family farmers in agricultural market information

2.农业推广服务供给不足。家庭农场保留了农户经营农业的优势,其稳定性和适度规模性有利于激发农户的科技需求和应用。为了解家庭农场主对农业推广服务供给主体的选择,将农场主可能接触到的供给主体分为若干类型,包括农技推广部门、农民技术协会、地方政府部门、大学科研机构、农资经营门店、农业经营企业和其它。从家庭农场主对各种类型供给主体的选择情况看,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农资经营门店、其它、农技推广部门,所占比例分别是 43.4%、36.4%、34.9%;农民技术协会所占比例最低,只有13.2%。

从调查结果看,家庭农场主选择的农业推广服务供给主体呈现多元化,但农业推广部门并没有成为家庭农场主获取农业推广服务内容的第一主体,而农资经营门店却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源。在理论上本应该是最有效、最直接成为农业推广服务供给主体的农技推广部门、大学科研机构、农民技术协会没有成为首选。究其原因,主要有:(1)农技推广部门工作机制长期不到位,使得农业推广服务供给主体的“地位逐步沦陷”;(2)农民技术协会发展不成熟,组织程度不高,难以起到咨询、引导、服务作用;(3)家庭农场“畸形”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各地“冒出”难以计数的家庭农场,“政策迎合”的现象屡见报端),农场主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其对供给主体的选择;(4)农资经营门店等长期与农户“面对面”,发挥着乡土意识“熟人社会”作用。

3.家庭农场主对农业推广服务满意度不高。家庭农场主愿意承受土地租金和其他日常经营成本,原因在于预期到日后农场可能带来收益,但其前提是在经营过程中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推广咨询服务能够满足家庭农场的需求。表5显示,所调查的5个地市,没有对农业推广服务表示“很满意”的;在表示“很不满意”的受调查家庭农场主中,宁德市的占比最高,达20%;在表示“比较满意”的受调查家庭农场主中,漳州市的占比最高,但也仅达18.2%。

表5 家庭农场主对农业推广服务满意率Table 5 Family farmers satisfaction rate to th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

从福建省来看,农业推广人才队伍存在着整体素质偏低问题。学历上,低学历人数比例高,高学历人数比例低;年龄结构上,老中青梯队断层,人员老化;职称上,高级、中级、初级、技术员及以下的职称分布极其不协调,初、中级职称者占了总人数的绝大部分。

由表6可知,在“八五”“九五”“十五”期间,福建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为36.43%、41.65%、48.10%,毗邻的浙江省同期数据为 54.20%、57.12%、60.11%,至“十一五”末福建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3%,比吉林省少2%,比广东省少7%。总体而言,家庭农场主对农业推广服务满意度较低,这说明农业推广体制不完善[9]、农业推广组织缺乏有效机制[10]、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能力低等原因造成现有农业推广服务难于满足家庭农场发展需求。

表6 福建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及其与部分兄弟省份的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contribution from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Fujian Province and some other provinces%

三、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对策研究

(一)经营模式分析

从调查样本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看,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种养结合等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又形成不同的运行模式,主要有种植业的粮食生产模式、养殖业的生态循环模式、种养结合类型下的多元合作模式。这些模式形成各自特点,在各地区普遍存在,适应了家庭农场产品生产及市场经营的需要。

1.种植业的粮食生产模式。粮食生产模式适用范围广泛,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将企业、经销商与农场联系起来,建立稳定的供货关系,使得市场销售具有可靠保障。如样本中农场主A从2004年开始在所在村的流转土地上种植粮食,从2004年的3万hm2发展到2012年的13万 hm2,年纯收入从2万余元增加到40万元。该模式对技术要求不高,符合国家鼓励种粮政策,每年能够获得政府财政支持,适宜在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流转相对容易的地区采用,但在该模式下病虫害防治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等田间技术往往成为粮食是否增产的关键性因素。

2.养殖业的生态循环模式。生态循环模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这种模式与生态养殖、休闲观光相结合,从农业多功能性角度提高农业经济收益,同时带来生态效益,产生社会效益,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功能的运行模式。如样本中农场主C在其近12万hm2的鱼塘里实行生态立体模式,水底养鲫鱼,水上养鸭,以鸭的排泄物作为鱼的主要饲料,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逐步具有垂钓、观光、休闲度假等综合服务功能。该模式在当前生态文明的主流思想里,逐步占据优势地位,但其对于养殖技术有很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养殖技术决定着养殖场的存活。

3.种养结合型的多元合作模式。种养结合型是家庭农场多种经营模式的主要代表,也将成为发展家庭农场的主要趋势。该类型下的家庭农场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市场”“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4种模式。种养结合型的多元合作模式寻求多元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结合体,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各种模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明确说明何种模式占据主流。而且,无论何种模式都对农场主综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农场主的视野决定着合作能否实现。当然,良好的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对策研究

