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史话:牛轭及马具
2014-09-23李小青
■ 李小青
牛轭
牛轭是最古老的农具,使用至今。
公元前约1420年,埃及人才把一种T形的棒拴在拉犁、拉车或战车的牛、马、骡等牲口的角上。把轭加在它们的肩上、通过制成弓形的部分和加上垫子来使其感到舒服的想法,是相当晚的时候才形成的。但是要把轭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轭又必须横过胸前。这是一个缺点,因为牲口一跑轭就绷紧了,轭一绷紧就会使牲口呼吸不畅,结果是牲口越使劲拉就越不舒服。人们认为,对牲口的使用可能始于耕地(一种比车轮的发明早得多的生产实践),虽然最早的犁是人拉的。
轭不仅是拉东西的牲口和被拉的东西之间的连杆,它还能增加悬置和舒适程度,从而增进任何双轮运输工具特别是战车的灵活程度。在公元前2世纪末的美索不达米亚,双轮战车(本身是一种比双轴车更快的车)的轴被挪到了后面,这样,站在车上的武士就不是直接支承在轴上,而是站在轴前面一点,让轭支承了他的相当一部分重量。这使人和牲口更舒服,实际更好使,因为人的重量使轭不致跳起来勒住牲口,牲口就能更好地拉车,人也不必站在轴上,弄得全身抖动,很不舒服。古希腊人使用战车,像使用“出租汽车一样”,只是把人送上战场。罗马人发现骑兵更方便灵活,所以战车就逐渐淘汰了。然而作为附加在双轮马车和犁上的部件,轭却保留了下来,没有什么改变。
牛轭更是中国农民最重要的农具,江苏作家杜怀超的散文《牛轭》作了生动描述:“牛轭,它是与牛、犁铧配套使用的,其状如“人”字形,有半米见方长,两棱,耕田时候农人就把它安置在牛的脖颈上。最简陋最原始的牛轭是自然树木制作成的。找个“人”字形的树叉,削去树疙瘩或者斜出的枝桠,再削去皮,粗糙加工一下即可,但不太结实、美观。有经验的农人,喜欢找木匠制作,挖榫头,凿洞眼,然后结合起来,契合得非常牢固,有板有眼。牛轭是耕牛犁地时最重要的工具了,有了它,牛就有使劲的立足点了。但它也是农具里最残忍的物件之一。耕田,牛儿靠着脖颈上的肌肉卷起疙瘩,在农人的鞭策下,死命地向前挣扎行走,步履沉重。”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铁牛已逐渐取替了耕牛,牛轭的农具功能也将逐渐失去,以后要见牛轭可能要去农耕文化博物馆了。
马刺和马鞍
在西方文明中,马除了是一种负重的牲畜之外,早已成为一种地位象征和军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原来是欧洲平原上的一种动物,最先是由欧洲平原上的牧民驯化的。在亚述,马的驯化肯定不迟于公元前2000年。在埃及,马最初的出现是在公元前17世纪,那时喜克索人正从北向南征服这个国家。
一旦产生了驯马的想法,就需要拿出驯马的办法来。在很早的亚述人的雕塑品上面可以看到一根绳子或皮带,一端有个环,套住马的下腭。没隔多久,雕塑品上就有了看起来相当现代化的马勒;马受到了马嚼子的控制,骑马的人可以用棒子或皮带改变马的压力和方向。除了在马嚼子的两端加上装饰和短棒,使其变得更加精致之外,一直到中世纪都几乎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种控制方法是用靴刺,最初使用靴刺可能是在史前期。乍看起来,它只不过是附加在靴子后跟上简单的尖东西,可是它比只用膝盖夹马有效得多。在西欧,最早的马刺是个绕着脚踝的U型物,上面伸出一个短梗,梗上带有尖刺。带轮的马刺(马刺上有能自由转动的带刺的轮子)在1325年以后得到普遍使用。
最早的“马鞍”只不过是叠起来的毯子或布,棉马鞍的出现是下一步的事情。木马鞍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到欧洲的,其发明年代不确切,因古画上画的难以确定是棉马鞍还是木马鞍。为了保证坐得稳当,马鞍的前桥和后面的弓形部分做得比坐处高:为了比武厮杀,后面的弓形部分通常做得很高,有两个弧形的把手护住骑者的腰;而马鞍的前桥则有钢制的保护板和突出物,以保护骑马人的安全。马鞍经常用象牙和皮革来装饰和制作。
虽然马有巨大的价值,然而在欧洲,直到中世纪前仍远未充分发挥其作用。骑无鞍马的人受到许多限制,即使骑术很好,也坐得不稳当。他不能尽力挥剑,不容易躲闪,盾牌上受到狠狠的一击就可能被摔下马。
马镫
人类骑马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双脚都无所寄托。波斯人和米堤亚人、罗马人、亚述人、埃及人、巴比伦人和希腊人,这些古代民族的强大军队,大多对马镫一无所知。亚历山大大帝的骑士横扫整个中亚时,都骑在马上无处搁脚。奔驰或跳跃时,骑手们必须紧紧抓住坐骑的鬃毛,以免颠下马背。罗马人发明了一种安在鬃毛前部抓手的器具,这使得他们在地面崎岖的情况下能有个东西可抓;不过每当他们未能紧紧夹住马肚时,两条腿便只好摇来晃去地悬着。没有马镫,骑上马也不那么容易。古代的骑兵部队用手中的矛点着地支撑身体而跳上马,也有像撑杆跳似地腾空而上,或者靠踩住安装在矛上的横栓而上马。否则便需要马夫当垫脚骑上马了。
