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安全中的经济学分析

2014-09-22缪家炜

商场现代化 2014年19期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

摘 要:伴随着近几年食品问题的频发,食品安全这个原本作为企业道德底线的原则,突然之间变得不再可靠,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成为了百姓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当我们提到这个食品安全时,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原本都不会接触到的化学名词,比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等。在这每一个名词背后,都有着血与泪的故事,有很多人都受到了程度不一的伤害,甚至有一部分人为此失去生命,还有不少人至今仍然在忍受着那些商品带给他们的痛苦。这些生僻的名词被所全民熟悉的背后,与其说是对食品安全的敲响的一次警钟,不如说是对企业道德的一次拷问。所以本文试图用经济学的视角去观察这些问题,并且从商家,消费者与监管者三方的选择去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最终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经济学分析;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

一、引言

在最近几年中,食品安全的问题屡屡发生,三聚氰胺,镉大米,苏丹红等等问题一次又一次的提醒着我们,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在我们的以往的思维中,食品是一个给人带来能量,带来营养的东西。就算有些食品可能并不富含营养,比如我们常说的垃圾食品,但是这些东西最起码不应该使我们的健康受到危害,这是一个道德底线的问题。但是在一堂又一堂化学课的背后,关于食品安全的底线屡次被击穿。而且,这些问题不只是发生在一些不规范的小企业身上,在一些国际知名的大企业身上,也同样发生着。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了道德风险这个名词。道德风险这个词语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道德风险亦称道德危机,通常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而当我们把这个概念借用到食品这个行业时,我们发现道德风险所带来的结果就不在仅仅是经济上的自私行为了,而且可能危害人们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当我们看到那包装越来越吸引人的食品的同时,心底却沁出丝丝凉意。我们究竟怎样去辨别食品的质量,变得愈发的艰难与无助。

对此,我们不禁有两个问题,首先,为什么这些可以说是触及底线的问题会在企业身上屡屡发生。其次,是不是还有一些安全问题,因为波及范围不大,或者是没有迅速的发生,或者仅仅是还没有出人命而没有收到广泛的关注,或许正在发生着,甚至正在我们身边发生。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问题频发,不应该仅仅是食品生产厂商单方面的责任,在这个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的,应该各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这个结果并不理想。所以本文从消费者,外部的监管者,食品的生产厂商三个角度来分析食品在安全这一领域产生问题的原因,希望尽可能全面的去了解问题的方方面面,并以此为依据,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食品安全问题的形成原因

1.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最根本的假设,就是每一个消费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人消费者都不像假设的那样理想。这种不理性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商品选择的盲目性

经济学对商品的一大假设是所有的同类商品都是同质的,这样才存在可以比较的空间。但是如今新的品牌层出不穷的时代,在我们选定了一个特定的消费品后,往往会对选择同消费品不同的牌子而感到左右为难,理由很简单,我们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无法知道每一个品牌商品的好坏,所以我们在选择商品时存在这样两种最常见的选择方法,一个是选择自己已经熟悉的品牌,另一个方法则是简单只看包装的美观与否,以及于自己心里价位是否相符,但是这些都只是从侧面来衡量这个商品,在我们真正的获得商品,也就是在面临权衡取舍的时候,我们无法进行最优的判断。从这个角度看来,了解一个产品质量的好坏需要要学习的成本,当新品牌出来的时候,消费者并不知道其产品的质量,所以存在着一个试错的过程,即在不断的尝试中才知道产品是否是值得被消费的。我们购买的不是包装,也不是品牌,而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我们之所以选择的那么盲目是因为我们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现象之外找不到一个更有价值的评判标准。

