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步认识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的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2014-09-23龚伟

化学教与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化学反应课堂实录核心概念

龚伟

摘要:以“初步认识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为核心概念展开氧气的复习教学,采取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思维进程,有助于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关键词:氧气复习课;核心概念;化学反应;课堂实录;教学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8-0054-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20

一、课题的提出

“神奇的氧气”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化学(试用本)》第2章第二节的内容[1],内容涵盖氧气的性质、制法及用途等,是学生对“化学的魅力”具有初步感性认识后首次从化学学科的角度系统认识具体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物质知识、真正进入化学世界的台阶。学生初次接触如此纷繁复杂的化学知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而不能深入理解,认知水平必将处于低层次的简单记忆阶段,同时还会产生各种知识盲点,更谈不上形成完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因此,笔者思考在进行更多复杂化学知识的教学之前,为使学生减少知识盲点、初步具备一些化学感性思维,整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一节与众不同的复习课,使这节课承载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氧气的性质”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并在知识复习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研究化学反应与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而达到对化学的深层次认识与运用。

二、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6个环节。

1. 启发思考,引入课题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已学习氧气的哪些知识?

[学生]存在、制取、性质、用途等。

[教师]设置问题“各方面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来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氧气制取是为了使用氧气,而如何使用取决于氧气的性质”。

[过渡]性质分为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化学学科侧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则通过化学反应体现。本节课,我们通过氧气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化学反应与性质。

[设计意图]执教者向学生提问“学习了氧气的哪些知识”使其迅速回忆、复习;追问“相互间的联系”组织学生体会知识背后蕴含的化学学科思想“性质决定用途”;以“氧气”为例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化学反应与性质。

2. 温故旧知,建立联系

[教师](形象比喻)老师把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放在一棵树上,并给这棵树起名“氧气的知识树”(图1),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与氧气反应?

[学生]回忆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学生回忆时,执教者展示该物质在氧气集气瓶中的燃烧图片)。随后,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反应表达式。

[教师]辨误后设疑:老师为什么将这些物质分在三个枝杈上?

[学生]C、S、P属于非金属单质,Fe、Mg属于金属单质,CH4、C2H6O属于化合物。

[教师]总结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物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并强调分类可使原有的零散知识建立起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与氧气反应?

[学生]Cu、Al、氢气、丙烷、乙炔等。

[教师]以“Cu”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作出判断的依据,并总结出:将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按一定依据分类,则可推测其他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

[设计意图]“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利用分类将繁多的物质构成一个有序的逻辑体系,有利于把握物质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进而探讨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为从整体上认识化学物质及变化提供内在线索[2]。因而,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具稳定性和适用性,它是科学知识的脉络,是科学认识活动的途径,有必要在学生学习化学伊始就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3. 活动探究,引发深思

[教师]通过推测,可知许多物质可与氧气反应,那么如何确定这些物质一定能与氧气反应呢?

[学生](异口同声)实验。

[教师]我们分别验证金属铝、氢气与氧气反应。

[学生实验1]在执教者的示意下,(1)用坩埚钳夹住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2)按图2a 所示方法将铝粉撒向酒精灯灯焰使之燃烧。

(实验现象差异较大,学生既发现铝片难以燃烧,又对铝粉的剧烈燃烧现象发出惊叹,同时也产生了困惑。)

[演示实验]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将其收集在一个特制的无底塑料瓶中(图2b)。随后将塑料瓶固定在铁架台上,取下燃烧口处的橡皮帽,点燃使氢气燃烧。

(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氢气先安静燃烧,燃烧尾声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学生情绪再次高涨。)

[教师]我们已学习了许多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那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现象?

[学生](甲)与氧气反应的物质不同;(乙抢答)不对,铝片和铝粉与氧气反应现象就不同;(丙抢答)氢气在燃烧前后现象也不同……

[教师]首先肯定同学的思维活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不同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不同,说明不同反应物间发生不同反应,随之发生的现象也不同。因此,研究一个化学反应,首先要明确该反应的反应物。

[过渡]铝片和铝粉在空气中反应发生了不同现象,氢气燃烧前后也发生了截然不同的现象。两实验中反应物均没有变化,但反应现象却不同,这表明了化学反应除受反应物种类的影响,必然还受制于其他因素。

[设计意图]执教者指导学生验证自己的推测,使其明白“实验是检验假说的最直接手段”;通过实验,学生既感受到化学反应的神奇,同时也产生认知冲突,执教者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为什么如此复杂多变”?

4. 逐步分析,完善认知

[教师]请仔细观察氢气燃烧装置思考:氢气燃烧前后反应物没有变化,而现象却存在巨大差异,必有其他因素对此造成影响,或者说除反应物不变外是否存在其他差异?

[学生]相互讨论,发现塑料瓶是无底的,氢气会越来越少……

[教师]用化学语言来规范学生用语,得出氢气浓度变化而导致氢气燃烧前后的不同现象。请回忆,还有哪些化学反应是由于反应物浓度不同而导致现象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回忆C、S、Fe在氧气与空气中分别点燃后的不同现象,并完成下表。

[教师]归纳出反应物浓度是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之一。还有其他因素吗?表格中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情况不同,请找出该物质。

[学生]铁。

[教师]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我们是否有办法使铁在空气中燃烧呢?(学生沉默)请同学们回想,之前铝是如何在空气中燃烧的?

[学生](兴奋地喊出)铁粉可以燃烧。

[学生实验2]执教者要求学生规范完成铁粉在空气中的燃烧验证。

[教师]总结实验现象,并让学生思考铁粉与铝粉在空气中可燃的原因,引导学生比较铁丝与铁粉、铝片与铝粉的不同。

[学生]“状态不同”、“形状不同”、“反应的接触面积不同”等等。

[教师]辨析错误概念,得出正确结论,明确反应物颗粒大小是影响化学反应的又一因素。继续提出思考:化学反应要发生,首先必须要有反应物;反应物的浓度、颗粒大小影响化学反应;若不点燃木炭或铁粉,反应能否发生呢?

[学生](笑)不能。

[教师]最后指出化学反应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外在条件。

[设计意图]执教者在分析出“反应物种类影响化学反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首先从氢气的燃烧装置分析得出“浓度会影响化学反应”,并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不仅使知识结构化,更为进一步分析作铺垫;利用比较让学生发现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结合铝粉燃烧实现“铁也可在空气中燃烧”,并分析出“反应物颗粒大小会影响化学反应”;最后指出反应条件也将制约化学反应的发生。

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反应课堂实录核心概念
积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实录对教师的成长之我见
与阿里签署战略协议混改在即,联通与BAT“化学反应”?
浅谈语义与语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化学反应
合情引导,便能水到渠成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利用微课辅助高三生物核心概念的理解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挖掘核心概念,发现潜在疑问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课堂练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