到了大约公元3世纪,中国改变了这种局面。借助其先进的冶金技术,先人们开始生产铸铜或铸铁脚蹬。马镫的发明者未能青史留名,而最初的想法可能是从偶然用皮绳打成套环再踩套环上马而得到启发的。自然,这样的皮绳套环不可能用于策马行进,因为一旦跌下马来,皮绳套势必会将骑手拖住,其后果是很危险的。这样的皮绳套可能最先由中国人、印度人或与我国接壤的中亚游牧民族使用。马镫原理可能就是在大草原上产生的,它是那些生活在马背上的、有独创性的人们的发明成果。现存对马镫的最早描绘是在长沙一座古墓中发现的一尊陶骑俑上,其年代被确定为公元302年。
大约在公元6世纪中叶,一个以阿瓦尔人自称的强悍部落的迁徙使马镫得以向西方传播,他们配备了铸铁马镫的骑兵掠夺起来十分强悍,他们被迫西进,穿过俄罗斯南部后在多瑙河与蒂萨河之间定居下来。现仍幸存的莫里斯·泰比里厄斯皇帝所编的一本军事手册,是公元580年问世的《战略学》,详细说明了骑兵战术,其中提到必须使用铁马镫——这是西方文献中最早的记载。
通过北欧海盗,马镫传向欧洲其他地方,不过欧洲的其他民族(除了拜占庭人和北欧海盗以外)使用马镫的时间要晚得多,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欧洲的常规军队在中世纪初期以前看来都没有采用马镫。也许缺乏冶金技术是原因之一,因为马镫在很长的时期里都是用铸造金属制成的。只有使用铸造金属技术才能大批量生产马镫。
中世纪欧洲的骑士形象是身穿盔甲、手持沉重长矛骑在马背上。我国发明了马镫,便西方有可能出现中世纪的骑士,并出现了一个骑士制度的时代。
马挽具——胸带挽具
直至公元8世纪,西方挽马的唯一手段是“项前肚带挽具”。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方法,因为皮带勒在马的喉部,意味着马一旦使出最大力气就会窒息。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我国在马挽具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马的脖子上安一个轭,经缰绳使其与车辕相连。尽管这还不能被看做是真正令人满意的挽具,但是它取代了“项前肚带挽具”,有利于在马的胸部套一根带子。不久,马脖子上的硬轭也取消了,代之以显然更有效的胸带,通常被称为“胸带挽具”或“缰绳挽具”。马的项前(喉部)不再套着带子,负重则由胸骨与锁骨承担。
为确定不同类型挽具的相对效率,人们进行了实验。套上项前肚带挽具的两匹马,只能拉500kg重物,而一匹套上肩套挽具的马则能容易地拉1500kg重物品,而套上胸带挽具的马所能拉动的重量仅仅比后者稍微轻一点。一般认为,有两个因素促使我国发明胸带挽具。首先住在戈壁沙漠附近的汉人、蒙古人和匈奴人提出了这种想法,因为他们的车往往陷入沙中,使用项前肚带挽具的马无法从沙中解脱出来。其次,曾经有人工拖曳,人类有自己的拖曳经验。例如,运河船只逆水上行时用人力拉纤,他们会很快认识到,在脖子上套绳是不适当的,应该由胸骨与锁骨来负重。因此,给马使用胸带很可能是受人使用胸带启发的结果。
胸带挽具似乎是从中国通过中亚传到欧洲的。阿伐尔人于公元568年由东方入侵匈牙利,因此人们认为是他们带去了胸带挽具。这个民族的人还给欧洲带去了马镫。马挽具传给了马扎尔人、波希米亚人、波兰人和俄国人。到公元8世纪,胸带挽具传遍了欧洲。
马挽具——颈圈挽具
最有效的挽具是颈圈挽具。首先,这种挽具有效地克服了马在解剖上的一个缺陷,使马具备牛的特点。牛有极好的水平脊骨,还有一块或多或少地高于肩的隆肉,因此,牛轭可以很容易地安放在那里,使之能够拉很重的东西。但马的脖子却是有着向上倾斜的坡度,而没有隆肉。最早的我国颈圈挽具给马提供了人工“隆肉”,也就是可以套上轭。换句话说,马通过颈圈及其在颈上部形成隆肉而变成了牛的代用物。颈圈内要加填料以避免马背上的擦伤并引起疼痛。
据考证,颈圈挽具最晚是于公元前1世纪在我国发明的,比在欧洲出现出现的颈圈挽具要早整整1000年。其后不久,先人们还发现,颈圈挽具还可以用另一种更简单的方式使用,挽革可以在颈圈的两侧直接拴到车上。这种形式的肩套挽具今天仍在全世界普遍采用。
发明颈圈挽具的另一个因素可能是,曾一度在双峰驼上使用过类似颈圈,以用于放行李。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有骆驼队,那时骆驼的驮鞍是一种毡垫式马蹄形木环,经适当改进,可能曾用在马上。与挽具有关,我国还发明了“车前横木”。如果有两匹马拉同一物件,颈圈上的挽革就可以拴在车前横木上。最早期的车前横木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那时用于牛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