(2)对商品选择的后果的不可知性

对商品选择的盲目不仅发生在事前,也同时发生在事后。即在我们消费过某样商品过后,仍然不知道这件商品的好坏。这里说的好坏指的不是口感味道的好坏,而是对人身体健康造成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的方面很有限,消费者评价食品的好坏往往只能从口味的好坏来作出判断,但是产品口感好或者说口味好跟多时候只是调味剂,或者说商品本身的影。但是有些商品加入了一些可能会对人体造成负面的影响的添加剂,我们光凭口感这种主管的感知是无法测知的。这导致的了在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是自己也无法做出选择的选择,即使做出了选择也无法得知自己选择结果的好坏。这样看来,如果我们仅仅是凭借包装与品牌来选择食品其实是很无奈的。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自己选择了某样东西,其实是商家成功的误导了我们。

2.社会监管——制度的缺失

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的事件虽然是特例,但是这些食用之后会对人造成伤害的食品,是怎样进入商品的流通环节的?所以食品的安全问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种对企业监管的普遍性缺失。这种缺失是一种监管制度的缺失。一方面是对产品监管的缺失,无法及时的查处不良的商品,同时也存在着道德监管的缺失。一个有良心的企业又怎会只顾自己的盈利,而使那些婴儿饱受痛苦煎熬,直至死亡。同时比如三聚氰胺的例子中,三鹿之所以可以一次又一次的逃过质管部门的监管,是因为他成功的运用一个法律标准制定上的漏洞,即在检查蛋白质含量是仅仅检测氮元素的含量。正是在这条检测标准之下,三聚氰胺可以顺利帮助三鹿的产品通过质检部门的检验,以此生产出了“符合”法律标准的产品。而这样的漏洞的存在,使得一部分企业游走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而另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铤而走险。所以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商品检测的手段不够完善造成的。endprint

不仅如此,在对于食品监管的另一大领域是在现场制作的商品上制度的缺失。这便是在食品监管过程中造成的第二个问题。在这些食品制作的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做同样的一件食品,不同的做法会加入不同的调料。同时,因为这种现场制作的食品是当场制作当场食用的,所以无法像那种统一规格的食品那样检验,可能会为了应付检查有一套制作的流程,而实际生产时,用的优势另一套流程与原料。那么这种监管就会成为一个更为巨大的问题,比如之前报道的,有些不法的店家在火锅底料中添加罂粟的具有成瘾性的物质以提高销量,地沟油的使用等等问题。而一个企业在这种情况时,除了需要加强监管外,更多的需要一种企业对自身产品的自我约束。

第三个问题是一个关于食用不安全的食品之后发生问题的权责界定问题。有一些添加剂会给人们带来很迅速的影响,比如直接造成死亡,或者在短期内可以发现较明显的体征。这样就会很快发现问题,并进行权责的界定。但是如果只是慢性伤害,那这种伤害不易发现,同时就算是发现也往往难以进行责任界定。比如重金属超标造成的一些器官伤害等等问题。

将以上的三点归结在一起,我们发现,其实食品安全的问题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一个良好的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安全问题的发生,虽然不可能完全规避问题,但是有一些因制度缺陷而带来的问题却是可以避免的。