作为中国现代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目前尚处于摸索、试点和起步阶段[11],以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发展壮大家庭农场的重要支撑[12]。农业推广服务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强有力的推广服务模式、机制助推家庭农场的发展,使之产生具有说服力的示范效应。

1.构建“一主多元”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与治理机制应该多元化[13]。从家庭农场主对农业推广服务需求强烈且呈现多样性,结合家庭农场主对农业科技供给主体的选择、评价来看,应该加快构建“一主多元”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农业推广服务应该由传统的政府单中心模式转变为政府、社会、市场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模式,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强化政府公益性推广服务,变“行政命令”强制推广为“以人为本”的主动服务[14]。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机制、利益表达机制,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参与农业推广服务,促进专业技术协会等主体进入农业推广服务领域,让家庭农场主确实感受到农业推广服务的实在性,以家庭农场主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提供技术指导、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经营管理等全方位服务,真正实现农业推广服务高效性。

2.建立“三位一体”农业推广服务机制。发展家庭农场需要一系列的支撑条件。结合对家庭农场基本特征的理解,可构建“三位一体”农业推广服务机制,这是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保障。(1)稳定地权以保障家庭农场经营基础。家庭农场经营户要流转一定规模的土地,获得稳定的地权,这就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2)保障技术以强化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的良种选择、农机运用、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在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科技将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参与到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这就要求当地的农业科技水平必须能够满足家庭农场的各项生产需求。(3)资金融通以保障家庭农场生存发展。资金制约着家庭农场发展,家庭农场日常管理需要资金流通,土地租金需要资金消化,因此要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完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改革,着实解决发展家庭农场资金困境。

3.加强对职业化新型农民的培养与教育。家庭农场主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技推广服务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让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积极培育懂得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农民。一方面,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另一方面,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15]。培育新一代职业农民,利用新生代农民较之老一辈农民文化水平高、接受新事物快、创新能力强等特点,引导、培育青年农场主,不断强化技能培训、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市场信息等,进一步改善职业农民队伍的文化结构。

4.加大农村科技服务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的应用性,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体现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要加大农村科技服务投入力度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人才供给和技术保障。(1)发展家庭农场亟须本着服务理念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提供技术性指导,但政府投入不足是农技推广人员热衷于从事经营性农技服务的原因之一,只有从经济上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激发农技人员提供公益性农技服务的热情[16];(2)需要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

5.完善农业推广服务职能。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推广主要是技术普及,从事的主要是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样的农业推广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家庭农场经营变化要求完善农业推广服务职能,在组织农民和家政服务方面有所建树,而不仅仅是就技术论技术的“技术转移”。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着眼点,帮助农民认识合作的重要性,组织农民参与到农业推广的各种活动中,灵活运用农业推广方法,按农民需要进行推广。农业推广提供产(生产经营)、供(加工)、销(物流、市场)全方位服务,甚至向品牌设计、农业观光、农村区域发展等领域延伸。拓宽农业推广服务职能,在指导思想和方法上重视家庭农场主的能动作用,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推广服务的需要。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3-01-31)[2013-11-19].http://news.xinhuanet.com/2013 - 01/31/c_124307774.htm.

[2]汤文华,段艳丰,梁志民.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186 -190.

[3]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EB/OL].(2008-04-09)[2013-11-19].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zgncggkf30n/2008-04/09/content_14685167.htm.

[4]农业部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2年第9期[EB/OL].(2012-12-05)[2013-11-19].http://www.moa.gov.cn/zwllm/tzgg/gb/nybgg/201212/t20121205_3096384.htm.

[5]奚卫华.中国传统农民的“恋土情结”[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97-98.

[6]李雅莉.农业家庭农场优势的相关理论探讨[J].农业经济,2011(7):14-15.

[7]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全国家庭农场达87.7万个,平均经营规模超过 200亩[EB/OL].(2013-06-05)[2013-11-19]. 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1306/t20130604_3483252.htm.

[8]臧凯波.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13,24(7):31 -33.

[9]刘飞翔,张文明.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变革与方式创新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6):21-25.

[10]张文明.“天宝香蕉”产业化技术推广模式成效分析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2012(6):63-65.

[11]杜志雄,王新志.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理论探讨,2013(4):35-39.

[12]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6):48-56.

[13]吴业苗.“一主多元”: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与治理机制[J].经济问题探索,2011(6):49-53.

[14]王朝全,郑建华.论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J].农村经济,2005(6):6-9.

[15]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57 -159.

[16]鄢万春,李飞,钟涨宝.农户视野下农业科技服务供需现状分析——以湖北省枣阳市刘升镇为例[J].乡镇经济,2008(12):23-26.

猜你喜欢

农场主农场经营
农场假期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农场
Farmer Rescue营救农场主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揭秘:90后农场主做农业失败的5大启示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一号农场
我的青春不迷茫——访90后女农场主谌海露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