3.厂商——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可以发现,每每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第一个被问责的便是企业的负责人,以三聚氰胺事件的事件为例,这次事件的发生,使得三鹿企业的董事长被判无期。这让我们产生一种联想,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只顾自己利益的商人,他们为了利益罔顾人们的健康生产出了低成本而对人有伤害的食品。这种人已经越过了道德的底线,充满了铜臭味。更让人愤怒的是,当人们把目光移向三鹿的同行时,我们发现三聚氰胺这种添加剂不是三鹿独自添加的,很多其他的乳制品企业也都违规进行了添加。这条三鹿事件的后续报道一下子让我们对整个乳制品产业都不再信任,突然之间,整个乳制品的生产商都成为了面目可憎的黑心商人。当我们对这个社会企业道德的缺失痛心疾首的时候,我们无奈地发现其实这一切也都是符合经济学的原理的。即劣币驱逐良币的定理。在监管缺失的前提下,一些生产劣质商品的企业无法被及时的被辨别出来,消费者更是因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而无法及时有效的分辨出产品质量的好坏,所以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有劣币也有良币的市场。生产劣质产品企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赚钱,只不过他可以达到更低的成本。在市场化水平比较高的食品行业,低成本就意味着低售价或者同样的售价赚得更多。随着时间的发展,优质的企业,即那些生产高品质商品的企业,无法得到合理的价值回报,而与此同时,另一些企业却以次充好,以此来拉低售价,打价格战。这样生产优质商品的企业无法在价格战中生存,最终只得选择离开。战后可以留在市场上的企业便都是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而那些对产品品质把控很严的企业不是被迫放弃这个市场,就只能选择降低产品的质量。正如三聚氰胺事件中,各个企业都不愿意放弃这个市场,所以为了拉低成本,只能都添加这种添加剂。这里无意为那些生产了劣质产品的商家翻案,只是觉得那些商家在制定产品生产策略时,面临着权衡取舍,是选择坚守道德的底线,还是选择利益。更何况,有些商品对人造成的伤害有事不是生产者故意造成的,比如前段时间比较受关注的镉大米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原料大米的的自身污染问题。而如果把上述的总总问题,只是简单的用商家没有道德来评判,是不是显得过于片面了。

另外,商家往往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出现,他们有自己是生产、宣传、售后等一系列部门以应对各种消费者的问题,而反观消费者大多是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不仅会存在出现问题难以及时的发现的现象,同时即使发现也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得到合理的对待,商家用不大的成本便可平息只有小部分消费者维权的情况。这个成本远小于因成本下降所带来的收益。当时三鹿事件刚开始的时候,三鹿也是希望将这件事控制在这样一种状态。可见在这个商家问题上,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三、总结

在我们周围,因为高度化分工,很多东西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很大的一部分是无法通过我们已有的经验去获知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我们应该完善国家各个监查食品安全的体系,一个好的体系与标准何以最大程度上的保证一些问题食品不进入流通的领域。同时,一个好的体系与标准在排除一些劣质商品的同时也可以使得市场上现有的优质厂商可以在合理的利润率下公平且诚信的竞争。除了国家的技术指标的监管以及企业自身道德的约束外,是否还有其他措施去加以限制呢?或许社会的舆论是其中的一点,但是舆论存在着随机性,部分舆论还存在着被恶意操控的可能,可见舆论只可以作为机制中的一环,但是不能作为机制中的主要监管手段。所以,其实我们身边可以使用的手段并不多。更何况分散的消费者消费者相对于集中的商家而言,有较高的维权成本,所以食品安全问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充满着无奈。

本文在开篇之处提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这些可以说是触及底线的问题会在企业身上屡屡发生。其次,是不是还有一些安全问题,正在发生着只不过我们没有注意到。第一个问题已经在文章中给出了答案,而另一个问题在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所以在短期内将无法得到答案。

参考文献:

[1]吴云霄,龙子午.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治理[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1,(3).

[2]高思安.可追溯体系与食品安全——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9).

[3]张春梅.逆向选择模型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09,(10).

[4]刘海龙.食品安全与道德风险规避[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江勇,刘秀丽,沈厚才.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奶制品供应链上的道德风险问题[J].物流技术,2009,(9).

[6]戚云虹.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企业导报,2010,(7).

[7]陈友芳,黄镘漳.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6).

[8]刘跃,吕恒,胡德俊.食品业营销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J].大陆桥视野,2006,(8).

[9]王可山,李秉龙,赵剑峰.基于道德风险模型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7,(4).

[10]周峰,徐翔.政府规制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的道德风险行为分析——基于江苏省农户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1]张利国.农户有机食品生产中的道德风险分析[J].经济问题,2008,(12).

[12]朱永波.探讨我国旅游餐饮企业的产品质量选择问题[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13]周峰.基于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与农户生产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14]谭颖.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农户道德风险防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5]李成娟.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缪家炜(1990- ),男,汉族,浙江杭州人,在读经济学硕士,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国民经济与经济分析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学分析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动力机制探析
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医患诚信视野下的乡村医生道德风险研究